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6“灾”难的延伸

    今天,我们提到“灾难”这个词,都会不由自主联想到地震,洪水,泥石流,空难,水灾,车祸......而且,因为资讯的发达,世界各地发生的灾祸,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知晓,随着科技的发达,很多灾难,我们都有了抵御的方法,但是面对自然,我们依然显得渺小而无助....古人在造字之初,是不是也有这么多的含义呢?


      “灾”的甲骨文有三种写法:分别表明三种“灾源”:洪水、大火、战争。甲骨文1是象形字,字形像泛滥的滔天洪水,是指事字,在“川”字的川流方向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因山洪暴发,河川不畅,造成水害。甲骨文2由(川)和(才,柱梁,房屋)构成,点明洪水成灾的原因是洪水冲垮民居建筑。有的甲骨文由(才,柱梁,房屋)和(火)构成,表示火烧房子。有的甲骨文以屋顶“宀”代替柱梁“才”(柱梁,房屋),进一步明确“火烧房子”的含义。籀文(不通畅的“川”)(火),强调了洪水、大火为两大“灾源”。篆文(才,柱梁)(火)(戈),强调了大火、战争为两大“灾源”。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火烧住房、洪水泛滥、战争杀戮等毁财毁命造成的苦难

      仔细看这个甲骨文的写法,是一个戈矛上,挂着人头,意味着战争之灾。所以,历史上,中国或者是世界的发展,都是一部战争史,战争的阴影和灾难甚至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都没有结束。

     中国自古是一个水灾频繁的国家,她国土辽阔、江河众多、气候多变。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全国各地较大的洪水灾害有1092次,平均每两年一次。翻开史书可以看到。由于洪水灾害而造成的冲毁房屋,淹毙人畜,毁坏庄稼甚至人相食的景象比比皆是。而伴随着历史的进步,劳动人民与洪水灾害的斗争重未停止过。最早出现的洪灾大概是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其后的每个朝代都经历过严重的水灾。1877年广东连州山洪陡发,淹死万余人;1931年,是一次全国性的大水灾年,据当时报道“今年洪水之患,几遍全国”,“南起百粤,北至关外,大小河川,尽告涨溢。”灾区达十六省,灾民七千万。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西进,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造成亘古未有的大灾难。黄河洪水在豫、皖、苏三省四十余县泛滥达九年之久,加上战争、饥荒、疾病等,造成89万人丧生,受灾人口一千二百多万,许多城市被泥沙保卫,至今仍有许多黄泛遗迹可以看到;1939年,海滦河发生大洪水,156个县,900万人受灾,淹没农田5200万亩,13000多人死亡,天津市沦为泽国达1月之久。中华民族一直在顽强地和凶猛的洪水做着最坚韧的斗争。

     在灾祸面前,生存当然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信仰,生存的压力下,什么实用要什么。古人深谙此道,所以管仲才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如果说古时候的灾难都是由自然引发的,那么今天的很多灾难大多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今天饭后散步,和女儿聊起切尔诺贝利事件以及福岛核泄漏事件,女儿说,人类真是为自己自掘坟墓啊。是啊,过去我们和自然做斗争,而今天我们更多的是和自己做斗争。科技发达,人类的欲望也越来越找不到边际,更多的灾祸是由我们自己的欲望引发的,那么今天的我们是不是更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内心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5-16“灾”难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