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想起人类的一些闪光的品质,如正直、睿智、善良、勤奋……这些想象最终都会稳稳地落在一个名字上——吴敬琏。他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却二十多年如一日,奔波于京沪两地,亲自为中欧学子授课。他深感管理教育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告诉世界,“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为中欧记上一笔”。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也许是对吴老最好的注脚。明天,吴老就将迎来90岁生日。今天,我们谨以这篇文字记录吴老正直的生平、前瞻的智慧,以及与中欧温暖的缘分,作为对他最真挚的生日祝福和新春问候。
“如果说中国有一位经济学家的意见永远值得听取的话,那就是吴敬琏。”这是一家海外主流媒体对他的赞誉。在海外学者眼中,他是中国的“经济问题诊断大师”;在世纪之交的股市论战中,他是中国的“格林斯潘”;他有着流传极广的“吴市场”的雅号,是当之无愧的“经济改革”先生。而在中欧人心中,他是“吴老”,高山仰止、深受爱戴的“吴老”。从学院前身中欧管理中心(CEMI)创立至今,30多年来,他的学术造诣和家国情怀,深深影响了中欧人的文化基因。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
1930年1月24日,吴敬琏出生于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由于父亲早逝,他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母亲。母亲邓季惺是中国报业传奇“女侠”,抗日战争时期,由她打理的《新民报》最高日发行量曾达到10万份,与《大公报》一时齐名。虽然工作繁忙,她仍会抽空督促孩子们学习古文等各门功课。
在一篇纪念母亲的文章中,吴敬琏深情地回忆道,母亲“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求实态度和顽强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的性格特征,是值得作为子女的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宝贵财富。如果在这方面能够效法她的榜样,报效国家于万一,就是对她的最好纪念”。
中学时期,吴敬琏喜欢理工科,数理化生成绩都非常优秀。他喜欢研究钟表、机械的原理。在年少的他看来,只有依靠科技、发展工业,才能救国强国。在后来漫长的研究岁月中,他也始终认为,技术和制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两个轮子。
1950年,吴敬琏进入金陵大学经济系学习。全国院系调整后,1954年他从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他陷入了对中国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的深深思索中。在干校劳改队中,他与顾准结成了忘年交,开始与顾准一起读书、探寻真知真理的思想之旅。王小元在为《时代人物》撰写的一篇报道中曾经这样评述,“酝酿于国家动荡、个人苦难之际的这段学术友谊也为吴敬琏的学术生命注入了一种醇厚的底色;与其他经济学家单纯专注于经济学单一学科不同,吴敬琏的视野更加宽广,‘问题意识’更加切中要害,更加富于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辨精神。”
1980年代初,波兰经济学家弗·布鲁斯和捷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先后来华讲学,带来了东欧改革经济学的新鲜思想和经验教训。1983年1月,吴敬琏前往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社会政策研究所(ISPS)从事访问研究,在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研究东欧国家改革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从那之后,吴敬琏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放到了更为坚实的理论经济学的基础之上。他逐渐树立了这样的理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在2013年再版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一书序言中,他极具前瞻性地指出,“只有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化、法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才有可能实现,舍此绝无他途。”
1990年,吴敬琏被坚持计划经济的人们加上了“吴市场”的绰号。而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吴市场”成了美誉。1984-1992年,吴敬琏连续五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并连续两年被评选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5年,吴敬琏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2019年12月18日,吴敬琏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中欧故事:三尺讲台存日月
吴敬琏与中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他开始担任中欧管理中心(CEMI)学术委员会的中方委员。1994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上海正式成立,他即担任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同时任访问教授与核心教授,2002年起受聘担任全职教授,同时出任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中欧成立之后,年逾花甲的吴敬琏教授不辞辛苦往返京沪两地,为MBA、EMBA等学位课程学生授课,直至2017年才停止授课。2018年中秋佳节前夕,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到吴老家中拜访,代表学院邀请他受聘学院“终身荣誉教授”。因此,他也是中欧的首位“终身荣誉教授”。
“我要站在讲台上,让更多的企业家和管理者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方向。能改变多少人是多少人。”曾经有学生问他,作为一名学者,他能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什么,吴老如此作答。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矢志不渝的精神,激励着他二十余载风雨无阻、躬耕不辍,坚守在三尺讲台,终得桃李遍天下。
被中欧学子簇拥着
为中欧EMBA课程授课对教授的体力挑战非常大,教授们每天要授课8小时,连续上4天,这对一位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而言并不轻松,但他依然坚持白天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课后和学生们深入讨论,晚上继续伏案工作。学院曾考虑他年事已高,几次与他商量减少工作量,他都婉言谢绝了,直到2009年才做了一些调整。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在中欧,吴老开设了一门必修课“中国经济”。为了准备这门课,吴老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和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分析中国经济的框架。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对讲义进行完善,最终将其集结出版,即1998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一书。2002年,吴老又将此书进行修订,更名为《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后再版,现在这已成为海外学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重要参考书。
2004年6月,国际管理学会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向吴敬琏授予杰出成就奖,表彰他在管理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他也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学者。
高标逸韵君知否?
吴晓莲女士在《我的爸爸吴敬琏》中记录了吴敬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环境,“爸爸的写作位置是双人床的床沿,他在床上垫了一块三合板做的象棋棋盘,稿纸放在上面,人半蹲半坐在马扎上,勾着头在那里,写出了一批按当时标准来讲很有深度的文章,也写出了严重的颈椎病……”
中欧EMBA课程主任朱天教授回忆道,20年前当他开始研究中国经济时,中文学术著作都是吴敬琏教授的书。其中一本《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在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眼中犹如圣经,如果没看过那本书,那位学者的学术是不严谨的。
吴敬琏教授在思考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时一直坚持“整体改革论”的方向。他判断决定中国经济走势的两个基本因素是“增长模式”和“体制机制”,这两个因素又和两个基本问题相关,就是“市场经济为什么优于计划经济”以及“政府的功能究竟是什么”。
在中欧25周年校庆启动仪式发表演讲
企业社会责任也一直是吴敬琏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2018年中欧举办的“新时代、新责任”社会责任主题论坛上,吴敬琏在主旨演讲中,建议企业将愿景“由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向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转变,把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到企业目标的重要地位” 。
2019年4月13日,在中欧25周年校庆启动仪式上,吴敬琏寄语在座校友企业家,“公司不但要对领导者负责,同时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负责任。”他还非常谦逊地说,他与中欧的故事是一个共同成长的故事,希望与中欧同仁、同学继续前进、继续提高。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明天,吴敬琏教授将迎来鲐背之年,而他依然在研究、著书、立言。如果中欧人都以吴老作为榜样,那么无论你是刚刚迈入而立,或是已近不惑,都可以再为国家、为梦想努力工作40年,甚至更久。每念及此,我们就觉得没有理由不继续努力。
亲爱的吴老,生日快乐,新春快乐!
参考资料: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史、官网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4版)》,吴敬琏著,上海远东出版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