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三重境界

学习的三个境界是孔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来的,直到现在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学习其实就是找不自在,找挫败感,我们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的顿悟,其实是那些有智慧的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领悟到的日常。

孔子说学习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温故而知新

第二重境界是:学而不思则罔

第三层境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一重境界:温故而知新

现代社会,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层出不穷,我们愈发感觉时间不够用,别说温习学过的书啦。

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对我们读的书作出筛选,不能在一些没必要的书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用曾国藩的读书方法论来说叫: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说,读书一定要攻城略地,不要一个村庄一个小镇那样去打仗,那样是不可能最终取胜的。

选择去读那些让你望而生畏,但是你必须要读的那些书,你读完这些书的时候,其他的小村庄小城镇根本不在话下。

可以让自己思考一下,打算用“结硬寨打呆仗”的读书方法去攻哪座城?


学习的第二重境界:学而不思则罔

如果只是去读书,却没有自己的思考,那这样的读书也只能说是表面的努力。

思考相比阅读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尤其是思考学到的内容。

我们平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靠本能或者习惯来做事,想想看每天你的大脑真正用多少次就知道啦。

思考是一件很费力的活,我们天生是逃避的。

我们自己有一套固有的认知系统,例如你判断人的标准,你做事的方法。

然而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有另外一套标准和方法,这就相当于打破了我们原来的认知平衡。很多人对于打破原来的认知平衡是很恐慌的,所以就干脆放弃了重新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我原来一直是不叠被子的拥趸,尤其是青年时代被韩寒这个同龄人的说法影响:“为什么要叠被子?这是做无用功,因为晚上被子还是要打开的。”

一直到我开始读《扫除力》《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等等一系列有关整理的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重建自己的认知,开始明白了孔子早就告诫过的: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

通过学习,你打破了多少过往的认知平衡?你建立了多少新的认知?


未经思考的学习,可以说是伪学习,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囤积。

就如一堆砖头堆在地上,那是垃圾。

必须把这堆砖头用来盖一栋房子,这些砖头才有价值。

就如一个图书馆,如果不做类目管理,再多的书装进图书馆都没啥用处,因为你要找的时候,压根找不到。

我们的思考其实就是给我们的知识做出类目管理,每一类知识进来,我们就知道应该放在哪个类目里。

就如房子的框架搭出来之后,来的每一块砖头都有了安放之处。

如何思考?

就是要想明白学习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就如盖房子钱是要想明白盖这栋房子是做什么用的。

请问,你现在读的书,是为了解决你的哪些问题?


学习的第三层境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这都是“学”的层面

“学”和“习”是一个词语,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

所谓习,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或者工作中去,而且要重复的去做,一直做到意识自动化层面。

什么是意识自动化?就如开车的知识学完后,通过重复的“习”最终能让这些知识下沉到下丘脑,形成一是自动化,在开车时不但不用想着这些知识,还能接个电话聊个天。

 “习”的根本是重复,这考验的是耐心。

我们总是低估做成一件事情的难度系数,也总是低估做成一件事情的重复次数。

一本书哪怕是一个观点能够被我们在现实工作中“习”得,那么这本书就价值千万。

我推荐过好多次我心目中的大咖柳比歇夫,他的传记《奇特的一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更关键是改变了我的生活,自从看过他的传记后,我开始记录我的时间,开始变得更自律。

我特别喜欢的《得到》主讲人李笑来,他的专栏和书籍不仅刷新了我的认真,也让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他那里,我开始践行“注意力”“活在未来”


我的“每天三件事”来自于读古典老师的文章

我的穿衣打扮提升当然更多来自于各大时尚公众号及书籍杂志的启发。

你明天打算开始践行哪个你学到的知识呢?


愿我们都能打通学习的这三重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