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悦史君的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元末是个群雄奋起的时代,除了刘福通、韩林儿的韩宋政权,以徐寿辉为首的天完政权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但徐寿辉本人实力不济,多次被手下权臣挟持。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天完政权发生内讧,汉王陈友谅在攻占太平、采石后,令人击杀皇帝徐寿辉,于采石五通庙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紧接着,陈友谅派人前往苏州,约张士诚一起攻取应天府,张士诚没有立即回应,陈友谅就率军东下。
应天府是韩宋政权吴国公朱元璋的地盘,他非常担心陈友谅和张士诚左右夹击,连忙召集众将商量对策。
有人主张先把太平夺回来牵制陈友谅,朱元璋不同意,他认为太平是新修的工事,从陆地上攻打是不会有事的,但陈友谅水师强大,所以就打下来了。现在陈友谅占据了上游,水师是朱元璋的十倍有余,想要收复太平短时间内很难。
还有人主张率军迎击陈友谅,朱元璋也不同意,他认为如果陈友谅知道他们出兵,就会派出小股部队应对,然后率领主力水师直奔应天府,半天就能到,这时再率军队回援,已经没机会了。到百里之外迎战,是兵法上忌讳的,不是好办法
剩下的有主张出城投降的,有主张到有王气的钟山据守的,有主张与陈友谅决一死战,打不过再跑的,朱元璋听得是连连摇头。
朱元璋发现,众人中只有刘伯温一言不发,就把他单独招到内室商量,刘伯温认为,主张投降或到钟山去的人都应该杀头。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有办法,就赶紧问他计策,刘伯温认为,一般都是后发制人取胜,现在以逸待劳,就不用担心打不过陈友谅,他建议朱元璋犒赏将士,诚心笼络人心,安排伏兵找机会出击,用胜利来立威,这样是成就大业的正途。
朱元璋完全同意刘伯温的建议,他先派胡大海直取广信府,断了陈友谅的后路,再招与陈友谅有旧的康茂才,命他写一封信假装投降陈友谅,约好时间地点作为内应,尽快把陈友谅招来,告诉他一些真真假假的消息,这样让陈友谅分兵削弱声势。
康茂才连声答应,说家里有一个看门的老仆人,之前曾伺候过陈友谅,让老仆人带书信过去,陈友谅肯定相信。
于是,康茂才派老仆人到陈友谅军中,将自己的亲笔信交给陈友谅,陈友谅很高兴,问他康茂才的情况,老仆人说康茂才负责驻守江东桥,是一座木桥也。
陈友谅大喜,赏了老仆人一些酒肉,让他回去告诉康茂才,说自己马上就过去汇合,到时候喊“老康”为信号。
老仆人把陈友谅的情况告诉了康茂才,康茂才赶紧汇报朱元璋,朱元璋大喜:“贼入吾彀中矣。”
于是,朱元璋命李善长连夜撤掉江东桥,改以铁石铸造,天亮后新桥就造好了。
有人从陈友谅军中逃奔朱元璋,称陈友谅打听新河口道路,朱元璋就命张德胜在新河上筑虎口城据守,冯国胜、常遇春率三万人埋伏在石灰山附近,徐达等人带兵在南门外,杨璟驻兵大胜港,张德胜、朱虎率水师到龙江关外。
朱元璋率大军驻扎在卢龙山,命人拿黄旗在山的左侧,红旗在山的右侧,并告诫诸将:“寇至则举赤帜,举黄帜则伏兵皆起。”
六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率领水师到达大胜港,杨璟领兵抵御,大胜港很狭小,只能容得下两艘船进入,陈友谅因“舟不得并进”,就退了出来,直接冲向江东桥,发现桥竟然是铁石的,很惊讶而且有了怀疑,多次大喊“老康”,却没人理会,这时他才知道被骗了,就跟弟弟陈友仁率1000多艘战舰驶向龙湾,先派1万多人上岸建工事,士气非常旺盛。
众将请战,朱元璋说快要下雨了,大家先吃饭,一会儿趁着下雨出战。
下雨后,朱元璋命人举起红旗,攻击陈友谅的阵地,双方刚打起来雨就停了,朱元璋又命人敲鼓,举起黄旗,冯国胜、常遇春率伏兵出击,徐达也领兵赶来,张德胜、朱虎率水师赶到,水陆夹击,陈友谅却因潮落船被搁浅,只好坐小船逃走。
朱元璋派徐达、冯国胜、张德胜等人继续追击陈友谅,在采石矶再次大败陈友谅,陈友谅无奈放弃太平,逃到江州才缓和下来。
张士诚听说陈友谅被击败后,也不敢出兵了。
在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三方势力中,朱元璋无论地盘还是兵马都是最弱的,但他听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最终取得了胜利。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 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我是悦史君,2020我们一起努力!
悦史君新书《大汉史家:班氏家族传》正在全网热销中,欢迎阅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