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夫妻相处中,我有一个明显的弱点,这个弱点似乎这几天被挪到了太阳底下,不得不关照它了。
这个弱点是:我会因为某一句话而感到很受伤。而对方也像复读机,这句话会一字不差出现在某些事件里。我的情绪也像复读机,复制黏贴,反反复复,就像某种无法根治的疾病,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作。我意识到,这个病必须根治,它是我要修炼的一个功课。
就在这两天,我找到了根源。实践证明,这个病可以治,治疗效果还很好,现在可以拥抱阳光。
大家都知道我先生是外国人,我们日常交流的语言是英语。每当我听到一些他对我批判性的话语时,特别是某一句重复到一字不差的话语时,我马上会说:I feel hurt.(我感觉到受伤害了。)
每当我说出这句话,我的情绪就会越来越不受控制,越来越觉得自己受伤害,然后就呆在那个受伤的语境里出不来,甚至这受伤的戏码还会自己加,越来越难过。再去关照身体的时候,我的心脏收得紧紧的,明显感觉到它缩成了一团,无法造血,整个胸腔都不舒服。
最近这一次,我有了一个觉知。在感觉到受伤的同时,我想要跨越它。我拿出纸和笔,开始写:
我感觉到受伤害,我不是他说的那样,压根没有。天地可以证明,我丝毫没有那样的动机,连心眼都没有。
可是,这句话为什么会如此让我感觉受伤害呢?
我感觉受伤,肯定是我缺乏了某种品质,自己才会陷入这种受伤的情绪当中。我到底缺乏了什么?就如黑暗是因为缺乏了光明,黑暗是不存在的,只是光还没到。我缺乏的什么还没到,所以我在被这种“受伤害”的情绪所纠缠?
写到这里,我受伤的情绪突然消失不见了。用手把心里堵塞的气疏通之后,我得到了一个清晰的行动指引:
明天,我要去朋友家拿美德卡,我要一个一个地看,看看我到底缺失了什么品质导致自己总为那么一句话受伤。
这个行动指引出现之后,我不单不再感到受伤,反而充满了探索的勇气,还能够平静地引导先生也去探索他所缺乏的品质——为什么他总会说出那句话来。他也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
第二天我真的去找美德卡了。
美德卡,是一种描述人类美好品质的小卡片,有50多个,每一个美好品质下面有详细的描述。比如,慷慨、善良、整洁、团结......
拿到美德卡之后,我迫不及待一个个地仔细看,试图找到自己所缺失的。看了一遍,有一个品质的描述感觉最为贴近,那就是:超脱。
我吃惊。心想,这个......我不是总在练习吗?我还缺失?我不敢相信自己缺失的是这个。于是,我再次仔细阅读下面的说明:
【超脱】
超脱是我们真实地体验我们的情感但不受其控制。
超脱是运用理智和情感遵循我们的信念和目标做出选择,而不是靠本能和情绪对事物做出反应。
超脱不是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假装不在乎,也不是对周围一切漠然置之。
当我们超脱时,即使我们情绪十分激动,我们也会冷静而明智地处理事物,不做令我们将来后悔的事。
当我们超脱时,我们友爱所有的人,即使是我们不喜欢的人。
没有超脱,我们无法决定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或要说的话,我们会被情绪和无谓的事情纠缠住。
细细读完这些描述,除了第三点我做到之外,其他都没有做到。
我恍然大悟。
原来,我一直以为自己在练习超脱,并且做得还很不错。比如,我设置课费随喜、坚持自己写作的方向,不受金钱所左右,不拿自己和同行做对比......我以为自己够超脱了。现在,我才知道,我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超脱”,也没有针对性地练习它。
我感觉到受伤害,是因为我只停留在第三点里所说的。我是没有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却停在那里不动了。就如非暴力沟通的方法里,我感受是感受了,也明确身体的哪个部位不舒服,却没有再往下——我需要什么?也没有发出请求。
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被一句话所伤害了,也了解自己为什么总陷入其中。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失时,我们肯定不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个能力,更不用说去增强这个能力了。意识到的同时,我们其实已经在运用。所以,当我意识到我受伤是因为缺失了某种品质,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是对方的错上,情绪马上就消失不见了。
得到这样的觉知,我像发现了新大陆。每个人陷入惯性的模式当中是多么的不自知。在不自知的状态下,我们绕来绕去,总是绕不出自己的作茧自缚。有了这个觉知之后,我马上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考验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有了免疫力。
考验无需设计,因为那些没经过检验的功课,防不胜防,它随时会出现,说来就来。
考验开始。
那一天,有个场景又出现了类似的话语,我竟然没有感觉受伤了,而是分成有了两个“我”。
一个是愤怒的、想发火的“我”,一个是不动的“我”。这个不动的我,给了这个要动的,要发火的我意识和意念:
我有超脱的品质和能力,我可以平静,我不需要发火。
很有意思的是,那时出来的语言不是对抗的,我竟然说了:
I accepted what you have said. Yes, I accepted it. (我接受你所讲的。对,我接受了。)
第一遍说的时候,感觉有点口是心非,因为心里并没有接受,只是嘴巴说出了“接受”两个字。但是那个动的“我”,发现自己能控制住了。那个不动的“我”,继续加以鼓励:对,再说一遍。再说一遍。(当时觉得自己有点精神分裂的赶脚。)
我又说了一遍同样的话。我发现,口是心非的感觉削减了一半,怒气也削减了一半,也敢看对方的眼睛了。我也发现对方眼神都变了。诧异,还有点不好意思。双方都冷静了下来,成功避免了一次冲突。
后来,转过身去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我感觉了一下自己的心,没有像以前那样受伤害了。午饭时,我还主动微笑,表示握手言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画面。
那天晚上,我们做睡前反思。他表扬了很多关于那天我的表现。其中就有这么一点:
“今天,我很惊讶,你变得那么平静。换作以前,你肯定又说自己受伤了。你有了很大的改变。”他说。
我说:“你还记得上次我跟你说,我必须找出为什么总为你那句话感到受伤的原因吗?”
他说:“记得。”
我说:“我真的去找美德卡看了。我发现我缺失了“超脱”。今天我就运用“超脱”来对付你了。实验证明,我们的种种情绪都不是因为对方,是因为我们自己。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缺失了什么,所以那个能力无法出现,更无法用它来化解情绪。”
他说:“这简直太棒了!”
我说:“那你愿意去找出自己缺失的那一个吗?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总是会说出那句话呢?而我每次听了都很难受。”
他说:“好。我愿意。我现在就去找。”
于是,他在我睡觉的时候去找了,也不知道找到了几点钟。到了第二天早上,他醒来,第一句话就说:“你忘记问我那个昨晚你很想知道的答案了。”
我说:“什么答案?”
他说:“美德啊!你不是很想我知道缺失了哪个美德而对你说出那样的话吗?”
我说:“对哦!你找到了?”
他说:“是的。我缺失了‘尊重’。”
于是,我找出了“尊重”这一品质的描述,它是这样的:
【尊重】
尊重是给予自己和他人尊荣的态度。
言谈举止中的礼貌,可以表现出对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重视。
父母和长辈应得到特别的尊敬,因为他们曾付出的心力和累积的智慧。对于孩子,不懂得尊重长辈是危险的。
对规则的尊重也是对众人的尊重。
自尊意味着要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制止他人侵犯的行为,即使是领导或长辈。
人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包括孩子。
当我们不尊重他人或盛气凌人时,我们也是在自贬尊严。
他和我一样,我们以为自己对这些美德很了解了,其实一点都不了解,更不用说意识到自己缺失哪个了。他表示,以后要好好修炼这个美德,不能再说那句话了。他也建议,以后我们每周至少要认真学习两个美德,并且加以实践。
所有的问题还真的都是自己的问题。当我们自己感觉受了伤,出现了情绪,我们往往会怪罪于别人。别人虽然也有错,而挖掘对方的错,让对方俯首称臣始终不是根治的办法。这样的做法甚至容易发展到对那个事件里的人物产生了恨,这是被情绪控制的升级版。这份升级是往更消极、更耗能的方向发展。很多人产生恨,就是因为感觉到自己受了伤害,自己是受害者。恨是爱的反面,它会让爱越来越缺失,不单是自己对周遭的爱,连周遭的爱也无法进入自己。而很多情况下,被恨的那个人一直不知道你在恨他。
最能根治的方式是:觉知到自己某个频繁发生的情绪是因为哪个品质的缺失,发现了自己的缺失,再去补充这份缺失;也帮助对方发现他的缺失,再去补充他的缺失。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感受上:我感觉受伤,我感到孤独,我感到无人能理解......
情侣或者夫妻,是一对频繁要演对手戏的组合。批判性语言,受伤的情绪,常常会发生。如果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很高,那表明那里面有一个功课需要我们去修炼,而这种修炼往往需要双方同时进行。那谁来破冰,谁来踏出第一步?总得有一个。
以上算是一份觉知过程的记录。貌似很理性,也很有逻辑,而它的产生,那一束进入黑暗的光,不会只是理性,还有很多感性和悟性。
这份“悟”,就如它的汉子构造一样——
吾心,回到自己的心,关照它。
----------
PS:美德练习已经有人编写成书籍,适用于家长和孩子一起练习的家庭美德指南,就是下面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