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你的朋友圈可能被“武汉肺炎”的消息刷屏了。
随着确诊病例数字的攀升,每个人都在关心:目前各地最新情况怎么样?如何判断有没有感染?该怎么预防?
下面小编一文带你梳理最全信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各地最新情况
截至21日7点30分,中国境内累计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219例(武汉198例,北京5例,广东14例,上海2例)。
广东
广东省卫健委官方微博1月20日晚通报,确认广东省20日新增13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新增病例分布如下:深圳8例、珠海3例、湛江、惠州各1例,均收治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11例病例有武汉居住或旅行史,2例与病例有密切接触史。
上海
20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上海市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患者为56岁女性,湖北省武汉市户籍。现患者体温正常,生命体征平稳,2名在沪密切接触者正在医学观察。
今早7点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博通报,上海确诊第二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患者为35岁男性,上海市户籍,于1月16日在上海市一发热门诊就诊后被收治入院隔离治疗。经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经专家评估确认,该病例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目前患者体温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另外,上海市有4例疑似病例正在排查中。
武汉
武汉市卫健委发布通报称,1月19日22时至1月19日24时,死亡1例,无出院病例和新增病例。
死者陈某,男,89岁,1月13日发病,1月18日因严重呼吸困难入院救治,1月19日23:39抢救无效死亡。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等基础疾病。
截至1月19日24时,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198例,已治愈出院25例,死亡4例。目前仍在院治疗169例,其中重症35例、危重症9例,均在武汉市定点医疗机构接受隔离治疗。
1月21日凌晨,武汉市卫健委官方微博(@健康武汉官微)通报,武汉市共有15名医务人员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另有1名为疑似病例。全文如下:
【我市强化医护人员防护】
目前,我市共有15名医务人员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另有1名为疑似病例。16例患者中,危重症1例,其余病情稳定,均已隔离治疗。
医务人员是疫情防控的主力军。为确保医务人员健康,近日,我市就加强各类医院的防控措施,严格控制医院感染,强化医务人员防护,关心关爱医护人员等方面再次进行部署,加强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日常监测,对疑似病例及时进行检测和救治。
为进一步方便市民群众看病就医,昨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在官网公布了全市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和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名单。
青岛发现一例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病例
据山东省卫健委:20日,山东省青岛市发现1名来自武汉的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目前该患者病情稳定,正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密切接触人员已实行医学观察。按规定程序一旦确诊,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四川发现2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博表示,1月16日以来,四川成都、广安分别发现1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两名患者均从武汉到四川,目前正在隔离诊疗。患者相关样本已按规定程序进行复核,一旦确诊,及时向社会公布。
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怀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武汉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特别应注意的是,诊疗过程中应全程佩戴外科口罩,以保护自己和他人。
在众多防范措施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戴口罩」。
什么样的口罩能预防感染?如何正确佩戴口罩?《生命时报》为你一一解答。
戴口罩能预防感染吗?
常见的口罩有以下几种:普通棉布口罩、一次性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N95型口罩。
一次性口罩(医用外科口罩)
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呼吸道感染,无法防霾。
医用外科口罩有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舒适层。舒适层是一层无纺布,佩戴时白色的无纺布朝内,蓝色的防水层朝外,有金属片的一边朝上,不要戴反,橡皮筋挂上双耳后捏紧金属片和鼻子贴合,抚平两颊,使口罩和面部之间尽量不留缝隙。
购买时要注意,应当选择外包装上明确注明“医用外科口罩”字样的口罩。
N95型口罩
能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可以防霾。
N95型口罩是是 NIOS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9种防颗粒物口罩中的一种。“N”的意思是不适合油性的颗粒(炒菜产生的油烟就是油性颗粒物,而人说话或咳嗽产生的飞沫不是油性的);“95”是指,在 NIOSH 标准规定的检测条件下,过滤效率达到 95%。
N95不是特定的产品名称。只要符合N95标准,并且通过NIOSH审查的产品就可以称为“N95型口罩”。
N95型口罩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预防由患者体液或血液飞溅引起的飞沫传染。飞沫的大小为直径1至5微米。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针对医疗机构规定,暴露在结核病菌下的医务人员必须佩戴N95标准以上的口罩。
相比较医用外科口罩,N95型口罩密闭更好。在选用N95型口罩时,尽量选择不带呼吸阀的N95型口罩。
普通棉布口罩
它的材质可能为棉布、纱布、毛线、帆布及绒等,由于材质本身不够致密,无法起到预防感染目的。
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N95型口罩
医用外科口罩
以自我防护、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为目的,佩戴医用外科口罩、N95型口罩都可以。
去医院看病、探望病人时,尤其是去医院的发热门诊或呼吸科就诊时应该戴上口罩;
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去超市、商场、影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建议戴口罩;
为防止将疾病传染给他人,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疾病症状时应及时戴口罩;
此外,雾霾天气在室外活动时,建议戴口罩。
特殊人群如何佩戴口罩
孕妇佩戴防护口罩,应注意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比较好的产品。佩戴前应向专业医师咨询,确认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合。
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身体状况各异,如心肺疾病患者佩戴后,会造成不适感,甚至会加重原有病情,这些人应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脸型小,建议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儿童防护口罩。
口罩多久需要更换一次?
医用口罩不用时折好放在自封袋保存。不建议口罩摘下来直接塞口袋里或包里,这样容易造成医用口罩二次污染,一定要叠好放入清洁的自封袋中,并且将接触口鼻的一面朝里折好。
买不到口罩,还能这样预防感染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相互传播。
1.直接传播
病人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乃至呼出气体中,都带有病毒,近距离接触直接吸入可以导致感染。
患病者或者携带病毒的动物呼出气、嚎叫,同样也有病毒,会导致感染。不过,这需要近距离接触。
2.气溶胶传播
病人喷嚏、咳嗽、说话时的飞沫,漂浮在空气中,大的颗粒会沉积下去。而直径小于2.5pm的颗粒,就会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被吸入后,就会感染。
3.接触传播
病人喷嚏、咳嗽的飞沫,虽然开始是播撒在空气中,但最终会沉积下来,沉积在地面、桌椅、门把手等日常用品上面,还有病人口水、痰液、唾液等分泌物,以及沾染上各类分泌物的手,触摸日常用品,也会把病毒留在上面。
如果正常人的手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手就会被污染,再接触自己的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可引起感染,这叫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我们了解了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方式,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无论是咳嗽、喷嚏、流鼻涕,一定要用纸张、手帕遮挡,若无东西可用,可用手遮挡,不能对着别人喷嚏、咳嗽。
人与人之间接触时,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尤其是面对面谈话时。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尽量避免各类聚会。
对疑似罹患传染性疾病的人,应及早隔离。不探视疑似罹患传染病的病人。
传染病高发季节不要凑热闹,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无论是工作场所还是居家,保持室内不断的通风换气。
不要随地吐痰,如果当时实在没有可吐痰的地方,可以先吐在纸张上,在方便的时再把它放到它的归宿地。
保持个人卫生,尤其是手。要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 、鼻。
一张图告诉你如何正确洗手↓
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
合理作息、不熬夜、不过劳。疲劳可以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因此,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防病的好办法。
密切关注发热、咳嗽等症状,出现此类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近就医。▲
来源:央视新闻、新闻联播、@健康上海12320、人民日报、央广新闻、新华视点、生命时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