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形与魂
文|文豪
来源|地产豪言
01
近年来,“黄金”和“白银”成为最著名的时代标签,仿佛是成功者的通行证,失败者的墓志铭。
但在实际对比之后,你会迷惑:两个时代是不是说反了?
白银时代提出于2012年。那一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仅为64456亿,而2019年末,这个数字却高达16万亿,创历史新高。
7年时间,差不多翻了一倍半!
再看企业。7年前,千亿房企只有万科和保利两家。7年后,已达35家。
而且,前3、前10、前30、前50和前100各段位列强的权益销售金额集中度已分别达到9.5%、21.4%、35.7%、43.5%和53%,不止半壁江山。
再看强中之强。
在“历上最严厉调控期”(2017—2019),碧桂园、万科和恒大年销售额先后突破6000亿大关,稳居行业三甲。特别是碧桂园,已连续两年突破7000亿,居三甲之首。
看来,传说中的黄金和白银时代能否成立,已可质疑,而遑论成为企业成败的楚河汉界。
“规模”是房企最爱的词汇,应该没有之一。
业内传播最广的段子多是关于争第一、当老大的。
2004年,万科确立了在10年后(2014年)实现千亿的小目标,也是在那一年,同行们确立了“彼可取而代也”的大目标。
不完全统计,追赶者先后有2004年的合生创展,2007年的顺驰,2008年的富力,2009年的绿城和2014年的绿地。
然鹅,都功亏不止一匮。
或因囤地去化缓慢,不重视规模扩张,或因步子迈得太大导致资金链断裂,或因大举冒进商业地产拖累业绩,在短暂超越之后增速便陷入停滞。
直到2016年,中国房企竞争才出现新格局:一霸变三强。
三个意思。一、恒大、万科和碧桂园都以3000亿+的同级段位并列三甲;二、偶然超越变成持续共行;三、榜首位置大家轮流坐。
事实上,除2016年恒大居首外,最近三年都是碧桂园夺冠。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企业也一样。
碧恒万互为瑜亮,并驾齐驱,相似之处在哪里?
02
网红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到“基本盘”一词,令人眼前一亮。
罗对“基本盘”的解释是:那些无论发生什么也改不了、夺不走、丢不掉的东西。
在房地产行业,基本盘是什么样子的?
上文说过,年销售千亿以上房企就达35家。对基本盘精确摹形,恐怕要写本书才说得清楚。让我们试着来找找“魂”。
1尽量长的发展历史:大而不倒,不如长而不倒更可信,最好已经穿越过几次周期;
2大而精当的规模:大不一定行,但不大一定不行,问问银行和政府;精当,一是指资产质量上乘,二是与企业秉赋相称,能产生化学反应;
3非运气化的业绩:一是稳定增长,二是来自内生性、体系化能力;
4穿越周斯的能力:鼓励时做得好,调控时做的也不差,甚至更好。
基本盘有多重要?
15年前,贸易出身的王石和财务出身的郁亮加在一起,还是把万科千亿目标的实现,算晚了四年!
这个被认为是“狂想”的目标,实现时间从2014年提前到了2010年。不能说王石和郁亮保守,在提出这个目标的2004年,万科全年销售额仅为91.6亿元。即便以2014年计,这也已经是10年10倍的增长目标!
这件事说明:有了基本盘,你的进步超出你想象。
2007年底王石在微博上连发7篇“拐点论”文章,2013年又同SOHO中国的张欣一起接受美国CBS著名栏目《60分钟》出镜采访,提出“泡沫论”。
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时间段,王石对中国房地产都抱着悲观的态度,但同时万科却成为最大、最成功的房企。
这件事说明:即使老板看错了,公司也能一路走好。
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万科有着业内最早最大的基本盘,有着最多的一线基层业务单元,可以根据政策和市场的变动敏捷应对,尽快试错、修正,重回正轨。
但注意:万科特殊,不宜模仿。
老王三大主业是登山、游学和当厨师,副业才是管理企业。这是他的大气、潇洒,也是万科的幸运。
不信,请看潘张伉俪,在公司一言九鼎,臂如指使,于是专注商住一门、局限京沪两地的SOHO中国踏空了后来更加火红的年代。
鉴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自相矛盾的两重性:既是最大最好的市场,又有着最惊险频密的调控。所以,敲小黑板再加一条基本盘的“素质”:战略定力。
要看到主流和规律,特别是经济发展、城市成长和收入增加的不可逆,不因短期波折和困难改变或放弃战略目标。
房企基本盘是对中国基本面正反馈的结果。
03
当下,行业最大的基本盘握在谁手?
在2019年百强销售榜上,我们看到了碧桂园的两个数字。
一是7715亿,这是专业机构给出的合同销售额;一是5522亿,这是碧桂园自己发布的、按项目持股比例计算的权益销售额。
当然,这两个数字都创了历史新高,也是行业之冠,碧桂园凭此连续三年排名榜首。
但碧桂园更重视的权益销售额。从2018年开始,碧桂园口径公布的就是这个数据。在碧桂园看来,它更能真实反映销售业绩和企业实力的数据。
而碧桂园将以之来厘定自己的基本盘,因为行业基本面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018年以来,行业由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2019年之后,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下,整体规模增速更是显著放缓,以求稳为主。
此时,房企不能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要由“增量”转向“提质”,企业整体目标增速也将趋缓。
2019年被戏称为过去最差的一年,未来最好的一年。
在这一年,碧桂园率先实现了向平稳增长的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向,并将2019年定为了全周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年。
碧桂园没有将未来称为“白银时代”,而是“后半场”。这是基于平常心的中性表达。
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前半场”,也至少有一半时间处于非黄金的“调控”周期;二是生于前半场的碧桂园,既非口含金钥匙落地,也非一路在阳光平坦下走过。
碧桂园成立于1992年,距房改全面推开还有6年,距个人购房按揭推出还有5年,不仅远远谈不上政策和金融助力,还在两年后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调控,1994年《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文章《防止房地产业盲目发展》。
更有意思的是,碧桂园做地产是出于偶然,生于忧患。杨国强本是建筑商,因甲方做出烂尾项目,结不了建筑款,只得当了接盘侠,并无意栽柳柳成荫。
在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中,这样的人被称为“我辈”,即“做事的人”。他们不是在解决想象中的问题,而在回应真实世界的挑战;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对世界充满了主场感和建设性,“躬身入局”,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
前半场碧桂园的成功,不是在顺境中的水涨船高,而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以其渐强大的“基本盘”,实现了市场化成长,形成了独特的内生性能力,实现了对同行和自身的超越。
所以,房企的成功,不在于你经历的是什么年代,而是在于你有没有基本盘。
碧桂园的基本盘是这样的:
一、业内布局最广泛者。
落子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地级市,1235个县镇。
广泛而均衡的布局在可以对冲所有区域调控风险,及时抓住市场轮动带来的机遇。成为平滑周期、确保业绩增长的压舱石之一。
二、充裕优质的可售资源。
权益可售资源2.78万亿元,75%位于五大城市群,98%位于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上的区域,94%位于人口流入区域。
项目数量合计2381个,广东和长三角占到一半。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有接近9000亿元货值,可媲美深耕广东的中型房企。
三、硬实力+软实力。
从旧B2C(consumer)到新B2C(city),再到B2G(government), 规模房企的运营内容扩大和深化到了服务、产业、造城等更长链条。这需要硬软实力并重,重点是软实力,如品牌效应、管理体系、创新基因、整合资源及跨界发展能力,这些都关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在碧桂园,这些能力体现为大盘开发及配套能力、教育板块、物业服务、建筑机器人等。
软实力的重点是管理。碧桂园的总部精干高效、区域做强做优、项目做一成一的三级管控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对周期和市场调整的应变能力和内生动力。
四、弱增长时代的竞争优势。
行业增速放缓,洗牌加速进行,分化格局将会延续。突破成长极限要靠“抢蛋糕”的存量游戏。
蛋糕的最大部分将集中于中低级城市。大牌房企往往对这些城市认知片面、布局偏弱,本地开发商又实力不足,而碧桂园却有着长期开发经验和品牌积累,熟悉客户需求和口味,因此有着先发优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基本盘在手,前后左右都好走。
一个最好的例子:2019年,地产股价一片深绿,物业类上市公司除外。而其中最大赢家是碧桂园服务。上年不到两年,市值和股价屡创新高,已成中国物业综合实力三强。
最直接的原因是:一家全球最大的开发企业,独立成长出一家超3000个综合物业服务项目、覆盖约230万业主的超级服务企业。
往昔未竞。
在后半场,碧桂园仍然有着后劲十足、优势明显的基本盘。它不仅是最大的,没有之一;也是最好的,或许有之一。
文章来源:地产豪言
微信名:地产杂志
微信ID:dichanzazhi
传承中国房地产首席专业期刊《地产》杂志近20年的新闻格物精神,聚焦行业公司发展,追踪市场,洞悉资本,权威发布。
不卑不亢,不浮不躁。理性讲述商业故事,冷眼旁观企业之变,精准记录行业变迁。纸媒隐去的时代,精神薪火代际相承。理性深度观察中国房地产, “地产杂志”不应错过。
想了解更多?
赶紧扫码关注我们
lihuicong2005;PreservedRo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