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老板:科学思维的力量 23-6

幂律就是两个通俗的定律,一个是“长尾”理论,只有少数大的门户网站是很多人关注的,但是还有一个长长的尾巴,就是小网站,小公司。长尾理论就是对幂律通俗化的解释。另外一个通俗解释就是[马太效应],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我们发现互联世界跟平均数是完全不同的,在互联网上,80%的链接指向15%的网页,你自己都有自己的个人网站,有点击吗? 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有很少的节点占据大量的连接,居然不是平均数思维。

今天,我们不在乎你认识多少人,而在乎你认识多少节点。未来,得强节点者得天下。幂律分布告诉我们,只有小部分的人才会拥有大部分的资源,只有小部分的社群才会影响大部分的人。

而我发现这个组织里面,在连接的组织里面,居然不是平均数思维,而是这样一种思维,叫“幂律分布”,大多数节点只拥有少数连接,少数枢纽节点拥有大量连接,大多数人美国人可能只有一两个朋友,而少数人有二、三十个朋友。
平均数居然等于死亡,在一个网络里面,要么在这边,要么在这边,要么死要么活,平均数跟死有什么区别?在连接的社区里面,请各位放弃正态分布思维,平均等于死亡。

幂律分布在更生活化的场景里也会出现,比如:

  • 20%的人占据了全世界80%的财富;
  • 20%的人消费了80%的啤酒产量;
  • 一个公司80%的价值是20%的人创造的。
    而且这种规律还有一种自嵌套的规律,比如说,当我们统计全中国14亿人的收入,你会发现出现了财富分配的二八法则,现在我们把最富有的20%的人去掉,统计剩下的更穷的11亿人,结果在更贫穷的11亿人里,依然是20%相对富有的人占据了这11亿人总财富的80%。同样规律也出现在那3亿更富有的人里,依然是有6000万人占据了这3亿更富有的人中80%的财富。其实只要人群数量比较大,比如超过100万人,这个规律总会出现。无论在哪个尺度,图形展现给你的都是一样的样式。这对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比如父母岁数大了,退休后和社会渐渐疏远,跟不上年轻人的知识,朋友圈里净发那种一看就是谣言的文章,甚至可能连手机都不会用。这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因为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大致一直能维持这种每年增加5%的速度,这也是一种幂律。

其实在任何时间点上抓住红利的难度都是一样高的,那些在90年代初干小买卖赚到钱的人难度和现在创业融到资的难度差不多。只不过当我们用同一件事穿越回过去对比时才觉得原来的更简单。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可能面对变化可以更理性,更淡定。

今天的问题是:“你认为,新闻、社交类App会让人思想退步吗?

对于不会思考的人来说,这些社交App只会助长他们不思考的坏习惯,浪费他们的注意力,而对于那些有独立思考的人来说,他们一定能够在这些App里面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App只是一个工具,它是没有思维的,就看用的人怎么用他.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这句话的精髓在于点明了“独立思考和智慧选择能力的重要性”。如今,新闻、社交类APP像海量信息一样有很多,也有良莠之分,倘若一个人缺乏分析、思辨能力,不停地将宝贵的注意力放在关注八卦新闻上或沉溺于各种无助于成长的社交闲聊之中,当然会荒废光阴、阻碍思想进步。
一个人思想进步与否的根源在于人本身,在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包括看问题的态度、分析与思辨能力、发现事件背后普遍规律的能力等等。为了避免新闻、社交类APP对我们的思想进步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要关注个人成长(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职业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培养深度学习的习惯(学习、反思、积极践行),从而习得独立思考、智慧选择、科学践行的能力,慢慢地循序渐进,一天进步一点点,才有望在他日蓦然回首时,体会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思想境界。

因为古老师的经验,未必能够恰好地适用于每一位超体,超体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质疑古老师的方法,最终磨合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正如卓老板常说的,“知识这东西,就得经常地核实和订正,尤其是从别人那儿听来的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卓老板:科学思维的力量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