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

《活法》|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_第1张图片
文/蜗牛_在路上

稻盛和夫,日本著名实业家、哲学家,京瓷公司和KDDI公司创始人。

2010年,日本航空公司宣告破产。在日本政府的干预下,已经隐退的稻盛和夫临危受命,全面接手日航,并在424天后,不仅使日航扭亏为盈,而且创造了日航历史上空前的巨额利润。这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稻盛和夫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跟他的人生哲学密不可分。在《活法》这本书里,稻盛和夫介绍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甚至扩展到对企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思考。

一、何为人生的意义?

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人生的目的在哪?对于这个问题,稻盛和夫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人生即是一场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竭尽全力去思善行善,陶冶人格。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只要我们的灵魂比出生时更纯洁、更美好,那就没有辜负宇宙给予我们生而为人的机会。

二、“六项精进”

如何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呢?要去深山老林中专门修炼吗?大可不必!稻盛和夫认为,在世俗的社会里,天天勤奋劳作就够了。

劳动具有克制欲望、磨炼心志、塑造人格的作用,劳动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温饱,它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释迦牟尼谈到参悟之道时,其中重要一条叫“精进”,就是心无旁骛、埋头眼前的工作,这也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磨炼灵魂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

稻盛和夫在实践中,总结出提升人格的“六项精进”,其中包括: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谦虚戒骄。

3.天天反省。

4.活着就要感谢。

5.积善行、思利他。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三、“心不唤物,物不至”

在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我们总会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来宽慰自己,因此无意中也就有了世事难遂人愿的想法。但有时正是这种“事不遂人愿就是人生”的想法,才导致了“事不遂人愿”的结果。

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他思维的产物,他心中所描绘的事情或者心中的愿望,都会在他今后的人生中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心不唤物,物不至”,“心不想,事不成”。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在演讲中曾提出著名的“水库式经营”,简单说就是经营应该留有余裕。当时台下就有人提问:我们也知道“水库式经营”很好,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做到“水库式经营”呢,具体方法是什么呢?

松下幸之助先生回答:我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但我知道一定要“建水库”。

“一定要建水库”,当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有做成这件事的强烈愿望。愿望是种子,是一切的开始,是最重要的因素。

有了强烈的愿望,然后就要认真考虑如何才能实现愿望,制定详细的方案,直到能清晰的“看见”愿望实现的样子。这种“看见”越清晰,愿望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我们脑海中有了一个创新的想法时,要和具有乐观精神的人一起讨论,因为他们会给我们鼓励,会支持我们去试一试;千万不要和严谨、墨守成规的人去讨论,他们只会说这不行、那不行,也许一个好的创意就此湮没在质疑声中。

当确定了想法,着手去准备的时候,需要强调“悲观论”,应该和专业、严谨的人一起,设想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认真制定周密、严谨的实施计划,确保不出现纰漏。

等到下个阶段,也就是将计划付诸实行的时候,又需要强调“乐观论”,要坚定地采取行动。

“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现”,这是我们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应有的态度。

四、主宰人生的两只看不见的手

能够主宰我们人生的,是两只看不见的手:一只是命运,一只是“因果报应法则”。

1.命运

命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我们心态的改变而改变。

当我们遇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真的是一点儿都不可能吗?其实,只要你意识到所谓的“不可能”只是对现在的自己“不可能”,而对将来的自己是“可能”的时候,你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在稻盛和夫创建京瓷公司之初,这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当有机会接到IBM这样的大公司的订单时,是接还是不接呢?

和IBM这样的大公司合作,自然是个难得的拓展业务的机会。但接下这笔订单,又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这笔订单对当时的京瓷公司来说是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后,稻盛和夫决定接下订单,通过不断鼓励员工,加班加点,终于顺利交货。这就是把现在“不可能”变成将来“可能”的典型例子。

2.因果报应法则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身上发生的各种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你在想什么、做什么,这些都成为因,而必生其果,你对所生结果如何应对,又成为因,又必有其果。如此不断循环,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有些人不相信因果报应法则,因为做了好事没有立刻得到回报,做了坏事也没立刻遭受惩罚。世间事,很多都不会立刻产生结果,但这并不说明因果报应法则不存在。

《菜根谭》里曾提到:“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暗应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论我们看没看见,因果报应法则都一直存在。

命运和因果报应法则,共同支配着我们的人生。命运是经纱,因果报应法则是纬纱,两者相互交织成人生之布。

五、常怀“利他”之心

“利他”之心,在佛教就是“与人为善”的慈悲心,在基督教就是爱。说的再通俗点儿,就是“为世人、为社会尽力”。

我们小的时候,习惯于依赖别人,得到别人的照顾。但当我们踏上社会,成为社会人的时候,我们就要转变角色,要为周围的人服务,要为团队、为单位做贡献。

大家可能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锅粥,一群人都想喝,但盛粥的勺子太长,自己拿起勺子根本无法把粥送到自己嘴里。谁都想自己喝,但抢来抢去,谁也喝不到。后来,他们终于“妥协”了,拿到勺子的人,先把粥盛给其他人喝,这样相互协作,最后大家都喝到了粥。

这个小故事讲的就是“利他”精神,从本质上讲,“利他”其实也是“利己”。

总之,《活法》是一本极易读的书,但其中不乏稻盛和夫这位睿智老人的处事智慧,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法》|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