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为什么会空虚和焦虑?
现在的生活、社交空前便利,我们只要下得楼来,步入户外,想买的东西应有尽有,若不想出门,只要上网轻轻一点,你要的东西也有人会及时送到你面前。社交也同样是,只要你出门,不同的社团争相邀你加入,关上门,手机上有海量的信息推送和加好友的邀请,你只需轻触屏幕就可以接受一个陌生人的来访。
但是,如此迅捷便利的生活,不但没有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却让我们越来越室虚与焦虑。相较之以前的简单生活,我们更怀念过去,“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我们穷,但我们恬淡适宜。而现在,我们每个人像打了鸡血似的,每天把自己收拾得劲头十足,在人前似乎永远不会累。
可是,当我们从这种生活中抽离出来,站在远处看这一切的时候,会觉得这非常不真实,会不禁怀疑这是人类的生活吗?如果是人类,谁会保证自己永远不累?
这就是人生的不容易,因为人的情绪有涨跃,有高潮也就有低潮,人的精力也有限,有精神抖擞也有意志委靡的时刻,但现实不容你喘气。因为你一喘气,就有可能被你身旁急待前进的后来者毫不留情地挤出局,千辛万苦才奋斗来的一点成绩被掩盖得渣都不剩。
我们的焦虑来自我们身在局中的不得已,我们的空虚始于回到自己小窝的冷清。我们习惯喧嚣,外面闹哄哄的世界日夜转不停地,我们怕被抛弃却又不能时时抓住前进的齿轮,我们想找寻自己却又没有办法抽离,只能在焦虑与空虚之间摇摆。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被某种无形力量而裹挟的无效社交,虽然频繁的社交中我们收效甚微,但却不愿放弃任何一点与别人接交的机会,或许正因为收效甚微,我们才更不敢放弃任何一次社交的机会,由此形成的恶性缩环,让我们越来越身心疼惫,却越来越放不下社交。
社交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别人的成功,也觉得成功就像是放在窗台触手可及的花儿,只需伸手就可以抓住,于是对自己说,何妨伸手一试呢?
可成功毕竟虚妄,没抓住的时候,觉得它如此好,可真正抓在手里的时候,谁又能相信它不是个赝品呢?因为更好的正掌握在别人手中。这就是社交带给我们的虚妄,它让我们的眼睛只盯着别人,相信只有别人拥有的才比我们更好、更多,却始终无法看到自己、感受自己。
而当我们独处时,看见的自己却是一个永不令自己满意、颓废的自己,于是人前装笑,人后莫名空虚。过度的社交,让我们迷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所在。而现在很多职业都需要你有气场你能身处热闹,你身心不适,也无法放弃无效社交。
如果你不能把社交仅仅看成社交,看成是生活的调味品,而是把社交当成你的生活、你的目标和你人生的中心,你不焦虑与空虚是不可能的。
适度社交才应该是我们的生活,过度社交不仅毁坏你的生活,还会使你的人生崩溃,它不仅会表现在外卖小哥突然的嚎啕大哭,还有可能是高以翔猝不及防的猝死。
二、如何不空虚、不焦虑?告别过度社交,回到自身
上述这一切,并非危言耸听,因为现在流行最广的一句话便是“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这句话包含了成年人集体的恐慌和感同身受。
因为社交,带给我们太多干扰性信息,让我们无法专心做某件事,无法专注于某种感受,特别是现在无所不在的挑逗性广告,它们植入你任何所见的场所,连文章也不再是文章,它们也沦为广告的重灾区。因此,屏蔽广告,告别无效社交显得尤为重要。
而基于此,百万畅销书作家李维文所作的《社交减负》,就深刻地谈到了无效社交对我们人生的危害,并告诉我们如何从无边无际的无效社交中脱身而出,找回真正的自己,开启新的生活。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向我们阐述社交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提出“能力是1,人脉是后面的0”的全新理念,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社交在我们人生中所起的作用。
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认为有了关系好办事,到处结识一些比自己“厉害”的人,可是关系正到用时才知无用,怪别人无情无义,不把你的付出当回事。与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拿来做无效投资,还不如把它拿来用于提高自身,让自己变成一个“比较厉害”的人。
因此,我们只有回到自身,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我们才会不空虚、不焦虑。那具体该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评价,问自己3个问题:
1、我凭什么在这个世界立足?(资本)
2、我用什么赢得别人的尊重?(独特性)
3、我如何与合适的人建立优质关系?(方法论)
如果我们没有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资本,只靠在外向人谄媚讨巧拉关系,靠别人成功后分分一杯羹给你,那你怎么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又如何不在被别人辗压和拒绝后不空虚不焦虑?
我们要与别人建立优质关系,必须与别人站在同一高度,有利益交换也有情感沟通。要不然,两个身份地位不等同的人,想利用社交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是不可能的。你有的资源,别人可以轻易地获取,又何必一定通过你?
因此,与其把自己的人生寄托于社交,还不如打造自己的扎实基本功,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有一份拿得出手的本事。只有这样,我们就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自己的社交,才有可能在社交中呈现出自己的价值,让别人刮目相看,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高度,使自己不致焦虑与空虚。
其次,当我们手握资源,在社交中开始角逐时,要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展开社交,切莫偏离了方向:
1、我需要从社交中得到什么?(我的目标)
2、我能在社交中提供什么?(我的价值)
3、哪些人能满足上述的两条要求?(我的定位)
当一个人对自己有着准确的定位时,他就不会患得患失,在人群中摇摆不定,被无效社交牵着鼻子走。
安.兰德在她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个缺乏和不善于凸现自我价值的人,在社交中是非常失败的,就算他无比努力,甚至变成这个世界上最努力的人,他仍然有可能成为一个不为朋友和圈子所接受的人。相反,一个不怎么合群的人,如果他能够散发出自我价值,哪怕他有着全世界最严苛的交友标准,生活中他也不缺乏重量级的朋友。”
这就是自我价值的力量。你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又掌握着足以令你自信的某项技能,你在人群中是不会被冷落的。一个人只有回归到自身,从自己身上搜寻能量,他才不会执着于社交,才不会陷入空虚和焦虑的人生境地。而一旦他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也就不需要出去寻找社交,而社交却会主动找上他。
三、如何做到为社交减负?5条原则告诉你
为社交减负,也许不仅仅是空虚焦虑的人应该做的,对于找到了自己,已经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所不同的是,前者是需要被迫做出改变的,后者往往是主动屏蔽社交。
但做到真正社交减负,我们该如何做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五大原则,即:
1、选择性地“断舍离”
2、从此时、此刻、此地开始
3、最少,但最好
4、有加法也有减法
5、聚焦和“深耕”原则
知道了这五大原则,我们要如何进行理解并运用呢,现在我就来详细讲解一下。
选择性地“断舍离”
首先,分析下自己当前社交的价值关系,自己建立一个“社交价值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三个指数:价值贡献指数:输出和接收的价值之比,数值越大,则说明你在社交中对别人越重要。单位价值指数:关系数量与社交价值总量之比,数值越小,则说明你的社交圈的质量越高。时间价值指数:投入社交中的时间与社交价值总量之比,数值越小,说明你的社交效率越高。
这三个指数可以量化我们的社交状态,让我们一目了然地发现问题。然后,我们根据这三个指数去做出调整,对某些朋友进行“断舍离”。当然,“断舍离”时,我们应该遵循三条原则:
①产生社交目标。我需要哪些朋友?
②产生评估报告。我当下的朋友达标吗?
③产生选择计划。我该剔除哪些人?
沿着这三个步骤走,我们会发现“断舍离”其实是一个非常轻松的过程。我们每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社交空间就会加大一些。
从此时、此刻、此地开始
从此时、此刻、此地开始,就是不要等一个不确定的时间才去清理朋友圈,而是现在就拿起手机,打开通讯录,想一下“我要删除哪个联系人”,然后果断地把他删除,不要有丝毫的犹豫。
当你发现一段关系需要“断舍离”时,不要管他是认识多少年的朋友还是未来能用得着的贵人,只要现在判定可与之断开联系,就立刻断开,别再留恋。
最少,但最好
我们的朋友数量要做到最少但是最好,这个怎么说呢?这要看你与朋友的心灵契合程度。一个人的兴趣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与许多人都保持着深度交往,但如果是一个真正与你同频而且人品值得你交往的人,你最好还是要珍惜,而其它可有可无的人,我们要做到尽量精简。
朋友的数量并非是越多越好,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往往是朋友多的人,他们有很多交往方面的问题和社交的烦恼,不敢轻易拒绝别人但交往下去自己又非常堵心。人生在世,知己难求,如果没有,最好也别为自己添堵,保持泛泛之交也可。
有加法也有减法
社交方面有加也有减,就像我们呼吸一样。在狭小的空间,我们需要开窗通风呼吸新鲜空气,呼的过程就是减,吸的过程就是加。人际关系的“断舍离”,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能使我们的朋友圈不断进行优化,直到找到那几个“又精又少”、能保持适度呼吸又不致疏远的朋友。
聚焦和“深耕”原则
社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就像一棵树,我们要不时对它修修剪剪,保留最有用的部分,去除过多的枝枝丫丫,以便把营养输送给最应该值得保护的几个主干。
遇到好的人或值得深交的朋友,我们应该聚焦和“深耕”,便得这段关系得以更巩固。好朋友不可多得,我们一定要珍惜。
通过这一番减负操作,你的朋友圈里还剩下多少个值得深交的朋友?也许你在这一连串动作之后,会发现自己人生真正的意义和现在真正值得你去做的事情。
曾子曾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虽然现在我们不至于每日三省,至少在我们不定期清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检视自己行为的意义,会更发掘出自己内心的渴求,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更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不至于陷入对外界的无限追逐当中,被无效社交的恶循环裹挟,整日身体忙到崩溃心里却空虚焦虑不堪。
我们告别无效社交,目的是要使我们回归自我,找到自己心灵的平衡和真正的慰籍。常言道,家才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灵的归宿,那里有不管你历经悲伤或是喜悦、享受成功或是挫败都等你回家的人,然而很多人执着于无效社交,为应酬而冷落了家人、疏远的孩子,让我们的心灵再也找不到可以停放的地方。而离婚,更是让我们的生活雪上加霜,付出了半世情感的人生,就这样飞灰烟灭,一切都得从头来过。这种心酸和刺痛,这种无望和追悔,都是我们每个人不愿意面对的,但是面对不可以回首的过去,我们谁又有勇气说“不”呢。
所以在最后,这本《社交减负》告诉我们,有五种人是切不可减的,第一位就是家人,其余四种人足在你穷困时借给你钱的人、给你指路并提拔你的人、愿意让利不计得失的人、愿意分享能共同承担责任的人。
本书作者李维文,不愧资深公共关系培训专家,他熟识心理学,不仅在这本《社交减负》中告知我们导致无效社交的根源、社交减负的方法,还让我们回归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幸福感。他著有《六度人脉》、《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等畅销书,在人脉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卓有成就,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了不同的启迪。看他写的好书,实在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