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可喜——转载丫丫还是初中女生时的一篇作文

转眼之间,6年前转载的本文作者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此旧作重读,心生更大的喜悦!


极少在博客里转载文章,偶然读到一个十四岁初中女生写的《我们的心近了》,为其极强的思辨性、信手拈来的引经据典和洗练而自然的笔触所折服。在击节的同时,不禁感叹后生可畏,后生可喜。

《我们的心近了》

——丫丫

穿透历史尘埃鸟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秦皇汉武早成了黄土一胚,成吉思汉不过就是一个成天射雕的莽汉,那些所谓的英雄豪杰有的只剩下了故事,有些连半个故事都算不上,只有传承了百代千秋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留在平曰人们不经意的眼角,守候着历史与记忆的入口。

说来惭愧,痴长十三年,厚厚的书读了不少,表面上看起来天文地理,东西南北,杂的厉害,也广的吓人,其实不过是招摇的幌子。与心灵无涉的感觉却渐渐油然而生,仿佛让人更加有了一种心灵的禁锢。回过头来再看,忽略的恰恰是这种阅读伴随的心灵震撼以及这种震撼表现为思想的心灵对应。于是,我尝试着从传统文化开始,重新梳理有关阅读的思路。

曾几何时,我也象大多数的孩子一样,在唐诗宋词中开始了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尽管状态是懵懂的,但心灵却是鲜亮而又畅快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景入情,循循道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就再自然不过了。诗仙尚且有情有义,吟月诵花,况乎我辈?

然后便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豪情中不乏凄楚,读出得却是人生百味。

稼轩先生却是强悍一派,尊得是以诗为剑,揣得是家国情怀,“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慷慨中夹杂悲愤,激昂里饶有无奈。直烧得人心火辣辣的痛。

当然,还有那个长吁短叹的李后主,座拥着大小周后,诗情画意地把江山拱手让人,却换不来一己苟活,用眼泪和着毒酒,一江春水东流去也……

纵是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灿若繁星的长夜里,这些只不过是与我们心灵相通,寂寥闪烁的几颗。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正是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不断扬弃,不断丰富的魅力所在。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传统文化没有任何时候象今天一样和我们曲款相通,心心相映。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这是内心的强大无比,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自然有赖于内心的自省,更有赖于对于现实的把握张力。从自然到自由,方能“绝云气,负青天”。古人尚且知道“心游物外”才能“御风而行”,那么,一门心思寻找“心灵远近”,殚精竭虑追索“悟道有成”,岂不是一桩吃力又不讨好的事情。所谓“心近而道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读史可知兴衰。文化的传承无疑是精神的递进,无论是历史开放期还是黑暗期,人类智慧的结晶总是通过这样那样方式延续香火。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我们最后的心灵家园。

你可能感兴趣的:(后生可喜——转载丫丫还是初中女生时的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