记者陈永报道 反思中国足球的“30年之困”,我们必须要说的是,15到20年前的一系列乱政是引发困局的主要因素,而更令人寒心的是,这样的乱政,似乎从未真正停下脚步。
30年困境始于15到20年前的乱政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改革,2001年,国家队晋级世界杯,但变数其实在国足杀入世界杯的同时诞生——这一年,爆发了甲B五鼠事件。实际上,围绕“豪赌世界杯”,2001年初,中国足协宣布取消升降级,当时的调查显示,2000年甲A场均1.99万人,但2001年甲A场均已经下滑到1.83万人。
2004年,甲A变为中超,但中超也取消了升降级,这一次原因是“奥运战略”。数据显示,2004年中超场均上座1.10万人,2005年1.03万人,可以说,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顶级联赛的场均上座率被“腰斩”——这是崩盘式的下滑。
围绕“奥运战略”,中国足协在2002年推出了“U21政策”,随后围绕2008奥运战略,中国足协也开始漠视国家队建设,结果连续多届亚洲区预选赛,国家队连小组赛都没有出线。
▲“G7革命”
此外,影响深远的“七君子事件”(北京国安、大连实德、深圳健力宝、上海中远、四川冠城、青岛颐中和辽宁队)也对中国足球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俱乐部提出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诉求,最终被足协强力压制。
问题的关键有两点:其一,7家俱乐部中的5家也不是什么“好鸟”——实德系和健力宝系为害之烈不亚于足协的乱政。如今,这7家俱乐部只有只剩下一个半在中超——北京和大连(大连只能算半个);其二,这7家俱乐部提出的方向并无问题,即便不支持这7家,中国足协完全可以在这个方向上进行积极的探索,但直到今日,职业联盟还没有成立。
给中国足球最后一击的是国企退出潮:2004年年初,《足球》曾经对此进行了报道,结果被取消采访资格,但事实证明,在民企并不给力(比如实德系、健力宝系)的情况下,国企的大面积退出给了中国足球重重一击。随后的事实证明,在中国青训最黑暗的时候,始终系统坚持青训的恰恰是山东鲁能,目前山东鲁能在中超本土球员的比例超过10%,此外,徐根宝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球员,但背后的支持者上海东亚同样是一个国企,当时民企中始终坚持青训的只有绿城。
如今,仍旧有声音抨击国企投资足球,包括有关方面也不断“督促”鲁能退出足球,难道悲剧还要再一次重演吗?国企投资足球有利有弊,但至少可以保证中国足球资本构成的多元化,保证中国足球的抗风险能力,毕竟国企的社会责任担当在目前来看还是私企无法比拟的。
▲鲁能足校(via 鲁能青训)
今日乱政还要重复昨天的故事
21世纪已经走到了第20个年头,但今日中国足球的决策机制就理顺了吗?并没有。
2019年12月31日,中国足协公布了2020赛季的一系列政策,当时记者给中国足协点了一个大大的赞,原因很简单:提出并列入预案,以及提出但没有列入预案的“想法”很多,其中不少可谓是“恶政”,但让人欣慰的是,中国足协最终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是比较符合俱乐部预期的,也是比较符合球迷及媒体预期的。
“其中之艰难,不足为外人道”。中国足协的一位人士在政策落地之后对记者感慨。
就今年新推出的政策而言,我们需要给足协的这一届领导班子点个赞,但是,就整个中国足球的决策机制而言,我们看到的仍旧是乱象。
▲能够及时遏制诸多奇葩新政草案出台,殊为不易
两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外援名额,2017年,时任中国足协的决策层决定中超减少外援,从此前的注册4+1、上场3+1,更改为注4上3,但仅仅3年之后,现在中国足协又恢复了外援注册和上场的限制,变成注册6报名5上场4,三年就绕了一个圈。
当时减少外援,说的是给中国本土球员更多的机会,尤其是让前锋有机会得到锻炼,以利提升国家队水平。听起来很有道理,现在增加外援,最初的动议其实也是围绕国字号,是希望通过提升联赛质量,让本土球员“国内留洋”,进而提升实力,当然后来则是为了世俱杯以及和亚足联政策接轨。
第二个例子:2018年,中国足协决定进行机构改革,由原来的10多个部门变更为30个,理由很充分:扁平化管理、功能细分,解决足协人员严重匮乏的难题。看起来,也是有道理。
现在最新的方案是,中国足协要再次进行机构改革,由原来的30个再次缩减为十几个,理由同样很充分:原来足协机构之间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现在需要提升效率。同样,也很有道理。
▲足协依旧任重道远
还有另外两件被遗忘的事情:
其一,中国足协今年没有举行“中国足协技术发展大会”。这个会议的前身是“中国足协教练员大会”,最早在2011年举办,2016年12月和2017年12月再次举办,2018年11月更名为“中国足协技术发展大会”,当时与会人员高达500人,这是一个进行研讨和统一理念的会议,但到目前为止,这个会议没有迹象要召开。
随着李铁出任国家队主教练,足协再次提出“大国家队”建设——连“中国足协技术发展大会”都不开了,还谈什么“大国家队”建设?
其二,中国足协今年没有举办“青训工作会议”。这让很多从事青训的人士很纳闷:怎么就不办了呢?而在一年多前,2018年12月,足协在武汉召开了“青少年足球竞赛工作会议”,2019年1月,在深圳召开了“中国足协青训工作会议”。
▲中国足协青训工作会议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这其实也是中国足球乱政的几个典型特点:
乱政之一:缺乏方向感。足协每次换届都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是“寻求另一条出路”,所以,自然是换一届主管领导,就换一个思路,而且,足协主管领导还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会儿“世界杯战略”,一会儿“奥运战略”,他们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走,所以这么多年来思路变来变去,中国足球也便像无头苍蝇一样。
乱政之二:多头领导。比如刚才所说的,新一届足协领导班子在联赛政策上做得很不错,为什么却忘了“教练员大会”和“青训工作会议”呢?原因是,新一届足协领导班子一度没有独立的决策权,主管领导或者相关人士总会发出各种各样甚至相互矛盾的指令,中国足协决策层的内部协调机制都是混乱的,中国足球的决策机制又如何理顺?什么这会议那会议,真顾不上了,能解决联赛政策这个燃眉之急,已经不容易了。
至于政策之混乱,只是多头领导带来的副产品而已。
乱政之三:迷失的技术官僚。这个提法有些奇怪,中性的角度就是拥有专业背景的官员,足球领域就是拥有足球背景或者长期足球从业经历的中层官员(高层基本轮不到他们),他们好或者不好,取决于高层管理者,如果高层管理者充分放权但又合理监督,他们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如果高层管理者自己都搞不明白,他们自然就随波逐流了。
良好的机构是,技术官僚责权利明细,是在长期目标和有效机制下工作的,如此,即便高层领导变动,整个机构的决策和运作都会很顺畅。但现在,所谓的“中国足协技术官僚们”都在为自己的位置忧心呢——这是决定养家糊口或者能否过上更好日子的大事情,中国足球的成与败,且放一边去。他们不作为,这足球的事情就真的很难搞了。
其实,具体到中国足协管理层的每一个人,他们可能都是全心全意想搞好足球的,但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一直在作祟,朝令夕改的毛病从来没改变(因为乱政,有些也不得不改),加上内部机制的混乱,每个人都在其中身不由己,随波浮沉,再加上很多人根本不懂足球,不乱政才怪了呢。
必须要说的是,俱乐部也别装清高,他们同样是中国足球乱政的推动者:被足协否决的一些神奇的提案和预案,比如什么合同到期顶薪强制续约,以及现在就废除原有合同重新签订新合同等,其始作俑者都是俱乐部,有大俱乐部,有小俱乐部,有新俱乐部,有老俱乐部。这和当年卑劣的“实德系”、“健力宝系”一样,都是为了一己之私。
编辑 | 把球给我我要回家 图片 | Osports
本微信刊载的文字内容,版权均为足球报所有,未经授权许可,其他媒体不得转载。如需转载或改编,请联系足球报新媒体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