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學26.1-26.7

脈理醫理學 26.1:藥王脈學琵琶指法


「琵琶指法」是 藥王脈學中的特殊指法。當把脈時,並不三指同時按下。三指一樣對應寸關尺,食指對應寸,中指對應關,無名指對應尺。但當要偵察寸脈的情況時,則只有食指下按,其餘無關的中指和無名指則必需同時上翹離開皮膚不要按在皮膚上。當要偵察關脈的情況時,則只有中指下按,其餘無關的食指和無名指則必需同時上翹離開皮膚不要按在皮膚上。當要偵察尺脈的情況時,則只有無名指下按,其餘無關的食指和中指則必需同時上翹離開皮膚,不要按在皮膚上。

換言之,這種按脈的手法就是每次只按一部脈,並不同時一次下按三部脈。這種跳躍式的手法,很像彈琵琶的動作,所以叫做琵琶指法。

或問:那如果把其餘的兩指只輕輕地放在皮膚上,不要用力這樣子是不是也可以?

答:依實際上觀察起來是不太恰當,因為雖然輕輕地放在皮膚上,但還是會分散掉一些注意力,你要觀察的那部脈象也會變的比 較不清晰。藥王脈學中用的指法一律是「琵琶指法」。參照〈圖 7、圖101、圖102、圖103〉。

【註:本文必須同時參照脈理醫理學 16:脈診時三指同時下按是一大謬誤】


脈理醫學26.1-26.7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脈理醫學26.1-26.7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脈理醫學26.1-26.7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脈理醫學26.1-26.7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或問:師父請問一下,琵琶指法是採用平指按法,用指腹來搭脈,而不是傳統的立指按法,這中間有玄機嘛?另外是否大拇指內縮,才能使三指不致於僵硬,我這樣理解對嘛?病患手不是完全平放桌面,而是呈45度角來搭脈,這角度有何重點,還請師父慈悲開示~~

答:沒這麼複雜啦,跟你中醫診所看到的差不多,只是不是三指同下,而是分指單按而已,其他都差不多。大拇指是自然內縮而已,因為一般是左手把左手,右手把右手,拇指內縮比較順手和穩定。

或問:陳老師您好,您圖上顯示用的是指腹,您對使用指目與指尖之看法與運用之不同?

答:請參照〈圖104〉。


脈理醫學26.1-26.7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或問:一般是左手把左手,右手把右手,

請問,是否可以只使用右手手指來把脈?

答:

習慣後用哪一手把並無問題。因為這套脈法,主要是配合脈圖脈理醫理學 67:藥王脈圖來使用的,脈圖的目的,乃在於能把700~800字的龐大脈診資料,縮在短期間3~5分鐘內,能夠速記完畢,而記載詳細的目的,又在於方便與第二診的比對,如此用藥,哪一經有入藥,哪一經無入藥當加強,哪一經補不進去,哪一經攻不進去,比對之下一目了然,則用藥變成真憑有據,依實據而行,而不是模糊大概的猜測。這是用來補強歷代脈法,記載方式籠統,因為單用文字,在時間和描述上,無法把脈象做詳細記錄,結果第二診、三診‥‥‥時,等於每次都是從新把脈診斷,但因為病人多,醫師不可能記得病人初診時,脈象的詳細模樣,如此得來的脈診資料,看不出細微處,根本沒功用,變成每一診的診斷資料,都是各別分開的獨立事件,彼此關聯性不大。譬如初診寫脈浮緊,二診也寫脈浮緊,這對用藥的判別有什麼功用?根本沒功用!若是用脈圖,因為旁邊有標示上脈的強度,所以可以一眼看出,初診是脈浮緊,二診雖也是脈浮緊,但因為「強度」已經減弱了,就知道上次的藥有效果了;同時,也發現初診的腎脈是弱,但二診的腎脈更弱,這是提示腎臟的負擔已經較重,合這種動態脈圖,就知 道二診的用藥,發表藥當減弱,同時應該加些扶腎藥以助腎,以防腎臟負擔過重。這種脈圖的比對,是讓中醫走出以往下藥的籠統主觀猜測,變成客觀有根據的方式,也是大幅提高臨床有效率的關鍵點。

一般用這種方式的時候,如果是慣用右手者,因為脈分六部,資料不少,不可能通通把完脈再記錄,容易忘記,一定是只用左手來把患者的左、右手,而自己的右手,則在左手把脈的同時,同步書寫做記錄的動作。

脈理醫理學 26.2:學習脈法要循序漸進,不可躐等跳躍

脈法的學習,必須循序漸進,自然日起有功,千萬不可好高騖遠、躐等跳躍,否則必然竹籃舀水一場空,技術性的東西需有根基,根基不立、馬步不紮,就像學芭蕾舞而不拉筋一樣,就是學了30年,連看都不用看,就可以肯定跳起來一定不像芭蕾舞,又像學功夫一樣,架式擺出來就一副低頭貓腰,一看就知道技術不高。

脈法的學習順序如下:

1. 脈診是一種「技術」,是像美髮、廚藝、雕刻佛像這類的技術,技術不是地理、歷史之類的「純學術」,無法坐而論道就能學會技術,也不是背一背就能學到東西,是必須自己親手下去實踐,然後由不停的反饋修正,技術才會跑到自己的身上。

初學者學脈診的第一步要做什麼呢?就是先摸脈。部落格上許多複雜的資料先不管,學脈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要先摸脈,這個動作先連續做20天左右,凡是在你身邊的親朋好友,通通抓來摸脈,一天至少先摸5個人,先不必去記什麼弦脈、澀脈、……28脈的名目,只要摸就對了,參考脈理醫理學 22:正確的取脈姿勢,並用脈理醫理學 26:反按指法來取脈。

以前的雕刻師傅在徒弟進門的前一陣子,會讓徒弟用每一種雕刻刀(圓刀、直刀、角刀),先在每一種軟硬不同材質的木頭上,先自由刻刻看,感受一下不同木頭與雕刻刀之間的反作用力,到底長什麼樣子,回饋在手指上,又是什麼感受?學脈的方式也是一樣的,要先摸摸人的脈跳,到底是長什麼樣子的,浮按,中按,沉按的感受又有何不同?用心感受一下那種感覺,不必講出來,不必下評論,繼續天天摸,一般10天後,你就會漸漸發現人體的脈象,似乎可以被歸類為幾大類,心中對人的脈跳,大致上長什麼樣子,就會有一個較明顯的輪廓,20天後,雖講不出來,但心中的這個輪廓會更明顯,這時,就可以開始參看歷代醫家或我們部落格上,對於基本28脈的描述,再回想看看20天來感覺到的各種形狀,對於很多文字性的描述,都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自然容易知道人家在講什麼?為什麼會取那種名字?學脈就這樣子開始切入來學的,而不是一開始,就把脈書上的文字背一背,然後找人一把脈,按圖索驥,就趕快找看看有沒有書本上所講的樣子,這樣的學脈順序是顛倒的,會搞得迷迷糊糊,問題出在哪裡?出在今天我們要學的是「脈」,而不是要學「書本上的文字」,先摸脈,然後再看書,是用書來就脈;若是先看書,然後再摸脈,是用脈來就書,用文字來表達脈象,畢竟無法100%傳神,容易被文字障所誤導,覺得這些文字到底在講什麼?有些莫名其妙,指下難明。技術性的東西,學習的順序不能僭越,譬如學游泳,先學換氣,再來探討游泳高手姿勢的精妙處。按順序來學自然容易,先摸脈20天後,然後再進入脈學。

2. 對於部落格上的每一種脈象模型,必須個別連續壓按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的時間來體會,千萬不可自行減短時間,有些人按了兩分鐘,想說我懂了,這是沒有用的;有些人按了幾下,想說我能體會了,這也是沒有用的;有些人說我以前在別的地方學過了,那也是不管它,必須一律一切從頭重來,對於每一種脈象的模型,必須連續壓按半小時~1小時以上的時間來體會,手感才會鮮明,否則難以進入脈診的大門。

3. 循序漸進,由簡單到複雜,邊學邊用,學用結合,理解脈義 ( 義不明,藝不精,要學藝,需學理,理不明,藝不通 ),才能水到渠成,讀書與實踐,二者不可偏廢,讀書必須結合臨床,臨床不能脫離讀書。

4. 先體會平脈,再來學浮沉遲數四脈,再來學虛滑弦澀緊洪……諸脈,最後才學習散脈、緩脈、黏脈這些最難體會的脈象,難易次序不可亂跳,千萬不可好高騖遠,一下手便要從最難的散脈、緩脈、黏脈下手,必定各種相似的脈象混淆一團,心高手低求快速,反而更慢也。

5. 對於複合脈,可用觸覺暫留的方式來體會。參閱問答錄 150:虛滑脈如何體會?

答錄 150:虛滑脈如何體會?

或問:虛滑脈如何體會?

答:

虛滑脈是臨床的大宗脈象,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說天天都會碰到一堆也不為過。

把脈還是老問題,訣竅是一定要動手做,棉花團一塊,連續按半小時來揣摩、體會虛脈的指感【參見第 33.7 條 虛脈(一)】,唸珠一粒,連續按半小時來揣摩、體會滑脈的指感【參見第 33.5 條 滑脈(一)】;然後棉花團一塊,唸珠一粒並排,〝 交互按來按去半小時來揣摩、體會兩者的不同 〞,經過這些動手訓練後,終身受益而不忘記,臨床碰到滑脈、虛脈中間型態的,自動就會反應出這是虛滑脈。

把脈還是老問題,訣竅是一定要動手做,只用頭腦想像,沒有辦法理解那是什麼脈象,按幾下模型就說自己懂的,也沒辦法理解那是什麼脈象,一定要連續按半小時~1小時以上,指感的體會才會深刻,才會真有大用途,否則是無效的,技術性的東西,本來就是靠實際操作得來,而非光憑思考意會而已。

常見很多學脈的人,學了數年所獲不多,仍舊在五里霧中,這些人大都是很聰明的人,卻不知道極度聰明的人,卻也很容易誤事,總想這事情我懂就好了,懶得動手下去做,卻不知道把脈這件事情,動手做幾個小時後即可終生受用,否則就是想了10年,還是在五里霧中而已,這有些像窮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富和尚考慮東考慮西,始終拖延猶豫不決,想說一定要準備妥當了再做才不會錯;而窮和尚身體力行,卻已經從南海朝拜完觀音回來了。

不要用想像的要去體會虛滑脈的感受,想說我要先想清楚了,先體會清楚了,然後我再學才不會錯,這樣子是學不起來的,愈聰明的人愈會這樣想,愈這樣子想就愈誤事;學習脈診要傻一些,要傻傻的動手下去做,借由反覆的壓按基礎模型,那些指感就會變成〝反射動作〞,碰到中間型態的,最多頓一下而已,也會自動反應出來,這就像喝水一樣,先熟悉一杯20度的,再熟悉一杯40度的,則30度的雖然沒喝,心中也是有個譜有個感受,若是20度的不熟悉,40度的也不熟悉,想說我要用思考的,要用悟的,我要先悟清楚30度長什麼樣子,然後我才要學才要喝,這樣子就是拖延數年,對30度是什麼感覺,還是在五里霧中。

上面的練習法中,因為要體會〝虛滑脈〞,所以〝棉花團一塊,唸珠一粒並排,交互按來按去半小時〞這邊最重要,因為人體不但有〝視覺暫留〞的自然現象(電影原理),也有〝觸覺暫留〞的自然現象,所以〝棉花團一塊,唸珠一粒並排,交互按來按去,愈按愈快(兩個物件靠近一點,才能交互按得很快,一秒鐘左右已經交叉按了3~4下)〞的時候,觸覺會自動把兩者融合為一,告訴您虛滑脈長成什麼樣子。

所以千萬不要用腦子去想虛滑脈長什麼樣子,那是想不出來的,而是要用觸覺暫留來體會,觸覺暫留會自動融合兩者來告訴您虛滑脈長什麼樣子。

不只虛滑脈要這樣子來體會,部落格中所有的中間型態脈象,都可以用〝觸覺暫留〞的學習方式來實際體會與掌握)

6. 前面那些根基打穩之後,再來才是完全進入切摸病患脈象來體會與學習,有疑問時,則再回歸壓按28脈的各種單一模型半小時以上來體會,並思考其脈義。

7. 要特別注意,臨床碰到的,幾乎都是複合脈,而用來學習脈法的28脈,則是單一脈象(少數幾個不是),臨床遇到複合脈時,把單一脈象的脈義全部加起來,即是複合脈的脈義。

8. 臨床是複合脈,而28脈是單一脈,28脈雖難單獨見於臨床,卻是學成脈法的主要工具,捨舟楫無以達彼岸,廢蹊徑無以登泰山,不借由28脈這個樓梯,便無法學成脈法,就像學芭蕾舞而不拉筋一樣,肯定學不起來。

以上8個步驟便是學習脈法的順序,必須要循序漸進,不可躐等跳躍。

或問:為什麼對於每一種脈象的模型,都必須連續壓按半小時~1小時以上的時間來體會,不是摸幾下懂了就好了嗎,又何必摸壓那麼久呢?

答:

臨床都是複合脈,並不是單脈,但是臨床的十數萬種複合脈,卻都是由各種單脈所組成,也即24種~28種單脈,可以自由組成十數萬種複合脈的意思,十數萬種複合脈,不可能用人腦去記憶,所以熟悉24種~28種單脈,乃是執簡馭繁之道,臨床遇到複合脈,其脈義即是單脈的總和,而壓按單脈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之久,才能手感鮮明印象深刻,唯有如此,臨床一碰到複合脈,才能理解這是哪些單一脈的複合體,並理解其複合脈所代表的意義為何,這是學習脈法的大訣竅也;相反的,若是沒有壓按單一脈象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之久,則體會必然不深刻,臨床一遇到複合脈,在模糊疑似之間猜測,無力拆解這是何種單一脈所組成,拆不出來則不知這個脈象的意義為何?終究漿糊一團、一事無成也。

曾遇到有人抱怨脈法學不起來,再仔細一問,10個中有9個,都是對於部落格上的脈象模型,按了幾下幾分鐘,便說我懂了,我能體會了,便直接跳過去,一心只想快把脈法學好,卻沒有紮實的打下根基,一入臨床碰到複合脈,當然拆解不出來而開始亂猜,於是學了老半天,還是學不起來,所以學脈法的人,一定要檢視自己的學習過程,有沒有壓按單一脈象模型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之久,如果沒有的話,要趕快補足上去,從頭學起來較快,千萬不要想說我拖久了自然就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上面所講的,技術性的東西需有根基,根基不立馬步不紮,就像學芭蕾舞而不拉筋一樣,就是學了30年,連看都不用看,就可以肯定跳起一定不像芭蕾舞。

或問:我從前都以為人的脈象就是28脈其中的一種,所以都拿著脈書,來對照到底是28脈的哪一種?

答:

這樣的認識與概念是大錯特錯,28脈是單一脈象(少數幾個不是),臨床則是複合脈,無法直接對應上去,如果您能直接對應上去,那就表示您對於28脈的脈態與涵義,整個都曲解了,接下來的脈法肯定學不起來。

或問:學習脈法是不是要有老師親自帶,這樣子才比較快。

答:

也對也錯。學習脈法的重點在於學習的順序與脈象模型,找老師學習脈法的重點也在這個地方而已,像本篇就是〝學習的順序〞,而部落格上面的就是各種〝脈象模型〞,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找老師學,就是要拿到這兩樣東西而已;相反的,如果您已經拿到這兩樣東西的話,不用老師帶,自己就能學起來了,至於這些根基都打好了之後,種種脈法與望診、問診如何合參、各種病候的脈象特徵如何、傷寒病溫病的脈象如何判別、……,甚至如何用脈法判別西醫的各種病候,不管有老師帶無老師帶,都是要終身學習的,因為這些東西即是中醫的全部。

很多人以為學習脈法,一定要有老師帶才行得通,於是花大錢跑去學脈法,學了幾年之後,覺得一場空,不信邪又花了更多的錢去學,結果更混亂而一事無成,於是覺得脈法只在於個人的領悟,是無法傳授給他人的,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事實上如果翻遍歷代脈書,您會發現〝沒有任何醫家教您學脈要跟師學〞,重點都是擺在〝28脈模型的體會與熟悉〞,這是怎麼回事?

事實上,24脈或28脈,雖然都不是臨床的複合脈,但卻是比複合脈更重要的〝脈象組成因子〞,24脈~28脈中,有些是指脈位的高低(譬如浮脈、沉脈),有些是指頻率的快慢(譬如數脈、遲脈、疾脈)、有些是指脈勢脈態(譬如弦脈、滑脈、澀脈),當拆開的時候,它們各自都不成〝脈〞,但是幾個組合起來之後,便成為一個完整的脈象,所以嚴格來說,28脈是各種臨床複合脈的組成因子而已(少數幾個不是),而歷代醫家為什麼強調〝用24脈~28脈的模型來學習〞,而絕口不提把脈要〝跟師學習〞呢?這個道理是明顯的,一臨床就都是複合脈了,老師去哪邊找那個多單一因子來迎合您,這樣子學脈法是學不起來的。

常見一等拜師學脈的人,卡在這邊而十數年無所得,想學脈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而先入為主,想說我今天要學脈,不如找個老師親手帶,這樣才是最快的辦法,老師先切病患,告訴我這什麼脈,然後我就把這個〝脈感〞記起來,這樣子不是很快嗎?卻不知道臨床根本不是那回事,一入臨床,面對著便是十數萬變化的複合脈(我是把數目說的小一點,以免引起驚懼,參看脈理醫理學 8:中醫最精密的系統,細微在脈),老師去哪邊找單一因子來讓您熟悉脈法規則?於是全憑老師說了就算,您問老師什麼是滑脈?老師說這是滑弦脈,您又問老師什麼是弦脈?老師說這是弦澀脈,於是您說老師這些我不要,請老師告訴我單一的,不然我無法學習,於是找了個滑脈中帶些澀脈的,勉強告訴您這是滑脈;又找了個弦脈中帶些滑脈的,勉強告訴您這是弦脈,於是您把滑澀脈記成滑脈,又把弦滑脈記成弦脈;而人的脈象又有分層,譬如有時候是第2層虛脈而第3層緩脈,老師按到第3層,告訴您這叫緩脈,但是您是按到第2層,於是把虛脈誤當成緩脈了,您的災難還沒完全過去,剛剛誤記的滑脈(其實是滑澀脈)、弦脈脈感(其實是弦滑脈),因為臨床脈象千變萬化,無法常常遇到而加以複習,於是一陣子之後,脈感忘記了或錯亂了,不是從頭來,就是又埋下指鹿為馬的不定時炸彈,於是初學高興,繼而埋怨,先是埋怨自己資質不佳,再則埋怨老師教得不好,於是又換一個老師,換了之後,又發現這個老師的手感,為什麼又和上一個老師的手感不同而疑惑叢生(曲解很多脈象所埋下的不定時炸彈),惑上加惑,終身難解,本來以為記憶〝手感〞來學習脈法最快,也自認為這樣子最聰明,卻不知道者這是一條死胡同,而歷代醫家千年以來,早就知道脈法不能用〝手感〞來傳遞,所以立出死板而固定的28脈模型以利學習,理由無他,譬如弦脈,一條琴弦,千年前您按壓是那個手感,千年後您按壓,還是是那個手感,這正是千年手感,一脈相傳,而且可以時時複習,所以說學習脈法的寶物,即是28脈也,只是明知寶物得來難,在手何曾作寶看?又有幾個人知道珍惜呢?

或問:我以前已經在其他地方學習過脈法了,也是要壓按單一脈象模型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之久嗎?

答:

一律要壓按單一脈象模型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之久來學習,這是因為千年手感,一脈相傳,歷代醫家的脈法是有共同語言的,何況自作聰明,以為記憶手感便可以速成脈法(十數萬的模型,是無法記憶的,必有執簡馭繁之道),而裡頭藏了多少指鹿為馬、張冠李戴的東西,正宜整個掏出來重新整理,故宜重新壓按單一脈象模型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之久來學習。

或問:邊脈、鞭脈、潮脈、音脈、漾脈………這些東西要學嗎?

答:

28脈交叉組合之後,可以組成十數萬的臨床複合脈,以我個人的體會,只要再加一個〝黏脈〞進去就足夠了,而坊間教脈學的大師,為了標新立異招攬客戶,譬如滑弦澀脈就取一個新的名字,滑弦澀數脈再取一個新的名字,滑弦澀數黏脈再取一個新的名字……,如此名字可以取之不盡,實則28脈之組合變化而已,這類標新立異實無需要。

脈理醫理學 26.3:把脈的姿勢一定要正確,指法一定要正確

甲醫師或問:

老師好,這段時間我學習把脈一直是卡住的狀態,不知如何克服。

自身的高血壓和鼻涕倒流一直無法做突破性的逆轉,一方面也懷疑依脈象在製作脈圖時,是否忠實的做了傳達。

諸多的心理矛盾及疑惑,以致動力嚴重的流失,再也無法讀書作研究……。

答:

甲醫師您好:

您的脈圖如果有正確的話,用藥就一定會有回饋,不可能沒有回饋,也不可能會這麼久不會好,因為脈象與用藥的對應是死豬價,並不是一種想像。

如果您經過那麼久了,自身的高血壓和鼻涕倒流一直無法做突破性的逆轉,那您的脈圖就一定是有問題的,這幾年來發現很多醫師的把脈無效,並不是在於滑脈、弦脈……這些脈把錯的緣故,出問題的地方,往往是在於更根本的問題或錯誤舊觀念的糾纏(例如新手來學的大都勢如破竹,有多年經驗來的學則如老牛拉車,所謂學拳容易改拳難,之前的觀念會先入為主而不自覺),所以您先不用急著說這張脈圖如何開藥,我先詢問您幾個問題,先重頭確認整個程序是無誤的,因為問題通常是出在這些地方。

1. 脈層的定位有沒有按得太輕,卡在這個地方?【參考問答錄 100:臨床把脈後只有遇到沉取有脈,而沒有遇過浮取有脈的情況。】

2. 把自己的脈的時候,是用什麼姿勢來把的?是否如學校所教的,是把手抬在胸前來把的?

3. 目前是否同時還有吃其他西藥?

…………………………………………………………………………………………………

承上甲醫師回覆:

1. 脈層的定位有沒有按得太輕,卡在這個地方?參考問答錄 100:臨床把脈後只有遇到沉取有脈,而沒有遇過浮取有脈的情況。

A:層層反按的操作,應該不會弄錯才對。

2. 把自己的脈的時候,是用什麼姿勢來把的?是否如學校所教的,是把手抬在胸前來把的?

A:左手放桌上脈枕,右手食指在尺,中指在關,無名指在寸,先搭指輕取,探測浮部,再重按輕抬,探測各層脈。

3. 目前是否同時還有吃其他西藥?

A:到目前為止,未服用任何西藥藥品,或任何保健生技產品。

陳老師再回覆:

甲醫師您好:

左手放桌上脈枕,右手食指在尺,中指在關,無名指在寸,先搭指輕取,探測浮部,再重按輕抬,探測各層脈。

答:

脈枕加上去之後的高度多高?就像量血壓一樣,是有一個標準高度的。手臂平伸,手臂放置的高度約吃飯或寫字恰當的高度為宜。也就是略低於心臟的心尖下方一些些,約5~6公分的地方為標準體位【參考脈理醫理學 22:正確的取脈姿勢】,除非是特別訂製的桌子較低,若是一般辦公桌的高度,脈枕要拿掉,否則疊上去的話,就達不到略低於心臟的心尖下方一些些,約5~6公分的地方為標準體位了,這個地方要先確認是否無誤。

另外您5層脈的下指順序為何?是3→2→1→3→5→4嗎?【數字代表第幾層】

…………………………………………………………………………………………………

承上甲醫師回覆:

脈枕加上去之後的高度多高?就像量血壓一樣,是有一個標準高度的。手臂平伸,手臂放置的高度約吃飯或寫字恰當的高度為宜。也就是略低於心臟的心尖下方一些些,約5~6公分的地方為標準體位【參考脈理醫理學 22:正確的取脈姿勢】,除非是特別訂製的桌子較低,若是一般辦公桌的高度,脈枕要拿掉,否則疊上去的話,就達不到略低於心臟的心尖下方一些些,約5~6公分的地方為標準體位了,這個地方要先確認是否無誤。

A:實地坐在桌旁測試了一下,右手按在心尖部,左手伸出放桌上,兩者位置都低於心尖部,抽掉脈枕就更明顯了。

另外您5層脈的下指順序為何?是3→2→1→3→5→4嗎?

A:先浮取,再下按,大致是1→2→2→1→5→4→3→2,或者再確認4→3→3→2。

陳老師再回覆:

答:

甲醫師您好:

找到了,這就是把脈有效無效的關鍵點了,這兩個問題都有醫師卡住過,校正之後,也都順利的上手了。

1. 手臂平伸,手臂放置的高度約吃飯或寫字恰當的高度為宜。也就是略低於心臟的心尖下方一些些,約5~6公分的地方為標準體位【參考脈理醫理學 22:正確的取脈姿勢】,這一條不能討價還價,也不能隨便取位差不多就好,脈枕拿掉之後,如果手的位置還是太高的話,就把坐的椅子調高,務必要定位在心臟心尖下方約5~6公分的地方為標準體位,這一條沒得商量;自己用血壓計試試看就會發現:手的高度調高10公分或降低10公分,量出來的血壓都不一樣,所以這一條沒得商量,務必要以標準體位來測量。

2.  5層脈的下指順序,務必要按照3→2→1→3→5→4 來把脈,要先定位第3層,這樣才不會出錯。指法是固定的反按指法【參考脈理醫理學 26:藥王脈學重要指法‥‥‥反按指法】,1→2→3→4→5這樣按是絕對不正確的,肯定錯誤百出。【請參考問答錄 25:反按指法操作的順序,以及問答錄 107:正確指法的重要性】

甲醫師,請您務必先花幾天的時間把上面這兩個原因校正過來,然後與您原來的把脈方式來做比較,您會發現畫出來的脈圖有很大的差異,甚至第2層會變成第3層,或是第3層會變成第2層,差異有如此之大,把脈的姿勢一定要正確,指法一定要正確,這兩點一定要先確立,否則答案一定不正確,後面的判讀都是白忙的。

…………………………………………………………………………………………………

乙醫師或問:

這段期間練習五層脈,想請教老師321354或321345的順序把脈是否有其原因?354321或54321的順序是否可以?

答:

只有321354或321345這兩種,354321或54321都行不通喔。

當然有原因,1~5層,每個人的距離不同,1好取,5也好取,每個病人的深度不同,所以病人一來,先重手一按到底,便先測知距離有多少,再來取兩者之中,故第3層也好取,所以1、3、5都好取,所以要用1、3、5來定位,然後衍伸出來2、4,這樣才不會出錯,所以只有321354或321345這兩種是正確的;12345或54321這樣子都是沒辦法定位的,一定會出錯。【請參考問答錄 25:反按指法操作的順序,以及問答錄 107:正確指法的重要性】

古代傳授指法是有口傳訣竅的,外行人在旁邊霧裡看花不得真傳,以為把脈就是12345或54321這樣把,難怪怎麼把怎麼錯,完全對應不上;秘訣是把指法改成321354或321345再試試,就會發現和古代重要經典醫書能一一對應上,脈象把起來有外感,病人就是有外感;脈象把起來是陰虛,病人的症狀表現就是陰虛;脈象把起來是氣虛,病人的症狀表現就是氣虛;脈象把起來是血瘀,病人的症狀表現就是血瘀,……不但與古代重要經典醫書能一一對應上,就是和現代病理學的病理結構,也能一一對應上,絲毫沒有差訛,是知事有真實,唯罕遇而已。

而您原來的1→2→2→1→5→4→3→2或者再確認4→3→3→2也是一樣的原因,這樣子一定會出錯,把起來的答案和321354也不會相同。

結論:只有321354或321345這兩種是正確的; 12345或54321或354321這樣子都是沒辦法定位的,一定會出錯,而且把出來的答案,和321354或321345也絕對不一樣。

…………………………………………………………………………………………………

甲醫師回覆:

經過多次反覆的試驗之後,發現答案真的不一樣。

〈圖3222〉是校正前的脈圖,〈圖3223〉是校正後的脈圖。


脈理醫學26.1-26.7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脈理醫學26.1-26.7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脈理醫理學 26.4:把脈的時候,手指的壓按(切入)方向要正確

作者:陳建元

把脈的時候,手指的壓按(切入)方向一定要正確,錯誤的壓按方向會得到錯誤的答案。

〈圖1〉是正確的把脈姿勢(圖示為手腕橫斷面。感覺處為指尖往下方一點處、施力方向對準橈動脈、施力方向垂直骨面、下按過程保持直線。)

〈圖2〉(沒有完全對準橈動脈)、〈圖3〉(施力方向歪了)、〈圖4〉(下按時沒有保持直線)這些都不正確,會得到錯誤的答案。

脈理醫學26.1-26.7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脈理醫學26.1-26.7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脈理醫學26.1-26.7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脈理醫學26.1-26.7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

再用一張實物圖來表示,在圖〈3785〉中,把脈的時候,手指的壓按(切入)方向要正確,圖中只有1是正確的,其他2、3、4、5的把脈方向(切入角度)都是不正確的(5是把到靠近內側,另外還有一條會跳動的小動脈),會得到錯誤的答案,千萬要注意。

脈理醫學26.1-26.7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以下資料於2017/02/18補入

或問:

1. 有些人的脈管很會躲,藏在肌腱旁的,甚至在肌腱下的,就無法直直的往下按。

2. 甚至醫師的左手把左側病人的左手就會跨到中間的肌腱,都是會影響的,只好用問診來確認是否需要修正,可否借問老師如何看待這種情形?

答:

1. 這是受了〝舉、按、尋〞這幾個字的誤導,舉、按、尋是把脈的手法,因為脈管有高、有低、有深埋,所以有浮取(舉)、沉取(按)、撥筋深處左右推尋(尋)之法,所謂的尋,主要是針對〝伏脈〞而言,伏脈伏於筋骨之下,若有若無(深伏而不見,故曰伏脈),卻常常是大實證,這個時候要深按至筋骨處,有時候還不明顯,尚需稍稍左右撥推而更深入探查,方察覺有細微的跳動,謂之尋法,這是察覺伏脈時的專用手法。

但在取一般95%以上其他脈體的時候,則不可使用這種手法,95%以上的其他脈體在取脈的時候,只能與骨面垂直按下,有力就是有力,無力就是無力,粗大就是粗大,細小就是細小,清楚就是清楚,模糊就是模糊,皆誠實記錄即可,不能左右撥動,也不能循著脈管左右來探尋(譬如在上面圖3的D、F左右探尋),否則必然不準,有些醫師有這種習慣,把脈之後,左右撥動,循著脈管左右探尋,一下子60∘角切入,一下子130∘角切入,以為這樣子叫做〝尋〞,但事實上,這個樣子就會發現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樣,一下子有脈,一下子無脈,到底要以哪一次為準,根本抓不到頭緒,一個人把脈時尚且是如此;如果多個人同時把脈,各自憑著自己的喜好,在脈管上推來尋去,左右探尋,必然10個人把出10種脈象而莫執一衷,這樣子是無法取準的。

2. 醫師的左手把左側病人的左手時,會跨過中間的肌腱來把脈,這是無妨的,只要抓緊〝與骨面垂直角度切入〞的這個關鍵,都是無妨的;像我自己的習慣,就是右手畫脈圖,左手把病人的右手與左手,而把左手的時候,就是一定會跨過中間的肌腱來把脈,這是無妨的。〈圖3798〉


脈理醫學26.1-26.7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或問:

1. 還有小小孩手的肉較多(蓮藕手),直接取脈都會按壓到肉而感覺不到脈,所以是否可先指尖稍微推開肉層再取脈?

2. 另外似乎只有寸部有旁出另一小動脈,有時在寸部12層取到兩種脈形(如本位滑旁有一細弦)(風寒餘邪?!),不知道只否和此有關?

答:

1. 同上面的第1個問題,不用尋法,照實紀錄即可。但小孩子的手有特殊的把法,請參看:脈理醫理學 21:關於布指疏密的問題 。疊指法、切按法、覆手法。以及脈理醫理學 21.1:小孩的間斷式把脈手法。

2. 這個就是圖〈3785〉中特別叮嚀的5,那一條小動脈要忽略,不能為準啊!

或問:還有反關脈的問題……有些人真的在正常的位置找不到脈,到底是脈動很弱?還是反關呢?

答:請參看脈理醫理學 41:反關斜飛。

或問:最近看了老師幾篇下指的文章,解了諸多疑惑,也有了新疑問。

請教老關於肺位的下指力道該是哪左右哪個圖最為適當?

是碰到皮膚就算第一層肺位,還是要稍稍按下?〈圖3797〉


脈理醫學26.1-26.7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答:要稍稍按下, 如〈圖3797〉左邊藍色那個為是。

或問:學生想請教佈指的問題。

學生觀察自己脈,在左手關處一直到接近腕橫紋,是第2層浮滑大稍澀〈圖3799〉,可是到橫紋處以及上面一點還沒到掌的區間卻是第3層細虛澀,兩者有明顯的差異。讓我不太確定哪個布指是對的,因為這會影響心肝的定位而且差頗多〈圖3800〉。右手脈則無此問題。


脈理醫學26.1-26.7_第1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脈理醫學26.1-26.7_第1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答:

兩個圖都不正確。

〈圖3799〉是按在寸關之間了,脈位不正確,宜向腕大橫紋靠近些,才是正確的脈位。

從腕大橫紋之後開始取寸脈,才是正確的脈位,〈圖3800〉有一半是凸出寸脈之外了,脈位不正確,宜後退些,否則答案會不正確。

或問:外感病人時常於圖中腕橫紋上方有搏動感,請問可以列入外感病的考量脈象嗎?

脈理醫學26.1-26.7_第1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答:

不管是外感或是內傷病,有時候都可以在腕橫紋的上方發現有脈跳,尤其是當脈象強旺,上溢於魚(魚際)的時候更是如此,但是取脈以寸關尺為主即可,腕橫紋之上的資訊,基本上是忽略不計,腕橫紋上的血管,因為已經開始穿入較深層的肌肉層內了,資訊已經不穩定,所以這個地方的脈象不取,從腕大橫紋後開始取脈,才是正確的脈位。

【請參看問答錄 222:學中醫如鍊劍】

脈理醫理學 26.5:把脈的時候,手不能任意抬高或放低

老師您好,感謝老師的新文章,學生閱讀完後突然發現一個問題:

學生把自己的脈是用學校教的方式把的(如附圖3789),這樣把脈會不會變成老師的文章 脈理醫理學 26.4 中圖三 F的施力方向,學生愚鈍,之前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望老師不嫌煩幫學生解答,謝謝老師。


脈理醫學26.1-26.7_第1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答:

這樣子把脈不正確喔,切入的角度是一回事,但把手抬起來把就已經不正確了。

這就像量血壓一樣,有標準姿勢喔,如果把手舉起來或把手放低,手的高低不一樣的時候,血壓自然就不一樣,自然就量不準。

自己試試看就知道了,把手抬起來或放壓的時候,量血壓機的數據會不一樣;相同的,脈象也會不一樣,把到的都是錯誤的答案啊!

正確的把脈高度是:略低於心臟的心尖下方一些些,約5~6公分的地方為標準體位。【參見脈理醫理學  22:正確的取脈姿勢】

另外基本上就是不要墊墊子,墊墊子是因為診桌的高度太低,或是病人身高太高,需調整成上述的正常高度時才墊的,並不是看別人墊,自己也趕潮流,莫名其妙地跟著墊,結果墊成不正確的高度,又得到錯誤的答案了。【參見問答錄 80:把脈操作的姿勢以及問答錄 88:把脈墊子墊不墊】

…………………………………………………………………………………………………

老師不好意思,那張圖是我網上找的圖,這張是我請我太太幫我拍的圖〈圖3790〉,基本上就是正座在書桌前,雙手手肘都在桌上(椅子可以調),手腕整體在心臟下五公分左右,請問老師這個姿勢可以嗎?


脈理醫學26.1-26.7_第1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答:

這樣就可以了,高度,角度可以;但是把的寸關尺又錯了,寸不是從那邊開始的,寸要從腕橫紋開始,以高骨定關也不对

參考問答錄 225:關於一些脈位、脈部、下指力道的問題

问:我是後中醫系三年級學生,對於脈學這塊我看我連門都還沒摸到邊,但還是忍不住想請問老師一些問題,如果太過基礎或問得不妥還請老師您不吝指正。

1. 有關脈位的問題:

(一)五層脈圖上的五個脈位,空白沒畫的脈位是指沒有脈象?還是有脈但較無特別奇怪的脈象所以不記錄?

(二)藥王脈學分成五層脈,在第1,2層摸到脈所以稱浮脈,那再往下摸還是有摸到脈在跳動,這樣是否還是稱作浮脈?還是浮脈只能在1,2層做稱呼,在第3,4,5層的脈象就不能稱作浮脈,但也不能稱作沉脈囉?同理,沉脈是指1,2,3層都摸不到脈動,到4,5層才出現嗎?1,2層摸不到脈,在第3層 開始摸到脈這樣要稱浮還是沉呢?

2. 有關下指力道問題:

(一)在第五層時要按及骨,但學生會按到指甲前緣血色變白,這樣力道會不會太大?

(二)按及第五層時是否要按到血管血液沒辦法通過?同時,指尖正下的脈動會不見,但能感受指尖兩旁有脈動,又稍稍抬起指尖正下的脈動又出現了,請問老師,怎樣的情形才是正確的?

3. 有關布指的問題:

(一)老師您說從第一條腕橫紋開始布指是指食指邊緣貼著腕橫紋嗎?若是如此,似乎會與一些脈書上寫說由高骨做關再向兩旁布指的位置產生一些偏差,請老師能為學生詳述之~~

(二)學生觀察自己的右手肺脈在腕橫紋靠手掌側往心包經的方向偏去,仔細觀察摸索,發現它跟橈動脈是連一起的,有時脈動用眼睛就看的出來,感覺像是斜內飛脈,是否從小就有倒是沒注意,想請問老師這樣算是天生的還是病灶?若要把我的脈,是要照原來的寸關尺部位布指;還是食指要往內側,搭在肺脈偏移的位置上呢?

以上幾點請老師抽空指導~~~謝謝老師如此辛苦提攜後進!!!

陳老師您好:我是後中醫系三年級學生,對於脈學這塊我看我連門都還沒摸到邊,但還是忍不住想請問老師一些問題,如果太過基礎或問得不妥還請老師您不吝指正。

1. 有關脈位的問題:

(一)五層脈圖上的五個脈位,空白沒畫的脈位是指沒有脈象?還是有脈但較無特別奇怪的脈象所以不記錄?

答:沒有脈象。

(二)藥王脈學分成五層脈,在第1,2層摸到脈所以稱浮脈,那再往下摸還是有摸到脈在跳動,這樣是否還是稱作浮脈?還是浮脈只能在1,2層做稱呼,在第3,4,5層的脈象就不能稱作浮脈,但也不能稱作沉脈囉?同理,沉脈是指1,2,3層都摸不到脈動,到4,5層才出現嗎?1,2層摸不到脈,在第3層 開始摸到脈這樣要稱浮還是沉呢?

答:脈象在第幾層有出現,第幾層沒有出現,就誠實的先記錄下來,浮脈沉脈只是初學脈學時的一些名詞而已,事實上各種情況都有,不會用浮脈或浮脈等名詞來削足適履。

2. 有關下指力道問題:

(一)在第五層時要按及骨,但學生會按到指甲前緣血色變白,這樣力道會不會太大?

答:第5層也差不多要這麼大力喔,按久了自然會習慣。

(二)按及第五層時是否要按到血管血液沒辦法通過?同時,指尖正下的脈動會不見,但能感受指尖兩旁有脈動,又稍稍抬起指尖正下的脈動又出現了,請問老師,怎樣的情形才是正確的?

答:用這種概念來練習--參看第 26.0 條 反按指法和脈位分層的一些疑惑。

按久了自然會習慣,並不是說按到血管血液沒辦法通過或是怎樣,實務上有的人脈管就是沉,逐層按下去時,愈來愈明顯,這樣就知道其脈管偏沉了(最後還是每層要疊起來看啊),基本上就是先誠實的記錄起來,然後再整個整合起來判斷,所以如果您按到無脈,那個脈位就空下來不要記錄,而如果指尖正下的脈動會不見,但能感受指尖兩旁有脈動的話,那就記錄成「虛脈」,然後再旁邊再標註一個↓的箭頭符號,表示這個脈象是虛脈兼無力,至於記錄成「虛脈兼無力」或是空下來不要記錄,並不會去影響整個綜合判斷的結果,因為兩者的意義往往差別不大,這個時候,脈診的指感掌握,已經85%了,而一陣子之後,再用藥物去反饋脈象(參看第 4.1.5 條 藥要一味一味加用,因為這也是脈診和藥物回饋訓練的一部份),如此再一陣子之後,就會繼續校正當初應該是記錄成「無脈」,還是記錄成「虛脈兼無力」才是最正確的,這個時候,脈診的指感掌握,已經接近100%了。

3. 有關布指的問題:

(一)老師您說從第一條腕橫紋開始布指是指食指邊緣貼著腕橫紋嗎?若是如此,似乎會與一些脈書上寫說由高骨做關再向兩旁布指的位置產生一些偏差,請老師能為學生詳述之~~

答:是的,這個要用臨床來校正就會看到真相,如果您用上述的方法來學脈診,並用第 4.1.5 條的方法來做互相反饋的校正動作,了不起來兩年左右,您自動就會發現在平腕的時候,從腕橫紋開始布指才是準確的,人的腕部在解剖上,從腕橫紋之上就會穿入較厚的肌肉層內,受到的束縛較大,所以這段脈跳並不靈敏,如果取高骨為關,則幾乎寸已經有一半以上在橫文之外了,用上面第 4.1.5 條來校準的話,您就會發現連普通感冒都判斷不出來,這是因為這段脈跳已經穿入較厚的肌肉層,已經很難呈現28脈的各種變化了,所以上古醫書雖有取高骨為關的說法,但是寫得很簡略,並沒有指明是高骨為「關」?還是高骨後為「關」?依臨床上的現實來看,當是高骨後為「關」才是正確的,而事實上,雖然一些脈書上還保留取高骨為關以供查證,但醫家們私相授受的時候,早已教的是平腕時的腕後第一大橫紋為取「寸」的開始,也就是說雖然一些古脈書上尚有紀錄脈法一路發展過來的痕跡,而經過千年的試驗之後,歷代醫家早已經做了不少修正了,如以下條文:

問答錄 124:原始脈法架構上的盲點

第 56 條 藥王脈學重要脈理模型‥‥‥一脈多葉現象與弱者先受規律(一)

第 20.1 條 《內經》中的「五臟平脈」說:「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浮澀而短,肝脈弦而長,脾脈緩而大,腎脈沉而軟滑。」這段經文到底是在講什麼?

第 29 條 一個主證也對應於本草中的一類藥物

另外高骨是會移動的,自己試試看,左手手指按定高骨,右腕上下彎曲的時候,高骨可以在腕大橫文之後的1~1.5公分左右,也可以移到腕大橫文之前,而古脈書也沒寫明到底是要平腕取?還是折腕取?

總之,臨床上當以平腕,第一大橫文之後開始為寸,若是寸部取到第一大橫文之前,或是向後折腕來取脈,都會得到不正確的答案,請參看問答錄 80:把脈操作的姿勢。

【註:所謂的不正確的答案,並不是說完全都是錯的,而是別人是達到98%的準確度以上,而您的只有75%左右。】

(二)學生觀察自己的右手肺脈在腕橫紋靠手掌側往心包經的方向偏去,仔細觀察摸索,發現它跟橈動脈是連一起的,有時脈動用眼睛就看的出來,感覺像是斜內飛脈,是否從小就有倒是沒注意,想請問老師這樣算是天生的還是病灶?若要把我的脈,是要照原來的寸關尺部位布指;還是食指要往內側,搭在肺脈偏移的位置上呢?

答:按照原來的寸關尺部位布指即可,不算是病灶,只是正常的變異或是本來那邊就是有脈跳而已,參看這邊自會明白:第 26.0 條 反按指法和脈位分層的一些疑惑。

脈理醫理學 26.6:安啦,病人又不是在診所吃飯、跑步完馬上看病

請教老師:

〝脈象顯現的則是代表現在即時的身體狀態〞,有些患者剛吃飽飯、前一小時才剛運動完就來看病,這樣的患者,似乎在脈象上會有誤差(比平常滑數大),該如何從脈象上分析真正的病機?

答:

這個沒差啊。

所謂的脈,是直接反應著心血管系統的狀態,脈象顯現的是現在即時的身體狀態,但即時的身體狀態中,本來就複合著過去的生理狀態,舉個例子:跑步一圈,心跳脈搏馬上加快,這擺明反應著當下的生理狀態,但是一個平常身體強壯,脈象強旺的人,跑步之後,脈變得快一些,滑大而有力;而一個平常身體虛弱,脈象虛弱的人,跑步之後,脈跳得比前面那個人更快,滑大,但是較沒有力量,這又擺明了複合著過去的生理狀態。

剛吃飽飯、前一小時剛運動完就來看病沒差啊,吃飽飯血液往腸胃送,運動時脈跳變數變滑大,那吃飽飯、運動完十餘分鐘之後,身體就要有那種能力,馬上把脈搏修正回常態,不然的話,剛好證明是病態了;譬如前一小時運動完,結果一個小時後,心跳還是那麼快!這不叫心臟血管有大問題、快掛了,什麼才叫做有大問題?運動完一小時,心跳一樣快!這直接反應心臟泵血能力快掛了,心臟衰竭了。

所以,安啦,病人又不是在診所吃飯、跑步完馬上看病,安啦。【請參看脈理醫理學 23:取脈當靜】

脈理醫理學 26.7:因為我想確定自己摸到的脈對不對,所以我參加了一個藥王脈學的讀書會,但是發現大家摸的脈有些出入,該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呢?

因為我想確定自己摸到的脈對不對,所以我參加了一個藥王脈學的讀書會,但是發現大家摸的脈有些出入,該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呢?

答:

讀書會是一種輔助的性質,大家彼此鼓勵是好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讀書會並不是終極的答案,就是在讀書會裡面,兩三個人把出相同的脈象,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答案,最後一哩路,終究是自己要走,最後是要用臨床來回饋,才有辦法做最後的確認,這點很重要。【請參見脈理醫理學 4.1.5:藥是一味加一味用的,不是一方加一方套的(六)‥‥‥藥要一味一味加用,因為這也是脈診和藥物回饋訓練的一部份】

讀書會都是新手,當然大家把起來脈會稍有出入,這是正常的,不可能初學就一次到位,鉅細靡遺啊!但是這種出入,並不影響用藥,譬如:

我把起來是沉弦帶滑,您把起來是沉弦,因為都是新手,所以這是正常的;把到沉弦帶滑的人,知道在理氣藥中,再稍加些化痰藥,所以病人一次就痊癒;把到沉弦的人,他只下理氣藥,除掉了氣滯,所以病人下次來的時候,就會變成沉滑脈明顯,他再下化痰藥,病人還是痊癒,只是多些時間而已。

譬如外感的時候,我把起來是浮緊脈,您把起來是浮弦脈,因為都是新手,所以這是正常的,把到浮緊脈的人,知道感冒的風寒很重,所以解表藥的比例下得很重,結果病人一次就痊癒;把到浮弦脈的人,他只下一般的解表藥劑量,所以病人下次來的時候,浮弦脈還是很明顯,所以他再下一次一般的解表藥劑量,病人還是痊癒,只是多些時間而已。

因為都是新手的讀書會,所以大家把起來會略有差異,這是正常的,但不用太緊張,並不影響用藥的最終結果。【一個脈象中,基本上由主脈(主脈基本上是1~2個)與兼脈(兼脈可能有數個)所組成,因為每個人學習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起初只要要求主脈的大方向一致即可,用藥便不會錯誤;兼脈雖然沒有把出來,用藥只是有快有慢而已;學技術的東西都是這個樣子,不可能初學者一次就能鉅細靡遺的到位,有那麼簡單的話還用學?甚至有些脈象是必須在基礎的脈象先確認清楚之後,搭在這個基礎上,才有辦法再疊上去確認(像黏脈、癌脈即是),並不是所有的脈象都是平行的,初學者都有辦法確認的。】

但如果我把起來是沉的,您把起來是浮的;或是我把起來是細弦,您把起來卻是滑大;或是我把起來是數,您把起來卻是遲,這就鬼扯了(即差距太大,主脈方向不一致;或是嚴重到主脈的方向相反),必然是下指指法、把脈姿勢之類的重大不相同或不正確,才會出現這種離譜的情況,這時就要注意比對與校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脈理醫學26.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