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庸医的模样(老姜)

散文|庸医的模样(老姜)_第1张图片

散文|庸医的模样

文/老姜

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著《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就在不久前,我写了一篇《庸医行述》,本来是想模仿《雍正王朝》任伯安那小厮的“旷世杰作”---《百官行述》,把庸医的种种劣迹记述一番,以便大家能从中汲取一点教训。怎奈标题有点不讨人喜欢,于是只好换成今天的“模样”。

说来也是,几乎所有的病人或者家属都怕遇到庸医,可偏偏又不知道庸医长啥模样,所以心里没底。没底归没底,可咱中国人毕竟生性善良,遇事儿总喜欢往好处想,所以对医生还是相当客气。

小时候爷爷常教导说:“医生门前过,必定要让座。虽说你不用他(暂时),可他是冷热货”!当时大人们都习惯把“指不定啥时候就用着了”的东西或人物称之为“冷热货”。把医生比作“冷热货”究竟是褒是贬,我说不好,或许兼而有之吧。

五年前一个夏天,曲沟我一个远亲,他人高马大,年过古稀,身高一米八绰绰有余。这一天,他突然流起了鼻血。按理说,流血鼻不是什么大病,可这位亲戚家境虽然算不得富庶,可毕竟也是小康之家,平日里也比较讲究。所以,凌晨患病,一大早便住进了地区医院。

“地区医院”是原来我们地区行署级别最高的医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是方圆十几个县老百姓就医的“靠山”“定心丸”。现在虽然已经划归出去了,但其医院硬件丝毫未动,声望依旧不减当年,尤其是“下支架”那更是安阳一流。

住院后,主治医生立即对其采取了“压迫止血法”,就是把棉纱布弄成窄窄的“纱布条”,经过药物浸泡后,用弯嘴的夹子往鼻孔里塞。第一条,轻轻松松便塞进去了。第二条,也没怎么费力。第三条,几乎也没费什么大劲儿就塞进去了,不过这时候的鼻子显得有点儿饱满了。

第二天,大便化验结果显示,便中含血基本得到了控制。为了强化疗效,上午又打了两瓶五百毫升的点滴。不料半夜又是流血不止,因为患者感觉口中的有一种液体在慢慢增多,而且隔一会儿就得咽一小口......

主治医生来了,又往鼻孔里加塞了两根“纱布条”,本来就显得有点大的鼻头瞬间变成了“大蒜”的模样。为了强化效果,原来的两瓶点滴也改成三瓶了。

第三天,依旧是流血不止,还是隔一会儿就咽一小口......

这个时候医生依旧“稳扎稳打”,家属却是“乱作一团”。他们赶紧给在郑州工作的孩子打电话。孩子们接到电话便直奔安阳,办理出院,然后直接到郑州住进了河南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

医科大附院的专家耐着性子听罢家属对治疗经过的描述,看完原来的用药清单,摇摇头,然后从眼镜后面露出了一丝极度难看的苦笑:

“流血不止,说明凝血功能明显不足,你再给他输几瓶子液,这到底是啥意思啊?”

鉴于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只好对这根血管做了结扎,几天后便出院回家康复去了。

回头想想,远亲无疑是遭遇到了一生中或许是惟一的尴尬,所幸没有大碍。而我则是记住了“本来止血还止不住呢,咋还再往里加水”这则不是笑话的笑话。至于是如何铭记的,我就说不清楚了。

不是吗?

二〇一九年八月三日

【作者简介】老姜,本名刘俊衡,男,1955年出生,安阳市殷都区曲沟镇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经济师职称,曾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退休后更加热衷网络自媒体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主要有《安阳名村西曲沟》、《西曲沟轶事杂记》、《十堰的白马尿》、《我家的煤油罩子灯》等多篇作品,在《今日头条》、《》等媒体开办有《散文诗歌分享画》栏目。

散文|庸医的模样(老姜)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散文|庸医的模样(老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