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 ——读《古文观止》4

以身作则

——读《古文观止》4

所谓“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礼最讲究的就是各安本分。说白了,礼就是当时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但是如果君主就先坏了礼法,那么该如何治理臣下呢?为此臧哀伯就针对鲁桓公将郜鼎置于太庙这件事进行了劝谏。

臧哀伯,《臧僖伯谏观鱼》中的臧僖伯的儿子,由此也可见父子二人都是忠君直谏的大臣。

《臧哀伯谏纳郜鼎》一事发生的背景是这样的:宋国的太宰华督杀死了宋殇公,弑君在当时可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很有可能会受到齐国、鲁国等国的干预。因此,华督便向这些国家行贿。鲁国公接受了华督送来的郜鼎,而且还把它摆在太庙里。为此臧哀伯就像鲁桓公进谏,指出了国君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作者首先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紧接着从七个方面即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昭其明来阐述君主如何“昭德塞违”,然后才指出了“纳郜鼎于太庙”是“灭德立违”的错误之举,并且还例举了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雒邑的历史教训。整篇文章连续使用排比句,显得气势恢宏,极具感染力。

鲁桓公(前731——694)死了一百多年后,孔子(551——479)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也是一种警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身作则 ——读《古文观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