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精神分析的相同点

自我是一个虚构的,没有指向对象的词,佛陀是一个象征,通过模仿佛陀忘记自己

本我是:无时间意识 当下的 图像化的 舒适相处的 能从无意识走向意识的部分都是被扭曲的

超我从本我中部分演化出来,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自我是一切功能的集合

防御: 焦虑,内疚

心理治疗的作用:看到和识别自己的防御机制,耐受防御机制带来焦虑的能力

推荐阅读安娜弗洛伊德的书: ego和防御机制

ego从身体感知中发展出来,婴儿需求满足与被满足发展出积极和消极自我的部分。

ego是个大门 区分出事情本来的样子 我们希望的样子 现实和欲望一直在 ego是个瞬息万变的东西 我们对ego的想法是一直在变化的,认为我就是什么样的人是一种错觉。

佛教里的无我,发展出针对五韵的方法和技术。强调我们自己是不变的 是独立他人和世界而存在的,我们自己和他人是对立的或者是分割的,自我是被错觉掌控的,是被欲望吞噬的,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自我中心的,就是自恋。

自恋:选择让别人羡慕嫉妒的而不是自己喜欢的,维持自我。

专注于进程和修通,通过冥想浮现出的想法,佛教的做法是放走它,对精神分析是在中立注意的同时,报告给分析师。而在精神分析中语言是重要的线索,了解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发生了什么,专注点从内容转为语音语调 讲诉的选择。

总结:都认为是对自己概念的错觉,结果就是导向自恋,但使用了不同的应对方式。都需要有所觉察的状态,两个领域都强调进程和修通,精神分析认为只能有觉悟的体验,不可能有彻底的被分析。需要克服对自恋的错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教和精神分析的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