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新加坡以前的传统茶楼都使用六堡茶
早期主要的消费群体”
讲述人:刘秀凤(54岁,新加坡广珍茶庄负责人,现居新加坡)
我丈夫的爷爷苏振业是从中国广东来到新加坡创业的,1935年,他在新加坡创立广珍茶庄,后来回香港创办了一家叫做“祥隆”的茶庄,这家“祥隆”茶庄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才结业。我丈夫的爷爷回香港创业后,广珍茶庄就由我的家公苏毅庭与他的弟弟苏毅伟经营,直到2000年才由我的家婆接手。到了2005年,因为我家婆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于是由我接手经营广珍茶庄。
苏振业创办的广珍茶庄后来由儿子苏毅庭继承,图为香港茶叶行商工会开给苏毅庭的证明书。
广珍茶庄从创办时开始,销售的主要茶品就是梧州六堡茶,后来才增加了普洱茶等茶品。据我所知,“祥隆”茶庄一直有六堡茶销售,“广珍”“祥隆”两个茶庄之间的货源渠道应该是有关联的。
我们茶庄早期卖出的六堡茶,消费群体以“广府人”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为主,后来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人都有。在销售中,我们时常会向顾客大力推介六堡茶。我们介绍说六堡茶茶性温和,益脾养胃润肠,特别适合体虚的人喝,很多顾客对此说法很认同,并因此成为我们的熟客。渐渐地,六堡茶在新加坡居民生活中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甚至有的人过节都用六堡茶来敬神。
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政策发生了变化。一直以来,我们经销的六堡茶都从梧州进口,因为我们有进口许可权,能够向中国大陆的茶叶进出口公司直接进货。当时,我们只需要找一家银行担保,就能和梧州做茶叶生意。不过,那时茶庄进口的六堡茶到底有多少,我不太清楚。据我了解,我们茶庄销售的梧州六堡茶有“六堡茶”(指采用传统蒸压工艺生产的精制六堡茶)和“陈茶”(指使用冷发酵技术制作的精制六堡茶),没有“青毛茶”。如今,我的店铺里还有标号均为5511的“六堡茶”和“陈茶”,这些茶叶都是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进口的。
广珍茶庄销售的批号为5511的“六堡茶”
这么多年来,广珍茶庄所销售的梧州六堡茶,都通过海运从广州直接运来新加坡。我们以前每次进货量都比较大,进一次货有时可以卖十多年。后来,六堡茶在新加坡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的六堡茶销量达到高峰,那时候,茶庄的仓库有100多平方米,我们一次就要进口满满一仓库的六堡茶。当时,我们茶庄雇有两三个伙计。每次六堡茶运到仓库后,我们不仅要让伙计们把箩装的六堡茶敲碎,还要用筛子对茶叶进行筛分,按照不同等级标价销售,我们出售的六堡茶主要分为一至三级。此外,我们也出售将六堡茶敲碎后筛出来的茶粉,这些茶粉都是逐年堆积在一起的,陈化时间比较长,也有人喜欢喝。当时,我们既做零售,也做批发,批发的六堡茶主要销往新加坡当地的茶楼和茶庄,批发价很便宜,每斤卖四五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门店的租金和人工越来越贵,而且受社会生活节奏变快影响,六堡茶销量逐渐下滑,我们的销售方式就改为以门店零售为主。我接手广珍茶庄的时候,老店仍在牛车水美食街那边。因为原店铺租金太贵,2015年我们搬到了振瑞路这个新址。不过,很多老客户仍然千方百计打听,找上门来购买六堡茶。这些六堡茶消费者以新加坡本地人为主,超过七成客户都是熟客,很多老顾客都是一代接一代来我们这里买六堡茶。
近年来,在我们的客户中,近一成是外国人,其中既有来自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也有来自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我记得,印尼棉兰有一个熟客,每次来我们店买六堡茶,一买就是好几公斤。另外,还有一个日本老人,从2005年开始,年年来我们店里买六堡茶。
记者在采访广珍茶庄现负责人刘秀凤(右)。龙天传摄
“成立‘岩溪’维护新马地区茶商利益”
讲述人:魏荣南(54岁,新加坡茶叶进出口商会会长、南苑茶庄(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经理,现居新加坡)
中国大陆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可能因为中国大陆考虑到容易统一管理出口外贸业务,所以希望海外商家能够组织一些联合公司,全马(把包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商家就按照不同类别成立相应的“联”。我听岩溪茶行有限公司的老秘书说过,那个时候差不多有26个“联”,包括米联、糖联、茶联等等,茶联应该是最迟成立的。当时,茶联由新加坡几间比较著名的商行组织成立,这引起了马来西亚很多商家的不满,形成了对抗,使得很多货品积压在新加坡,造成了一个比较僵的局面。
当时我祖父魏宜转经营一个叫做“魏新记”的商号,做茶叶批发生意。从我曾祖父那时起,“魏新记”已经开始经营,在中国大陆和南洋都有分号。中国大陆实施公私合营后,我祖父在厦门经营的“魏新记”归入厦门茶叶支公司,这使得我们有渠道从中国大陆购买到茶叶,因此即便是新加坡成立了茶联,也无法影响我们“魏新记”的茶叶进口业务。
魏荣南(中)给记者介绍岩溪茶行历史。
当时,中国大陆出口到新马地区的茶叶中,数量最多的是乌龙茶,但中国大陆的乌龙茶出口量有限,需要新马地区实施出口代理。据茶商工会一张1960年3月的报纸记载,马来西亚方面开了一次茶商会议,决定来新加坡谈判代理权的管理问题。那时候,马来西亚方面派了几名代表来找我祖父商谈。这几个代表包括马来西亚“华峰”的李统溪(时任马来西亚茶商公会会长)、槟城的龙泉等茶界的老前辈。
这个新加坡会议召开以后,大家决定成立另外一个公司,以便更好地代表新马地区所有茶商的利益,因此就发起成立了岩溪茶行有限公司,很多新马地区的茶叶公司都加入其中,包括一些小茶行。这些茶行加入“岩溪”,成为“岩溪”的股东,才有资格从中国大陆进口乌龙茶。同行们要求我祖父当岩溪茶行的董事经理,负责分配茶叶。那时候,茶叶很紧缺,我祖父担心小茶行分配不到茶叶,就定了一个规矩,规定“岩溪”的茶叶让小茶行优先选择,然后再到大茶行选择。因此,可以说“岩溪”的出现是为了保护新加坡当地的茶行业。
“岩溪”成立后,“魏新记”依然经营茶叶批发业务,一些小茶行还是习惯向“魏新记”进货。不过,因为考虑到批发生意会受影响,我祖父在1960年9月创办了南苑茶庄,专门做包装茶叶生意。
据我所知,因为六堡茶是小茶种,所以,岩溪茶行从成立之初就不代理六堡茶进口,有实力而又有经销需求的茶商,可以直接进口经销六堡茶,这些茶商都有自己的进口渠道。我曾担任岩溪茶行董事多年,从没听说过哪家公司通过岩溪茶行进口六堡茶。
岩溪茶行成立没多久,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新马地区很多进口政策慢慢发生转变。1972年,马来西亚要求进口的茶叶不能进行转口交易,而在新加坡签的合约就属于转口交易。就在那一年,“岩溪”分拆成岩溪茶行新加坡公司和岩溪茶行马来西亚公司,这两个子公司互相投资参股,这样,各股东之间的合约就可以灵活处理。当时无论是新加坡公司,还是马来西亚公司,“岩溪”还是主要进口经营乌龙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新加坡只有两家茶企经销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六堡茶,一家是广珍茶庄,主要进口经销大件的六堡茶,这些六堡茶都用大竹箩筐装;另外一家是厦门信局,这家机构主要进口经销小包装的六堡茶,也就是盒装的六堡茶。
南苑茶庄在新加坡也卖过六堡茶。我们卖的六堡一般在广珍茶庄进货,但也有一次,那是在1986年,我在新加坡茶叶展览会上签了一个六堡茶的进口合同。我想应该是中茶总公司特别批准,再由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卖给我的。这些六堡茶我前后进口了三批,每批都是几百箩。
很快,第一批茶用海轮运了过来,我找工人去卸货拉回南苑茶庄的货仓。当时,那些六堡茶是压实在大竹箩里的,竹箩的孔眼很大。一箩茶成百斤重,工人只能将其拖进仓库。工人拖动竹箩时,有很多碎茶透过竹箩孔眼散落下来,搞得地面到处都是,要费很大精力清理。而且,这些六堡茶放置也不方便,不堆叠起来占地方,堆叠起来又麻烦,因为竹箩筐的底部不平,竹箩筐堆得高就容易侧翻。为此,我们只能把这些茶叶叠起来后,用绳子在外面绑上几圈将其固定。这样的话,到出货的时候要解开外面的绳子,又得费时费力。我妈妈认为,这茶太难“伺候”了,就劝我不要进口经销。从那以后,我没有再进口六堡茶。而那批茶叶也只剩下一箩,被我留了下来,当作“南苑”发展的见证物。
“以前的传统茶楼都使用六堡茶”
讲述人:冼良(90岁,红星酒家私人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冼良中国烹饪学院院长,现居新加坡)
我出生在中国广东,9岁的时候,碰上抗日战争爆发,我就从乡下走难来到新加坡,在当地一家私塾学校读书。没过几年,日本人又打到了新加坡。于是,我才14岁就被迫出来社会,经熟人介绍到大东酒楼做楼面工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加坡的传统茶楼只有“大东”“皇后”“钻石”“咏春园”“新纪元”“天一景”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这些传统茶楼都有六堡茶供应。我在大东酒楼当楼面工人的时候,酒楼里只提供六堡、六安、香片这几种茶叶,客人喝茶都用“焗杯”(盖碗)。后来,一些香港商人来新加坡开设茶楼酒楼,到茶楼喝茶的人慢慢多了起来,茶楼就逐渐使用茶壶冲茶。
冼良(右一)和许国威(右二)接受记者采访。
到了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的茶楼供应的茶叶品种越来越多,有六堡、普洱、铁观音、六安、乌龙、香片等等。那时候,用“焗杯”喝茶的客人比较普遍,现在已很少人用“焗杯”喝茶。
每天我们都要“开糠”准备茶叶,“开糠”是我们酒楼界的一个术语,我们冲泡茶叶的工作台叫做“糠”,那里有抽屉,放着各种常用茶叶,上班备茶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开糠”,下班就叫做“收糠”。
后来,我和其他三个师兄弟跟一个香港师傅学厨。1962年,我们四个同门师兄弟出师了,各自开办酒楼。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们四个一起合股开办了红星酒家。当时,红星酒家也用过六堡茶。
现在,红星酒家一共有两个“茶糠”,可是里面已经没有六堡茶了。我听有的客人反馈说,六堡茶的口感较苦,他们不习惯。另外,六安茶现在也不流行了,许多客人都不太了解六堡茶和六安茶,只有比较懂茶的茶客才知道这两种茶。
“红星酒家曾向‘安发行’购买六堡茶”
讲述人:许国威(78岁,红星酒家私人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现居新加坡)
我出生在1939年,十五六岁就进入新加坡的餐饮行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茶楼很少,主要有十来间“点心店”,其他都是街边小食摊档。后来这些“点心店”的规模慢慢壮大,一些小食摊档的包点师傅看到市道发生变化,自己也开办茶楼,于是就有了十来二十间茶楼。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香港人来到新加坡做餐饮,酒楼慢慢多起来。
在新加坡,早期的茶楼和酒楼是不同的,茶楼纯粹是喝茶的地方,只提供一些包子和点心,一般都是早上7点开市,到了午市就提供粥粉面饭,过了午市就关门收市。但酒楼是中午11点后才开市,直接做饭餐酒席生意,一直做到晚市才结束。茶楼用的茶叶品种很多,有六堡、普洱、乌龙、铁观音、六安等等,而酒楼主要做饭餐,一般用茶的种类不多,只要有普洱、香片等两三样就行了。后来,酒楼也开始做早茶,有点心供应以后,就逐渐取代茶楼了。茶楼与酒楼两者数量对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茶楼居多,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酒楼居多。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新加坡有“五月花”“北京”“蓝天”“不夜天”“新纪元”等酒楼,就连“大东”都有好几家分店,当时全新加坡大大小小的茶楼酒楼应该有上百家。
顾客在红星酒楼前排队候位。
20世纪40年代,在新加坡,六堡茶在家庭用得比较多。当时,很多家庭都有一个陶瓷的洋灰桶茶壶,用来冲泡六堡茶,壶外面用一个藤编织的茶箩包裹,里面还要垫铺一层棉花,这样,茶壶的保温功能比较好,泡好的六堡茶放在里面可以随时喝。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茶楼用的六堡茶比较多了,很多茶楼都有六堡茶供应。1974年,我和其他几个师兄弟合股开了红星酒家,里面也有六堡茶供应。卖茶的茶庄都先将整箩六堡茶拆散,用纸袋分开装好再交给茶楼。当时的六堡茶价格低廉,一斤才卖六七元(新加坡元,下同)。不过,一些高级的六堡茶每斤售价卖到十几元。
以前,茶楼酒楼使用的茶叶都由自己相熟的茶行茶庄供应。早期向红星酒家供应六堡茶的茶庄有一家叫“金泰”,还有“荣发号”,后来“安发行”茶庄也向我们供过货,我们也在“广珍”茶庄进过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南园是一个监狱,到了20世纪70年代,政府把它改建成新加坡第一个大型商场。当时,欧南园很热闹,周边集中了很多茶楼酒楼和茶庄茶行,我们最早的店址就在那里,当时我们在“安发行”进了很多六堡茶。以前,茶庄茶行只要看到有茶楼酒楼开张,就会派推销人员主动登门提供“板头”(茶样)。如果我们觉得不错,就会叫伙计和对应的茶庄订货。通常情况下,我们只要打个电话过去,对方就会立即送货来茶楼。
现在,新加坡的传统茶楼酒楼很少了,应该不超过10家。红星酒家虽然一直在经营,但是从十多年前开始,我们用的六堡茶越来越少,如今,红星酒家基本不用六堡茶了。
“喝六堡茶后感觉很好”
讲述人:罗小姐(英文名LAu LuaGA,70岁,六堡茶爱好者,现居新加坡)
我以前一直都是喝白开水的,也喝点咖啡,茶比较少喝,因为我的身体底子比较寒,很多茶都喝不了。
二三十年前,我经朋友介绍来到广珍茶庄,希望买一种茶性温和且能消食化腻的茶。当时,茶庄的老板苏毅庭介绍我买六堡茶。我买了一些六堡茶回家,喝了以后感觉很好,也不会失眠,于是我之后就只喝六堡茶了。
广珍茶庄外观
我妈妈经常喝我买回去的六堡茶。以前我妈妈以喝咖啡为主,后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就开始喝六堡茶。她经常和朋友一起打麻将,每次她们打麻将,我都要帮她们泡好一壶六堡茶,让她们一边打麻将一边喝,她的朋友也喜欢喝六堡茶。
我妈妈还在世的时候,因为来家里的亲戚朋友多,我家的六堡茶消耗得比较快。我每次买六堡茶都喜欢一级茶和三级茶搭配着来买,通常都是每次买一斤。
“在办公室我有空就喝六堡茶”
讲述人:谢国亮(62岁,油压机械生意经营者,现居新加坡)
我是做油压机械生意的,一直以来习惯喝茶。以前我是喝普洱茶的,为此,我经常到安发行茶庄买茶,慢慢地,我和茶庄老板黄老先生熟络起来。我喜欢喝够年份的老茶,但是后来老的普洱茶价格越来越贵,黄老先生就介绍我喝六堡茶。我试过以后,很喜欢陈化时间较长的老六堡,于是也开始买六堡茶。平常,我既喝普洱茶,也喝六堡茶。
十五年前,我在安发行买了一整箩六堡茶,当时他们正好到货,一箩箩茶搬进店里,我见了就买了一箩,当时一整箩六堡茶重40公斤,售价是2000元(新加坡元)。这箩六堡茶我一直放在办公室,每次要喝的时候就凿碎一点来冲泡。
在办公室,我有空就喝六堡茶,尤其是下午喝得比较多。我喝六堡茶的方式是“小杯转大壶”,一般是上午用小茶杯喝,到了下午就将茶叶倒进茶壶泡,一来是因为下午相对来说喝茶量大些,二来六堡茶很耐泡,这样不会造成浪费。
喝了这么多年六堡茶,我觉得老六堡茶有一股松香的味道,口感甘甜,比较独特。而且,我觉得喝六堡茶对肠胃很好,去油腻助消化,感觉很健康。
如今,那箩十五年前买的六堡茶已经喝完了,我就来“安发行”看看,打算再买一箩回去,放着慢慢喝。【采写:西江都市报记者 苏爱清 杨 麦 龙天传,摄影:本报记者 苏爱清(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