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vs母亲(一)

    前些日子偶然看了一部老电影《意》看完之后感觉胸闷,想哭没有泪。想说不知道从何说起。一直想写点什么,一直不知道从什么角度。过了好长时间,我跳出了那个故事里那种情节和氛围。今天只就什么样的母亲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这个角度,现在的拼爹拼娘的家庭教育风潮来说点自己的看法。

       陈冲的出场万种风情,作为一个交际花红歌星,是众多男人追逐的目标,是一个欢场的女神,当然也是钱色交易市场的抢手货。后来,她带着两个孩子跟着得胜者远赴他乡,然后是从一个男人怀抱流浪到另一个男人怀抱。每况愈下的生活,最终把她修改成为一个弃妇,生活的弃妇,自己孩子的怨恨对象,最后成了自己的怨恨对象,用三尺白绫悬梁自尽客死异乡。所有的故事是这个这个女人的儿子,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视角来徐徐展开的。他从爱着她,崇拜着她,到后来是失望,后来是怨恨。在母亲离开后的漫长岁月里,他和姐姐从来不曾说起 ,但是一直不能忘记,于是用笔一次一次地写她,感受她。他努力地感受着母亲的爱,但是依然无力看清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场景:不停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孩子不停换学校。终于有一段日子,青春懵懂的少年终于看见可以安定的希望--------终于可以定下来在一个学校, 终于和这里的孩子交朋友的可能性了。可是即将成为他朋友的那个同学,看见了他母亲那袒胸露乳的衣着。这个一个场景成为男孩子们的笑料。友谊的期待幻为泡影。那耻辱的心情,伤心,失望使他板着脸,装着不在乎的坚强,却把自己关在厕所里放声大哭,然后紧绷着全身,脸色平静而倔强地走出来。

      什么样母亲是理想的母亲,可以保证孩子百分百地完美童年?什么样的童年是完美的童年?百分百完美的童年是否就可以带来百分百完美的未来?电影的结尾处,这个男孩子成了作家,他的姐姐成了心理医生。他用旁白说:“很奇怪,我和姐姐后来都有完美的婚姻和幸福的生活。”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她的父母非常恩爱和睦的一对老夫妻,50年金婚,两个老人更加深情相依靠着。而她姐妹两都是婚姻触礁,然后各自情路坎坷,飘忽在围城之外。她自己有时也说:“我们父母那么恩爱,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非常传统的教育,可是我们姐妹怎么就不小心过着和父母大相径庭的生活。”她剖析自己的婚姻是因为母亲的完美主义管束。童年的愿望就是和她对抗,逃脱她的控制。于是胡乱结婚,为了借助婚姻离开原来的家。然后的代价就是短命的婚姻和今天自己复制了母亲的完美主义个性。

      教育学家反复告诫为人父母者不要和自己的孩子说“人家的孩子 ".可是反过来说,孩子心底也有过千万次说过”人家的妈妈“,只是在幼小的心灵里有一个本能的声音警告不允许他说出来罢了。比如我的孩子每次到了假期就会到我妹妹家去过几天。然后回来会说起:”小姨做的菜可好吃了。“我听了没有觉得什么不对,因为我认为我妹妹一直很能干做得一手好菜。然后妹妹的儿子假期也会来我家过几天。他回家也会和妹妹说:”三姨做的菜可好吃了啦。“我听了哈哈大笑。笑完了之后,也想起自己小时候偶尔去姑姑家舅舅家或者同学小伙伴家,也会觉得:”哎呀,人家的饭菜真香啊。“大人听了会笑骂我们”隔锅饭香哦。“其实心底就有认为人家的妈妈比自己的妈妈好。其实只是因为不了解,因为新鲜而已。

      但是什么父母是老天给你安排好的, 没有办法换的。能一辈子相伴已经是福分了。2008年的地震,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心里的伤。有位年轻的妈妈用自己的身躯给儿子支起一个安全的空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她的手机留言是:“如果你活下去,记得我爱你。”但是如果他们没有遭遇这场灾难,一起平安地活着,过着平淡的生活。她也可能因为孩子的淘气而生气打骂孩子。孩子也可能因为妈妈的诸多不足而失望怨恨。

中国太常见了,父母为孩子牺牲自己的追求和爱好,一心扑在逼着孩子去奔跑的追逐高分和名校的路上。孩子也养成这样的思维,再复制了去逼着自己孩子。每一个生命都活成那么苦逼。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建设的事情留下下一代吧。从个人,我不能自己享受,我的人生大计是教育好孩子。一代传一代都活在沉重里。活在遥遥无期的期待里。

再不好的妈妈,也会有好孩子。再好的妈妈也可能遇到一手打造幸福孩子的这个愿望落空愿望。所以,我们想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各种担心和顾虑不知道怎么做父母?为了孩子, 给自己各种苛责,给孩子各种要求,然后自己各种纠结和抓狂?孩子将来成为什么的成人, 社会和人生际遇对他的打造可能大于我们小心翼翼所带来的影响。给孩子松绑,也是给自己松绑。活出自己的姿彩,活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才是给孩子去勇敢面对生活的最好示范。你不只是一个妈妈,首先你是一个人,只有短暂生命的一个生物。活着不是指为了繁殖一个耗费你的生命的一个复制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vs母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