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乡俗之听书

题记:流传下来的是传统文化,那么消失了的呢?

这里所写的听书。可不是指收音机里的长篇评书连播,而是地地道道的现场版!地点农村,时间吗,是还有生产队时期。

曾经的乡俗之听书_第1张图片

01    冬闲太闲了

冬闲时分,天寒地冻。平日里嘈杂的田野,除了啃食麦苗的野兔,基本上没有其它喘气的东西了。除了被安排去挖河或修水库的,剩下的闲人们只能每天扯扯淡,或者看看鸡打架、狗恋爱,或者夜里吹灯后干点生儿育女的勾当。不过,这些事也花费不了多长时间、消耗不了多少过盛的精力!

曾经的乡俗之听书_第2张图片

得找点乐子啊!闲人生闲心,尤其是那些个老娘们!可有啥乐子呢?请说书的啊!群众的娘们就开始撺掇大队那些男人的娘们。终于,干部们架不住娘们的枕边风,凑一块稍微一合计:叫他娘的说书的来,说上一集(五天)。

02    不热闹可不买账

老家一带虽离河南地界尚远,但不知咋的,都爱听河南的坠子书,可能就是图的连说带唱的热闹劲吧。

记得曾有一年,县里曲艺团几个人下乡慰问贫下中农,开场说是要给我们说全本的《闪闪的红星》,不料想,纯粹是干说,一句唱都没有。又凑巧村里不少年轻人看过小说和电影,听了一会儿,就开始嘀咕了:切,瞎白话;狗带嚼子……虽然都没啥兴致,但是也乐得歇一晌啊,于是不少人把头往膝盖一埋,见周公去了。台上咋咋呼呼到了傍黑,村里不管饭,管事的说:你们蒙俺们呢?说的啥破书,一句唱都没!

好了,扯远了,下边咱们书归正传!

03    简陋的书场

那时,每年村里请的是同一个班子。这个班子只有三个人,还是一家,老汉和儿子儿媳。家什不多,一弦、一套锣鼓、几件被褥。不知道他们是曲艺团公派出来创收还是出来走穴,不过那时应该还没有走穴一说呢!

说书只在晚上,倒不是为了不耽误白天那一点点没事找事的农活,而是晚上时间长。书场就设在大队部前的空地儿,给说书人准备的桌椅早早摆在场子中间。

冬天的夜来的早。说书那几天,家家户户的晚饭都提前了,刚刚擦黑儿大人孩子就填饱了肚子。随后女人们赶紧刷锅洗碗喂猪,男人们就带着孩子拿着板凳去占地儿了。

曾经的乡俗之听书_第3张图片

大队部的人已经在桌子上方挂起了气灯,灯发出“咝咝”的声音,将场子照的雪亮。桌子上预备了几暖水瓶,一个茶壶,几个茶碗。桌子旁除了给说书人准备的三把椅子,还有几把椅子和长凳,那是干部们和干部家属的专座。

场子里的人很快多了起来,男人们围拢在一起,分享着廉价的烟卷或者更便宜的旱烟,一边抽,一边云山雾罩地吹着天南海北的牛皮,好像一个个都是天上的神仙,能够洞察人间的一切。偶尔抽呛了,便使劲咳嗽几下,然后擤一把鼻涕,拿手一抹再在鞋底上一蹭。

孩子们则在人群里跑来追去,一不小心摔倒,便免不了大声骂起玩伴儿的娘,急眼了还会发生屋里冲突,惹得各自的老爹出马,每个人赏一巴掌或者大脚就抽抽搭搭一边老实去了。

晚来的女人们凑到一堆儿,一边借着亮光纳鞋底,一边挤眉弄眼地聊着家常。

曾经的乡俗之听书_第4张图片

“来了来了”,有眼尖的孩子嚷嚷起来!

“去去去,别瞎跑了,找咱的地儿坐着去”,大人们吆喝着自家的孩子。

04    云山雾罩一黑下

说书的人来了,干部们也来了,自然,干部们可能是陪着说书的吃了白面馍和炒菜的!纷纷落座,场子里安静了许多。有时,支书可能会讲上几句什么形势大好,但是说不了几句,自家娘们就会嚷嚷:别说了,没人把你狗日的当哑巴,谁听你瞎叫唤!此时的支书,没了往日的威风,赶紧刹车:好了好了,现在开会,不不,开说。下边也会有人嘀咕:咋这么听说呢?切,一准是怕回去不让钻被窝呗!然后就是一阵哄堂大笑!

说书人摆好家什儿,调调弦子,试试锣鼓,清清嗓子,然后拉个小调,场子立刻安静下来。正式的书开始之前,说书的人往往来上几个小段子,这段子还往往有点儿荤,还保不齐拿谁开涮,不消几句就让人笑得前仰后合。至今还记得两句:蒜臼子和面不如盆,守寡不如有男人。结果,从第二天开始,就有一些活宝一见寡妇就开始唱这两句。

曾经的乡俗之听书_第5张图片

小段子说罢,这正本就开始了。

“老少爷们你往后挪挪,要不一会儿我喷你一脸唾沫星子”。

这话不假,那时的说书人可不像今天那些艺人,拿着麦克风,人家全凭一副肉嗓子。要说嗓子有多好那倒不敢说,但是保准能让全场几百人都听得清清楚楚!那时乡下人也不在乎当然也不知道你是啥美声民族通俗啥的,只要你卖力气,得,这俺们就喜欢?

那时说的都是老书,书中故事许多上点儿年纪的都了如指掌,但还是每天乐呵呵地在冷嗖嗖的场院裹着棉袄一场不落地听着,有的还不时跟着哼哼几句。

曾经的乡俗之听书_第6张图片

说书人有句口头禅:我说得慢来他走得快。但饶是“走得快”,有时,一晚上也“走不出几里地”。为啥呢?说书人说的书,可没有固定版本,随时会现场天上地下的任意发挥,反正坠子调儿简单,说唱起来,就是信口开河,编到哪儿算哪儿,中间还夹杂着插科打诨。但是,谁管他去年咋说的,只要热闹,只要让人笑就是好!

说到中间,说书人便要歇息一会儿,喝点水润润嗓子。

听说的也趁机起来活动一下冻得有点麻的双脚,呵呵,都听得入迷了,然后就找地方放水。

“都滚远点,别把场子弄得臊气的不行”,支书扯着嗓子吆喝!

“说书的少喝点水,要不你一会儿没地儿尿”,偶尔有老光棍和说书的女人贫嘴!

“咋没地儿呀,尿你嘴里呗”。说书的女人已来过多次,和村里人都熟了,当然,走南闯北的久了,也够泼辣!

书,已经说了半夜。说书的这时便会卖个关子:要知后边咋的,……话音未落,下边就喊“再来一段儿再来一段儿”。说书的也知道肯定这样,嘻嘻哈哈闹一会儿,弦子锣鼓于是又响起来……

夜,更深了!

曾经的乡俗之听书_第7张图片

书,终于散场了!

“明天那个XX会咋着”?年轻的问同路老的。

“不知道啊,跟头年(去年的意思)说的有点不一样,不过,也挺热闹不是?”

五天过去,一本书也不知道说了有多少。

说书人走了,小村又回到了往日的寂寞!不过,春节快到了,不是又有新的乐趣了?再说了,不是还有明年冬天,说书的还来呢!

曾经的乡俗之听书_第8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经的乡俗之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