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面对苦难的态度,隐含着民族生存的智慧

《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面对苦难的态度,隐含着民族生存的智慧_第1张图片

人们经常说,中华民族是个灾深难重的民族,五千年来各种天灾人祸罄竹难书。远的不说,自从晚清以来,有来自国外一次次的侵略,有源自内部的绵绵不绝的斗争,有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水灾、疾病、火灾等(即使在当今时代,这些灾难仍然造成大量的人口伤亡)。但直到今天,中华民族依然生气勃勃,而世界上多个与我们民族一起产生甚至更早的文明,早已灭绝。

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我曾经长久地思考这个问题。

有一位当代作家,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不过他用的是文学的书写来思考。在他的笔下,降临到小人物身上的苦难,犹如这个民族经历的苦难一样,繁多而沉重。而那些小人物在面对苦难时的态度,也细致而微地表现出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对待苦难的态度。

他的书,令读者深深感受到生活之艰苦,但又从不叫人绝望。从他的书里,读者总会感受到某种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支撑着每一个人在苦难面前坚定前行,正如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那样,经历过一次次地大灾难、大毁灭,但始终能不绝如缕地前进,直到今天。

这位作家就是余华。他善于用不动声色的白描式的文字,摹写最深刻最沉重的主题。一部《活着》,令无数人深深感悟生命最本原的动机:那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而活着。而这部《许三观卖血记》则令人体悟到,面对灾难,既要勇于动用全部身心的力量来对抗,也要抱着幽默、温情与达观的态度来面对。

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生命的本质就是苦

先哲老子曾经写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深刻反映出我们的先哲对待人生的彻底的现实主义的态度:不要对神仙等超自然的力量抱有幻想。——如果有神仙、上天等超自然力量的话,在他们的眼里,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也都是无所谓的,既不会帮助人类,也不会去特意祸害人类。

人类是渺小的,是注定赤裸裸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因而,苦难才是人生的真相。文学,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要表现人生苦难,文学也包含着人类生存所依托的最为坚实的精神力量。真正的文学,应当注重关注人类的灵魂和苦难,关注人生最为深沉的底蕴,探索苦难所具有的的价值。

许三观的人生便是如此。他早年的生活似乎还是说得过去的,虽然父亲早亡,母亲远走,他从小由爷爷和四叔养大,但他还是吃得饱饭,赚得了钱,还依靠自己的狡猾与能力,娶了个好媳妇。

真正的人生苦难是从结婚之后开始的。许三观经历的第一个打击便是长子一乐竟然不是自己的骨肉,用他的话说,就是高高兴兴做了九年的乌龟,此事成为他的笑柄,而他还不得不面对。不仅如此,一乐带着兄弟们与别的孩子打架,把人家脑袋打伤了,赔不起医药费,人家把他的家当给搬走了。他只好去卖血还债。

许三观第一次卖血,主要是出于年轻人的好奇心。但卖血一次的钱,35元,居然让他娶上了媳妇。第二次是十年之后的赔偿医药费,卖血的价格依旧是35元。就凭着这一次卖血,他挽回了自己的家当。

许三观婚后的几十年,经历了这个国家自成立以来几十年历史上最为艰难的阶段。教科书里的宏大叙事,往往对小人物在大历史中的遭遇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但在文学世界中,苦难就是具体的,是摆在每一个主人公面前需要克服的。国家经历的困难,一件接一件、一件不落地降临到许三观的身上。

在主人公克服灾难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民族所经历的灾难也就隐含在其中了。

众生皆苦,活着即是苦,苦难才是生命的真谛。即使在今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但苦难在人生中依然不少见。

我们看到,在都市繁华背后,光鲜亮丽的白领阶层为了房贷车贷等苦苦煎熬,人到中年不敢辞职不敢有个性,抑郁症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流行病,一次裁员就能叫一个技术骨干从楼上跳下,留给家庭更多的苦难……

二、卑微小人物,在抵抗灾难中成就大写的人

那么,许三观是怎样去克服生命的灾难呢?靠卖血。

许三观年轻时出于好奇和逞强学会的卖血,成为他克服人生苦难的利器。正如书名所展示的,他的一生就是卖血救难的一生。

统计了一下,书中记录了许三观十二次卖血。第一次卖血是由于他的好奇心,正是由于这一次卖血,使他有能力娶了“油条西施”许玉兰。十年之后,为了赔偿医药费、保住家当,他第二次卖血。第三次卖血,是因为他一直暗恋的女工林芬芳踩上西瓜皮摔断了右脚,他趁虚而入,终于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了报答她的好心,让她早日痊愈,于是第三次走进医院卖血,给她买来肉骨头和黄豆。不料他这一次弄巧成拙,成了两个人出轨的证据。

如果说前三次卖血,还带有轻松的基调的话,随着人生苦难一波一波地接踵而至,许三观的卖血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沉重。

他为了让忍饥挨饿几十天的家人吃上一顿饱饭,他去卖血;为了给下乡的两个儿子补充营养,他卖血;为了招待二乐的队长以使二乐能够早日回城,他卖血。

如果说此前卖血,还由于好奇和无知没有心理压力的话,他亲眼见证带他走上卖血之路的乡民根龙因为卖血导致死亡后,卖血的风险他是明知的,心理有了阴影。

但这个时候,一乐突然罹患重病。他不得不更频繁地卖血,明知这个危险,却不惜搏命,一路连续六次卖血,赶到上海。

血,意味着生命。许三观靠着卖血来抵御生命的苦难,也就是拿着生命来抵御苦难。

三、“含泪的微笑”:苦难与温情、幽默

俄罗斯文学家果戈里擅长把喜剧和悲剧的因素糅合在一起,用夸张、幽默甚至荒诞的艺术方法表现了深刻的悲剧内涵,让读者在笑声中哭泣,在诙谐中沉郁。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把他的艺术风格命名为"含泪的微笑"。这种艺术风格,我们在契诃夫、欧·亨利等著名作家那里也感受得到。

在汉语文学世界里,余华的这部小说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面对苦难的态度,隐含着民族生存的智慧_第2张图片

很多场景,本是苦难的,但主人公却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出来,比如说在那个特殊年代,一家人天天喝越来越稀的粥,饿得没力气就长时间躺在床上以减少体力消耗。许三观生日那天,他带着一家人在想象中炒大菜、吃大餐。

在另一个时代,许玉兰被抓去陪斗,不仅在公开场合遭受侮辱,在家里也按照要求进行批斗,这种骨肉相残的悲剧场合,被主人公解构成一出闹剧。

卖血,已经成为许三观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晚年,当一家人生活都变好了,再也不用卖血了的时候,他想吃炒猪肝和黄酒,竟然再次去医院卖血,被人家拒绝了。他为此深感担忧:

“许玉兰,我老了,我以后不能再卖血了,我的血没人要了,以后家里遇上灾祸怎么办……”

在读到这里之前,我都能忍住流泪的冲动。但读到这里时,明明是很荒唐的一幕,却忍不住泪眼婆娑了。这就是余华小说的艺术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面对苦难的态度,隐含着民族生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