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在影院看《乘风破浪》,座无虚席,我们拥有了102分钟的欢愉。
得宠的少年
电影出人意料的好看,你不得不感叹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聪明人啊。
第二部作品而已,韩寒已经完全走进了电影产业,在《后会无期》被人诟病碎片化叙事能力弱,没有跳脱文字思维捆绑之后,他在第二部作品就爆发出了惊人的进步,毫不夸张,别人需要走很多年的路,韩寒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到了,他可真是一个电影产业的优等跳级生。
《三重门》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不太能够对他有强烈的追星共鸣,在邻居哥哥捧着这本书投入的做文艺青年的时候,我还是个抢了他的书就跑的淘气包。夺走书我也会在像模像样的看,虽然合上书都记不太清楚林雨翔到底在喃喃什么,但是书扉页的照片长久的停留在了我的脑海中,和那个喜欢韩寒的邻居阿哥不自觉的叠化在我的记忆很多年。
一九九八
电影中的故事依然没有偏离韩寒心中的乐土和江湖,带着强烈的属于他自己的印记,他把一整个世界搬回亭林镇,搬回到他16岁的1998年。让观众对着徐正太嬉笑,对着徐太浪流泪,令人怀念的1998年,徐太浪在找还没有生下他的父母,挚爱酒吧的姑娘唱着刘家昌的《在雨中》,小镇青年迷恋着录像厅的周润发,做着囤货bb机的发财梦,他甚至坚持不懈地嫌弃着姓牛的女生,把所有的影迷统统拉回到了读韩寒小说的时代,让你和你的少年打了个照面。
提起那一年,我们的脑海里不自觉地会想起王菲和那英空灵美好的歌唱
“来吧,来吧,相约九八
来吧来吧相约一九九八
相约在甜美的春风里
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
……”
把大众带回到一个记忆是需要功力的,韩寒提到了《回到未来》、《时光倒流七十年》,但是《乘风破浪》令我想起来的是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他们都聪明的把握到了人类无法逃遁的一种情感——怀旧。
当建筑、街道、音乐、姑娘……都处于一个怀旧的状态之下,当你真的回到了那个“旧”的时代,一切都像披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就算他不遗余力地让大家发笑,你也觉得这些玩笑是浪漫的,因为怀旧让所有的故事都有了自带滤镜的温柔。
一名导演
这一次的韩寒,真正的掌握了属于导演的话语权。不是指完成他的心愿,而是他在用导演的技能表达自己的世界观。
电影中所有的幽默都和他的文字气质如出一辙,不但叙事流畅,有几场打戏完成了画面剪辑完美呈现的盛况,难能可贵的是,看到了属于男孩子的机灵和想象力,和黄志强决斗的场面,拍两个人扭打本来是不好看的,但他竟然让人不赤身也“肉博”,电影中处处可见这种调皮的生动,激烈角逐的亡命之徒和阳台上安享下午和鲜花的蒲扇老人,透着一种小镇特有的大胆和安详。
不仅在画面上审美过硬,剪辑的灵动也一次次令人慨叹,韩寒真正在做一名导演。
如果说上一次韩寒还在借人物之口说台词的话,那么这一次,他真的让人物站立,让观众通过这些人物在一点点在了解他在说什么。
所以观众被他收买了,我们得承认吧,在被世俗生活磨光锐气以前,在多少个暴风雨的夜里,年轻的你心中也一定闪过一丝不知如何是好的惶恐和行走江湖的冲动。
但一位专业的导演,只有情怀是远远不够的,不断扑街的作品屡见不鲜,《乘风破浪》出人意料的是他让整个作品呈现出来了专业精神,说起来可很讽刺了,当这个时代有人开始认真对待“专业”,你就能感觉到一个行当货真价实的魅力,韩寒做到了,这部作品我一直以为要到新年年底才能上映,可四个月的时间它就以如此完整的状态和观众见了面,这种操纵着百余人力,耗时费神的功课他一点弯路都没有绕,秉持着专业功课的态度做的很完整。
和解
所有的导演可能都不屑被人了解,但作品本身就是和一部分人沟通的媒介,所有天才的作家和艺术家,也终其一生在寻觅知己,人类寻找同类像地心引力一样不可抗拒。
在《乘风破浪》里能看到韩寒怎样在表达和世界和解的过程,和自己和解,和父母和解,和青春期的放浪形骸和解,和成年后不再暴躁的自己和解,和许多许多少年时代的愤怒和解。
韩寒不仅把自己当成了一个2017年的新春贺礼,还有邓超。这部电影里的邓超好像回到了《幸福像花儿一样》的他,和同辈的彭于晏、赵丽颖演出了父子、母子的关系,那个反叛父权的孩子在见到了年轻父亲之后,对他的憎恨变成了心疼和爱,理解这两个字,说的大概是我见到你的少年之后,我就知道我是爱你的,你的脆弱和你的企图心,你的莽撞和恩义,我都清楚的了解就如同了解我自己。
于是他们并肩作战,同仇敌忾,他经历他的风华正茂和狼狈不堪,完成和父亲的和解,就是他甚至隐藏内心最隐秘的孤独,愿意和父亲在他的天地里天涯浪迹的跟随。
这,还真动人啊。
和母亲的三场戏,让人看到了好久不见的邓超,因为真挚显得感人。
现代人都太酷了,不愿意承认感动,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做着隐形人,好像透露出一点真情就有显得愚蠢的可能,于是所有的人都变着法儿的装高冷,谁也不向同类低头,摒弃着藏匿于生命深处的孤独和眷恋,个顶个儿的会穿盔甲。
九十年代的亭林镇,青年们安心的做着傻瓜,带着从港片里学习到的江湖功课,在小镇里笨拙快乐的实践,一个蠢笨的老大、好像智慧没有开蒙的六一、还有不属于这里的“小马”,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简单而浓烈。
长大了的韩寒或者说在他的世界观里,整个电影一直秉承着他的天真,好像没有真正的坏人,所有的情节都像是一个善意的玩笑,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堂而皇之的被蹉跎你像在看邻居家吵吵闹闹的周末,身处其中不觉得异样,一旦这种声响消失了,就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所以在青春里是没有谁值得真正怪罪的。
听到张素贞怀孕消息后的父子,展露着属于直男本能可爱的徐太浪眼放神光,张着嘴巴惊叹“我的妈呀”,这种属于九十年代的温情戏码实际上属于任何时代,所以哪怕他拥抱着赵丽颖喊“妈咪”,也会让你在荒诞不经的玩笑里被韩寒惹哭。
提到母亲这个角色,韩寒只给了一个线索,她产后抑郁自杀。其实是很沉重的,但是呢他依然拿着一贯调侃,轻盈地讲述着所有人岁月里最好的时候,徐太浪看到了青春逼人的父母,看到了母亲最美丽的时刻,韩寒让这个长大了的孩子去认识了一个不暴躁的父亲,有魅力的母亲,那些被我们这责怪着长大的父母,其实也和我们最初一样,有过几乎一样地像是被遗传的人生,她的撒手离去变得有种令人了然于心的阵痛。
我觉得这部电影,韩寒做到了一点就已经赢了,他让两代人之间这样平等的相识,父权被弱化,孩子站在了能够了解一切的位置,这种倒置的处理让这部片子在探讨家庭关系的层面上已经深刻了。
春运如火如荼的几天,我和伙伴们被围困在南京面临买不到票的窘境,长大后第一次面临春运情况的我们,第一次感觉到“回家过年”的意义大过天,再也没有“我不要和人类一样”的傲娇,想尽办法去见一年没怎么见面的父母。
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聊起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我仔细的想来,其实和父母的关系基本上是离开家后,真正长大之后才和他们建置的,当我们有了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对生命的理解之后,能够和他们平等对话后,我们才开始想着怎样更好的做一个孩子。
而父母当初一如现在的我们,做惯了二十几年的孩子,有了我们才开始一步一步的学习如何做爸爸妈妈,我们彼此对立成长了这么多年,就像影片开头的徐太浪,他的愤怒和言辞犀利的模样,好像和父亲有着不共戴天的仇,多像每一个青春期里搞砸和爸妈关系的我们。
这份和解,弥足珍贵。
女权和爱情
爱情和生死是人类永恒的母题,你可以从爱情当中检索到一切人际关系和人类情感的模式,你可以在生死时刻了解情感的巨大能量。
电影里的爱情是朴素的,朴素的不像一个赛车手的爱情,这让还在年轻着的韩寒有了地道的文人感,这是他曾经不论如何反叛都磨灭不了的印记,他的理想是“歌舞厅里的姑娘只唱歌,桑拿房里只洗澡,青梅竹马的爱情最浪漫”,我们往往在入世之后最轻易忘记的都被这个少年清晰安静的记住了,不但记住甚至是当成真理一样守护。
预告片闹出了一阵大张旗鼓的“女权”风波,但是看了全片甚至会感知他对女性的温柔,江湖大哥是爱老婆的,招惹是非在外,有情有义在内,所以所有的对立方都是可爱的,这个屏幕上没有人真正的让人痛恨,其实生活里的大多数也如是,我们只有在年少时代才会活的杀气腾腾,好像没有仇恨就不是青春一样,但生活的常态就像韩寒的台词说的:都是小人物,活着就行。
其实我想韩寒对北方文化的一层认同感就是对江湖的迷恋,对江湖女性的迷恋。高晓松曾经满满怀念的讲起来北京胡同里的“大飒蜜”,指那些长相漂亮迷恋大哥的女孩儿,常常以养喜欢的男孩儿为荣。
影片里罗力在倾尽所能的守护着爱人,徐正太也在安然的享受着他的美好爱情,温存时刻的罗力听到自己的老婆说“以后我挣钱了,一定给你买条真金的链子”,张素贞会抱着自己的男人说“生意做不好是常有的事,我养你”,说韩寒看不起女性的大概看到这里会疑惑吧,在他的心里女性是非常坚韧的,是男性的后盾。
甚至那首争议十足的歌儿我也认为是他深谙我国夫妻之道,这种成熟度出人意料,像是我们的父母爱情,所以刚好他非常自然的把这种了解安放在了90年代的男女身上,他说“这个家全靠你”,徐正太唱着“我是一个没有本领的人”,你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听过妈妈偶尔的唠叨,所以我想他不仅是年少时候沉迷录像厅的男孩儿,他也应该是看着《教父》内心轰鸣的男人。
所有的少年都向往江湖,他们似乎都有着如出一辙地英雄梦想,“春风少年郎,独步江湖上”,少年人写少年事自然而然,只会慨叹他的早慧和才华,比如韩寒十八岁的《三重门》。
但都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是那段时光流逝之后,知情豁达之后,用了解世界之后的眼睛仍旧看到了一个充满少年气的世界,才会感动,我非常相信哪怕韩寒有一天真的成了一个有肚腩的中年人,他也能轻盈弹跳着去掉一身暮气,永远饱满挺拔,不迎合生命的每一场枯萎,这个人具备着凝成光阴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