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意大利A' Design Award空间设计银奖,
由台北市一所动物医院拿下,
设计师用暖黄色和混凝土壁面,
打造有如洞穴一般的空间,
为生病的动物营造回归原始的安全感。狗狗禁止进入猫候诊间
院长卢大立和他的团队几乎都是85后青年,
当初成立动物医院时就很注重空间设计,
耗时半年、花费近150万人民币,
才把旧书店改成动物医院。
由于看诊的都是平均10岁的猫狗,
因此空间设计沉稳、简洁,
一次只看诊2组动物病患,
并且设有专属的猫候诊区,
让猫狗都能在各自的空间里放松,
宠物们直到上了看诊台,
才意识到自己是来看病的。 “动物对空间是有感知的,希望它们在看诊时能感到舒适。”
自述卢大立 编辑白汶平
我是卢大立,心传动物医院的院长,我们团队的医师平均年龄大概都30岁,专门看犬猫心脏病,来看诊的几乎是10岁以上的老年动物。
整个建筑以暖黄色为基调,基本上空间不受光线变化影响,只有玄关处有玻璃门和落地窗,因为我们想营造“洞穴”的概念,动物最原始的感知,就是居住在洞穴,会让它们更有安全感。
一进门的玻璃玄关,模糊室内室外界线,也让饲主和宠物转换心情,然后进到我们的候诊间。
候诊间比一般动物医院还要宽敞,因为通常一只猫或狗来,会有3到4位家属陪同,我们会透过预约制尽量把病患的时间排开,一次大概两组人看诊,我们不希望这个空间坐满人,人太多的话反而会让动物紧张。
墙上放了一些动物、摄影、设计、美学的刊物,我本身很喜欢这类的东西,候诊区的部分也曾经和艺术家合作,举办过小型展览。
候诊区旁是挂号柜台,而柜台旁边有一个小空间,那是猫的专属候诊间,狗狗是不能进去的。
猫会比较敏感,尤其来到陌生环境现场又有其他狗的话,它们会更紧张,所以饲主可以带着爱猫一起在这里面等候休息。
往内走有3个门诊区域,第一诊间和第二诊间配置比较类似,主要是给狗狗看病的。
第三门诊间是设计给猫咪病患,它的空间大小、舒适度高,猫可以在里面走来走去,诊疗台直接可以秤重,也可以在上面帮猫抽血,就不需要一直在医院里移动,会让猫更安心。
领药小窗口,直接连接到后面的药房,开口就是简洁的半圆形,在整体空间里不会过于突兀,我们在空间分隔上也很讲究,尽量不要让医院里,飘出药水或是药味,增加动物的紧张感。
后方的医疗区块,主要有超音波室、X光室、中央处理区、加护病房、一般病房、手术室,我们平时不开放这些区域,避免打扰到重症的猫狗,只有在看诊时段,饲主可以进来陪伴。
老年动物通常不会只有一种病,会伴随肾脏、肿瘤等等疾病,我们在医疗上的挑战确实比较大,像住在加护病房的猫狗,有时候不是光治好一种病就会痊愈,还要有其他考量,虽然我们会尽全力去医治每个动物,但是很多时候不一定你尽全力就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
前阵子有很多我已经看了5年或者是7年的病患,我们一起经过很多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也有一定的情感在,结果最后这一次真的就是撑不过去,所以还是会有一些的揪心,宠物的善终是我们也很注重的。
在看挂号柜台对面,我们设计了一个隐藏式的小房间,那个房间是我们和饲主沟通一些严重病情,还有饲主做重大决定时,安静思考的地方,有时候病重的动物们,也会安排那里,让它们可以跟最爱的饲主、家人好好告别,走完这一程。
小房间里有一个出口直接通往外面,如果猫狗不幸往生,它的家人可以直接从出口离开,不需要经过诊间,我想这是对动物、和饲主最好的帮助。
在整个医疗空间后面,还有一处员工休息区,我们开会、休息、轮值都在这里,位置也是比较宽敞的。让医师有个好的工作环境,对于整体的医疗水平也会提高。
我从小在台北市长大,投入兽医工作已经10年,大部分的兽医院,都是明亮的、快乐的,因为会有小猫小狗诞生、或饲主带着动物来打预防针,氛围都是欢乐的,但我们医院,是以老年动物看诊为主,我希望整个空间可以更内敛、沉稳。
医院是我家附近的书局改建,这间书局我从小逛到大,所以对空间很熟悉,它基本就是放书架,没有什么梁柱和隔间,很适合我们重新分配格局。
当时的工期和设计耗时半年,花了将近150万人民币,我们重新铺墙面,特殊涂料很费成本,我希望有洞穴土壁的感觉。
空间里很多棱角都被磨掉,设计成弧形和圆角。很多老一辈的医师和院长都不能理解,一直跟我们说“装潢不是最重要的,医疗才重要”,要我们别这么着重设计,可是我坚持要完成,因为动物对空间会有感知。
一般猫狗进到医院,都会发抖、害怕,但我们建好以后,很多饲主来都说,他们的猫狗直到上了诊疗台,才知道自己是来看病的。
后来我们把医院的设计项目送去竞赛,获得2019年义大利 A’ Design Award室内设计银奖,以及台湾的室内设计金奖,能够有这样的成绩,也让我感到荣幸。
动物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希望它们来到这里,也可以感到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