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最像黑暗料理的民间美食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最像黑暗料理的民间美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果你漫步在安阳的大街小巷,无论早、中、晚,无论春夏秋冬,你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吆喝:“筲灌肠喽!”,驻足观看其实你并不清楚那是什么,只是黑乎乎的一团,散发着浓郁的蒜味,也许你会因此望而却步,然而往来络绎不绝的食客又总会让好奇的你特想一尝究竟,再看吃灌肠的人的吃相,大口嚼着边大口喝酒那惬意的模样,就是不饿尼也会忍不住前去来一碗!

确实如此,这便是我第一次去安阳的经历,但是自从鼓足勇气尝过之后,至今依然思念那样的味儿。

“老板,来一碗肥点类。”一口地道的内黄话加一碗热腾腾的筲灌肠,于是一个典型的内黄人形象便跃入我的脑海。

筲灌肠作为安阳内黄县独有的特色小吃,由来已久,并且已被纳入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提起内黄筲灌肠很多人恐怕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吃过了。每年夏天,内黄县城区的傍晚分外热闹,街上的小吃摊里,总有那么几家卖筲灌肠的,被四面八方的食客们围着;在大排档中,总有一波一波的当地人,就着羊肉串,吃着筲灌肠,一口酒下肚,聊天的热闹氛围一直持续到夜深。

靠颜值的时代,怎就能长盛不衰呢!那么,你定会纳闷如此奇葩的美食到底是什么做的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最像黑暗料理的民间美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民谣《内黄灌肠》曰:“肠子猪血白面灌,小刀一拉下煎盘,小铲儿一翻撮一碗,肚里不饥能解谗”。灌肠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可以热肠凉调,叫筲灌肠;可以煎食,叫煎灌肠,且味美可口,风味独特,且有补血、健脾、壮筋骨、消滞之功效,因而最受追捧。

筲灌肠之所以能够成为安阳内黄县的名吃,不仅仅是它的美味可口,更主要的是它的制作工艺,以及其流传千古的励志故事。

传说初唐名将程咬金曾与老娘在此地艰难渡日,同乡人可怜他们,所以经常把杀猪剩下的猪血、大肠施舍给他们,咬金靠卖这些换得饭菜。一日邻人给多了,咬金无器皿可用,于是顺手将血灌入肠子中存放,谁知这一灌,煮过之后再食用感觉特别美味,邻人们便相继效仿,于是就有了这流传下来的安阳特色小吃筲灌肠。不过据《内黄县志》记载,这筲灌肠是由县城一户邱姓的屠户发明的。只不过无论是谁最先发明的,最终这种制作复杂而又精思巧设的民间美食算是一流传下来了。

就此典故来说,你也许会质疑,这应该是烧灌肠而不是筲灌肠呀!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最像黑暗料理的民间美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据说,以前卖灌肠的人,把灌肠煮好以后放在筲(一种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桶)里,担着沿街去卖,所以叫做筲灌肠,只不过现在这种器具被更方便耐用的保温桶取代了。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你不要以为只是把猪血和白面灌进猪肠内,一煮一切一调就可以开吃了。在煮灌肠时一定要记得在肠子上戳洞放出空气,否则肠子煮烂,你就是白费力气了。煮熟的灌肠,中间是红色的猪血,周围是白色的肠皮,加上佐料。用筷子夹起一片,放在嘴里,猪血像凉粉一样软软的,入口即化,而肠子皮则嚼劲十足。或者把煮熟的灌肠煎一下,红色的猪血变成黑色,浇上一勺蒜汁,猪血外焦里嫩,肠子皮或焦或劲,香味极其浓郁。

而如今,在筲灌肠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口味的来,例如:手抓灌肠、麻辣灌肠等。其中,作为筲灌肠第五代传人的陈九安努力传承父辈的技艺,成为内黄县筲灌肠的老字号品牌。

上大学时,恰好我的室友有内黄人,周末回家专程为我们带来了正宗的筲灌肠,以及麻辣灌肠,以一个喜欢吃辣的口味的女生来说,的确是美味极了,只不过对于那些不喜欢吃动物内脏,没有勇气吃下如此低颜值的食物的人来说,你只能敬而远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最像黑暗料理的民间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