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儿|儿时的年味儿为什么越来越远?

作者:张利红

儿时的年味儿|儿时的年味儿为什么越来越远?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作者

儿时过年最隆重的恐怕就是请神拜神了。

如今人们已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把一滴汗摔成几瓣儿,在土地里抠口粮,靠天吃饭,自然对老天爷就少了点敬畏和虔诚之心。

对待其他神也是,腊月二十三请灶神,烧香磕头再放上一把灶糖,已是例行公事,又有几人心里真正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我有一个朋友,连灶画也懒得买了,直接用手机下载了一幅灶画,把手机往桌子上一放,对着手机祭拜。完了,还发一个朋友圈,立刻引来许多的点赞。

少了份儿敬畏和虔诚,自然就少了份儿味道,也少了份儿精神的寄托和依赖。也许,人们越来越明白,幸福是祈求不来的。也说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觉得摇曳的烛光少了,烧香的烟味儿薄了,浓浓的年味儿淡了,有一丝丝的失落和惆怅。

除了敬神,祖辈、父辈们过年还有许多禁忌,比如初一到初五不准洗衣服,不准说不吉利话,不准摸剪刀,不准不高兴等等。在他们心里过年过不好,一年就过不好。过年充满了仪式感,并且是一年的征兆,过年的一举一动都和一年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他们认为过年如果庭院不打扫干净,孩子们身上就会长疮;过年缸里的水一定要装满,否则就不会川流不息,过年如果干活儿就会在农忙的时候得“忙病”……

如今祖辈已故去,父辈也凋零了,他们的那些禁忌,在我们这一辈本来就不太相信,所以要么不执行,要么执行起来也没有那么真心。禁忌模糊了,真心少了,轻松了许多,年味儿的认真劲儿就淡了。

至于吃的穿的玩的,就更不用说了。只要你想,可以天天吃的像过年。买件新衣也不必放到除夕才拿出来穿。以前人们盼望着过年看大戏,如今村里的戏台恐怕都搭不起来了。没有了盼望,就没有了欣喜。过年的美食,华服,娱乐,已经像星星一样,零零碎碎地散落在平常的日子里。人们感叹年味儿的淡去,可是谁又愿意回到那物质贫乏的日子?

儿时的年味儿|儿时的年味儿为什么越来越远?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作者


既然人们生活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恋恋不忘儿时的年味儿呢?

其实过年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吃什么,玩什么,最重要的是一大家子的人团团圆圆,热热呵呵地过。

最能实现团圆热呵的场面,吃饺子是再合适不过了。吃饺子从来都不是妈妈或奶奶一个人的事。擦萝卜,剁肉,盘饺子馅儿,和面,擀皮儿诸多复杂的程序需要家里的丫头们齐上阵。最后,饺子要一个一个地包,很慢,家里的男女老少更是需要围坐在一起。不慌不忙,说说笑笑,唠唠家常,讲讲故事,这种轻松愉快的包饺子的气氛,多少年过去了,也从没有忘记,已经成了我的情结,浓得化不开。

里一圈,外一圈,满满几锅排的饺子包好了,锅也开了,饺子下进去,咕嘟咕嘟的年味儿,更是氤氲弥漫。

如今,包饺子也简单了许多。萝卜不用或者少用都行,绞肉机代替了手剁,面皮也不用擀了,买的又圆又匀称。再说了,人到中年,父母均健在的,已越来越少。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多少人心里的痛。没有母亲或者父亲的年是不完整的,是悲凄的。再加上赶上计划生育,自己的孩子是独生子女的居多,人少的年,怎么也过不出大家庭的热闹劲儿。

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会怀念儿时的年味儿吧!

儿时的年味儿淡了,但是“中国年”还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每逢春运,成千上万的人挤进车站,上亿的人要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回老家,就为吃顿“年夜饭”。过年就要回家,有些人一提“回家”二字,禁不住眼泪横流。家,永远是中国人的根。在中国人的心里永远有一个忘也忘不掉的“家国梦”。据说越是定居海外的人,就越是重视中国年。

儿时的年味儿淡了,只不过意味着年要换一种方式过,还要过得开开心心,轻轻松松。睡睡懒觉,放一放一年的疲惫;玩玩手机,看一看社会百态;读读好书,听一听高人指点;写写文字,抒一抒心灵感悟;拍几张照片,留一留时间;带孩子看场电影,补一补缺失的陪伴;吃吃火锅,找一找围坐的感觉,这样下来,新的年味儿就来了。

在我看来,新的年味儿不用奔波,不用苟且,不用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从社会回归家庭,从异我回归自我,也很好。

儿时的年味儿|儿时的年味儿为什么越来越远?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作者


#羽西X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单位:河南省获嘉县教师进修学校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时的年味儿|儿时的年味儿为什么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