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自我防疫,也是在为医护人员减轻负担
说起电视剧《亮剑》来,虽然这部抗战剧中也有不少错误,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尤其就抗战时期的几次经典战例而言,其实在历史上都有原型,而且剧中386旅独立团很多情况也都是当时该旅的真实写照。
比如剧中有一幕是日军装甲车上写有“专打三八六旅独立团”的场景。这其实就真的发生过,不过386旅其实没有独立团的编制,当时日军装甲车上写的是“专打三八六旅”。
那么这支部队干了什么?以至于让日军如此气急败坏呢?
把鬼子打疼的这次战斗叫香城固伏击战,发生在1939年2月10日,地点是在河北省邱县。
我军参战部队为129师386旅新1团、补充团以及115师344旅688团,一共3个步兵团;日军参战部队为第10师团40联队补充大队的一个加强中队,共计200余人。
386旅,八路军王牌部队之一。电视剧《亮剑》中,牛上天的李云龙见到旅长立马就从大老虎变成了小绵羊,大气都不敢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旅长更牛,虽然剧中没有点名旅长的名字,可大家都知道这是陈赓将军,那能不牛嘛!
至于新1团,老丁的部队,看过《亮剑》的朋友,熟不熟悉?
当时的新1团团长还真是姓丁,名叫丁思林(丁团长在当年7月8日的一次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而这支部队是由东进纵队第1、3团等部合编的,新兵较多。
新1团后来番号改为386旅16团,打响百团大战第一枪的就是该团(时任团长谢家庆在3个多月后牺牲),歼灭日军战地参观团的真实战例也是该团打的。甚至《亮剑》中,最开始的苍云岭突围战也有该团卷峪沟之战的影子。
386旅补充团顾名思义也是一支新部队,虽名为补充,实则也是作战部队,只不过当时没有正式番号而已。1940年,该团改番号为386旅17团,是该旅主力团之一。参加著名的神头岭之战时,补充团的战士们多使用长矛,其1营有战士接连刺死了11名日军,此战后缴获的枪支成为了该团的主要武器。
而115师的688团是改编为八路军之时的一个老团,不过此时由于抽出骨干组建新部队的缘故,该团也并非全都是老兵。
日军这边,大家可能会奇怪补充大队是个什么编制。
当时全面抗战才开始2年,日军兵源还非常充裕,为了满足野战部队的战场损耗,其每个主力联队大多会有一个预备兵员组成的大队,以随时填补缺额,这个补充大队就是这样的编制。
由于当时的日军训练很充分,因此其补充大队也具有相当的战斗力,而且请注意这个补充大队是日军第10师团所属。该师团属于日军常备师团之一,兵员素质更好,武器装备也更强。
为了应对冀南平原的战事,当地日军还加强了汽车配置,实际上成为了初级的摩托化部队,机动速度很强。
以快速部队为依托,日军在冀南开展大扫荡,由于当地是平原地区,八路军武器装备差、新兵多,很难与日军打阵地战。后者的机动能力又强,因此如何有效打击日军成了386旅的大难题。
陈赓旅长一向乐观,对部下说:人是活的,想吃肉,还怕找不到一个杀猪的地方吗?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侦察得知威县日军兵力较弱,而在该县邻县邱县的香城固,有一条干涸的河道,河两旁是杂草,在低洼的河床西侧和东北方向则地势较高,是平原地区不可多得的伏击战场。
因此陈赓旅长部署以小部队袭扰威县日军,诱敌出动至香城固预设战场,集结3个团的兵力将其围歼。
2月7日、8日、9日,八路军小部队连续三天袭扰威县县城,不耐烦的日军终于在10日上午开出城来,要扫荡八路军的小部队。
这批日军由补充大队大队长带队,兵力为1个加强中队,携带有1门41式山炮、2门92式步兵炮、1门迫击炮等重武器,另外有骑兵一部及8辆汽车。
这个兵力配置可以说是非常强的,因为按日军编制,41式山炮是联队炮,92式步兵炮是大队炮,而且满编步兵大队才有2门,结果这1个加强中队就拉出了这些家伙。
另外我们要知道,二战中的日军并没有实现摩托化,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徒步行军。其配备骑兵及8辆汽车的话,可视为是一支快速突击还配有重火力的部队了。
有朋友可能要说了即便这样也不过区区200多人啊,怎么咱们要动用3个团呢?
第一:3个团中只有688团是老部队,新1团和补充团都是新部队,参战部队老兵少、新兵多;当时我们没有完备的练兵条件,因此保险起见要动用更多兵力;日军虽然也挂着补充兵的名义,但实际是要随时补入野战联队的兵员,结果过系统而完善的训练,作战能力不容小觑;
第二:八路军虽然有3个团,但是却1门大炮也没有,最好的武器是重机枪,而且步枪子弹也很少,平均每枪只有十几发;日军弹药充足,还有重火力,火力强度恐怕比我们3个团也不在下;
第三:战场部署中,688团和补充团在预设主战场,新1团实际是担任警戒战场,以防敌增援的任务,只是日军拼命突围才又充当了预备队角色参战;而在陈赓旅长的部署下,是要全歼这股日军的,因此兵力多些较为稳妥。
另外,在平原地区,日军增援速度很快。八路军的目的是全歼日军,那么必须要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歼灭这股日军,因此兵力会集中得更多一些。
换句话说,人多打人少一方面是客观条件限制,八路军要是有全套美式装备,一个团都未必出动;另一方面确实也是想打歼灭战,打对峙战斗日军负伤的大多能治好,歼灭战可是绝对损失,而且缴获更大,相对来说更有价值。
所以,在击溃一个大队和全歼一个中队之间,八路军是绝对会选择后者的。而在当时,八路军的一个团不具备在短时间内即全歼日军中队的能力,因此兵力配置更多些也是为了稳妥起见。
1939年2月10日,威县日军出动后,其实也搞不清楚八路军的具体方位在哪里,其补充大队长和随行人员在南草场附近,可能是在观察地形时突然遭到386旅骑兵连的突袭,结果其大队长、翻译官及向导全部毙命,骑兵连立了大功。
这让笔者想起了《亮剑》中的独立团骑兵连,记得剧中有一幕是李云龙缴获了一个营的马匹,结果在旅长的贺喜下(我听说,你李云龙又发财啦!)只留下了一个连的装备,剩下的乖乖上交。毕竟冲您旅长的威名,弄一个骑兵师都不多啊!
其实在真实的抗战中,由于补给艰难的原因,团级部队是很难有骑兵连的,因为马匹要消耗大量粮食,因此实际上八路军骑兵编制并不大。旅级有骑兵连算是一支机动部队,八路军骑兵最大编制为团级,著名的129师骑兵团就是其中之一。
回到战场上,日军补充大队长被击毙后,安田中队长接任指挥。由于顶头上司被打死,就这么回去没法交代,因此其率部一路追击386旅骑兵连,终于一头撞进了伏击圈。
伏击圈兜底的是老八路115师688团,日军见四周枪声大作,便冲着688团阵地冲击。在老八路的阻击下,日军冲不动。
应当说日军下级军官的临场应变能力是很强的,安田中队长迅速调整部署向附近的庄头村冲击。但你一个中队长能想到的事儿,陈赓旅长会想不到?
八路军在这里部署的是补充团,团里虽然大多是新战士,但是又没让日军占了便宜,反而把日军压迫到了沙河洼地中。
确认周围八路军很多后,安田中队长开始组织力量突围,而袋子口是新1团负责的,日军的冲击还是未能奏效。
这批日军出城时携带有少量的瓦斯毒气弹,此时为了保命也纷纷打到了新1团的阵地上。陈赓旅长则下令各部缩小包围圈,使得日军不敢再释放毒气。
包围圈越来越小,日军则越来越慌。到下午总攻发起,老战士提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新战士则端着红缨枪,在绝对优势兵力下,终于在黄昏前将日军全歼。
战后统计,此次作战击毙日军200余人,生俘8人,缴获1门41式山炮、2门92式步兵炮、1门迫击炮,另有长短枪100多支,子弹3万多发(可见日军弹药之充足)。
陈赓旅长的指挥艺术非常高,伏击战一开始并没有让部队贸然冲击,而是不断杀伤敌军,直到其士气即将崩溃,而且包围圈很小时再发起冲击,因此此战我军付出的代价较小,伤亡为50余人,其中牺牲27人。
抗战初期,敌我伤亡比为4:1是很难得的,绝大多数时候是倒过来;而香城固之战,我军的绝对战损是27人(不包括伤员),日军的绝对战损是200余人,另外还损失了火炮和8辆汽车,这恐怕比伤亡些兵员更肉疼。
而且此战还是歼灭战,抗战时期任何对日军的歼灭战都会起到很好的鼓舞作用,尤其香城固战斗还开启了平原歼灭战的先例。
129师师长刘伯承评价:这次战斗敌我伤亡的比例是四比一,我们的代价是小的,这是个模范的诱伏战,应当表彰;陈赓则在日记中写道:这次战斗是我进入平原的第一次得意之作,敌无可奈何我也!
日军被打疼之后,极为恼怒,集中了数千主力部队要跟386旅决战,还在装甲车上涂有“专打三八六旅”的字样,然而面对化整为零的八路军也只能无可奈何了。
-作者简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熊熊点兵(ID:XXdianmbing)作者:熊熊之火。只为每天给大家提供更多精彩的知识与内容,但不代表军武完全认同此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