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377。2020-1-31》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377。2020-1-31》

今天是己亥年丁丑月癸酉日,正月初七,2020年1月31日星期五。

第二十一意【自诚明,性也;自明诚,教也。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这一节继续复习孟子的所欲、所乐和所性。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51,尽心章13-21-3》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今天是戊戌年丙辰月壬辰日,三月十五,2018年4月30日星期一。

上一节讲到,君子行道的志向,到达"王天下"的地步时,已经达到顶峰了,却只能说他快乐,不能说成是他的本性。那么,君子的本性,究竟是什么呢?

这一节开始的以下两节,孟子给出答案。

这一节先说君子本性的特点,即,"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意思是说,君子的本性是全体大用。

全体大用意味着什么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终始一如,一以贯之,无终无始,无息无止。对此,我们权且说它是"不变"、"恒定"、"永恒"。

稍微展开一下,做一个中西对比。中国称为"性",即全体大用,亚里士多德称为"实体"、黑格尔称为"大全"、海德格尔称为"存在"即"是什么的是"。你看,西方哲学比中国文化更玄乎,还变来变去,做不到概念的一贯和一致。回过头来品味中国文化,越品越有味道。

言归正传。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这里所说的大行是什么呢?大行由四个要素构成。

第一是得位。

第二是行道。

第三是范围天地。

第四是传至万世。

大行和穷居相对,都是生活事业的"前状态",决定后面的"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的"后状态"。

位,是前提性的,范围和时间则是结果性的。所以,儒家说"得位行道"。

解读儒家思想,位的观念是一个关键枢纽。

土地有广狭,人民有众寡,土地和人民都是可以增加或减少的变量。但是,"君子所性"却相当恒定,小名小位固然悍动不了君子,即便得位而大行于天下,也是本性浑然自若而已,何尝因为大行就有增加呢?同理,不但名位稍微跌落的时候不能有所减损,即便终生不得位而穷困隐居,也是本性浑然自若而已,何尝因为穷居就有减损呢?

不加不损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分定故也"。理解这句话,关键在于"分"字。朱子注:"分者,所得于天之全体"。什么意思呢?张居正先生讲解说,从两个角度分析这个"分"字:从天的角度是赋予性的,所以称为定命;从人的角度是获得性的,所以称为定理。我们常说"本分",就是这个"分"字。本来具足,万善成备,怎么能增益一毫呢?本无一物,本非有余,怎么能减损一毫呢?

君子的本性,就是全体大用,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就是黑格尔的大全,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一致、在场、永恒。所以,孟子说,君子的本性不会因为成败得失而有加损。

凡是可以增加或减损的,都是外物。

这些外物,有些可以直指,比如说用手一指桌子说:"这是桌子";有些可以比喻,比如说爱像冬天的暖阳。惟有全体大用,你既不能直指,也不能比喻。它不是知识,也不是规范,它是体认,所以中国文化将"德"释意为"行道有所心得"。孔子骂那些说的一套一套的人:"鲜有德",鲜是少的意思,孔子说,说的一套一套的人很少有德,是假的。中国人对于动不动就要求认可其人品的人,反而是警惕的。中国文化讲"知行合一",知的就是行的,行的才是知的。说的不算。孔子教我们考察一个人要走完四个步骤:听其言,观其行,视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个世界,假人太多,真人稀有。所以,君子是贵人。

上述所论为what,是什么;下一步关键是How,怎么做。

怎么做呢?方法是反求于我心。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377。20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