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从捉襟见肘到张弛有度

医疗服务:从捉襟见肘到张弛有度_第1张图片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一直围绕社会的需求在布局,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永恒的定律。从“捉襟见肘”到“张弛有度”,40年的时光,刻录下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断调整、转型、升级的历程。


《健康报》在记录

医疗服务:从捉襟见肘到张弛有度_第2张图片


1979年7月1日,《健康报》复刊。这一天刊发的头版头条是《从我国特点出发进行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


该报道说,最近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全国卫生局长会议的报告,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着重点开始转移的新形势下卫生战线的一次重要会议。当前,卫生工作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医药卫生队伍青黄不接,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工作效率低,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在卫生事业发展上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二是许多地区疾病多,卫生状况不好。三是医药卫生部门的政治思想工作薄弱。因此,必须下决心集中力量抓好整顿工作,提高我们队伍的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增强防病治病的能力。


2018年6月9日,《健康报》头版头条《医疗质量技术水平跳级攀升》用数据揭示,我国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为81.8 亿,较2016年增加3.2%;出院人次数约为2.44亿,较2016年增加7.5%。同时,该文还重点提到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刊文介绍,我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一年间上升了12位,医疗质量和技术能力得到国际认可。


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健康,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核心。从改革开放初的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到今天医疗卫生服务的优质高效,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围绕需求,补短板强弱项,在提升供给能力、强化供给质量、丰富供给多样性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实力和底气,老百姓更是收获了实惠。


“抱鸡看病”成历史

改革开放之初的医疗窘状,在很多老卫生人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画面,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对此记忆犹新。1984年,殷大奎出任华西医科大学副校长,这一年他带着100多名研究生、医生、护校学生来到贵州省赤水市调研。“我一个人一下午看了140多人,最后查体查得手都发抖”。殷大奎至今仍记得长长的看病队伍中,一位抱着两只鸡的大爷,“那时候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能治病的医生,村民听说专家来了,纷纷带着最珍贵的家当跑来了”。


如今,作为贵州省远程医疗体系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县市之一,赤水市已经建成的标准化远程医疗中心,具备电子病历共享云、影像云、心电云、病理云等功能,可为各级远程医疗临床专家会诊、治疗当地疑难病例提供实时音视频互动交流条件,高效率实时会诊病例。“我们当时去的时候,一位年轻女大夫穿着皮鞋陷在泥巴里,拔都拔不出来,现在不用说走路,门都不用出了。”殷大奎笑着说。


据2017年赤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该市共有卫生机构194个,床位2652张,人员数261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9.9%。


纵观全国,变化更是巨大。2017年,我国远程医疗服务达6000万人次,支援帮助县医院新建临床专科3600个。以发展医疗联合体和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推动落实基层首诊,畅通上下转诊,县域内就诊率达82.5%。


1978年~2017年,我国卫生人员数量增加了近4倍。具体来讲,1978年,全国总卫生人员数是310.56万人,到1990年这一数量已经变成490.62万人,2009年末达到784.4万人。2017年年末,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1174.9万人。


谈及医疗机构类型的变化,殷大奎有几件自豪的事情。“1987年,刚做卫生厅厅长时,四川省还没有省一级的妇幼保健院、肿瘤医院、卫生学校。这怎么行!于是我们下力气补短板,1988年,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开建、四川省肿瘤医院开院应诊,如今两家医院均已成为西南地区知名三甲医院。同时,四川省卫生学校也建成。”


如今,年近80岁的殷大奎,是一位活跃的健康素养巡讲专家,已经为超过400万人作了健康巡讲报告。从当医生治病救人到做健康素养宣讲,他看到了百姓在健康认识上质的飞跃,也见证了服务供给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40年小步快跑大步赶超

从百姓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百姓不满意的地方改起,40年来,医疗卫生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只为提供更好的服务。


1985年1月17日,《健康报》读者来信栏目刊出一篇《看清农民需要 尽快解决问题——为乡卫生院设立化验室的三点设想》,该读者表示,他所在地的农民要查三大常规,需要往返数十里,有些乡镇卫生院医生由于缺乏实验数据,不免主观臆断,产生误诊、漏诊等。他提出了包括每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一名化验员等3个建议。


如今,这位读者的建议早已变成现实。不仅基层医务人员数量快速攀升,分级诊疗、医联体等强基层措施也持续发力。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出台了多个独立设置机构建设管理标准,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等,全面对接百姓需求。


缺医少药是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现实。围绕着这一问题,我国开启了第一阶段的医改工作,主要用经济手段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短缺问题。殷大奎介绍,从1979年~1991年,四川省累计筹资3亿多元,引进贷款3297万多美元,共完成111个农村卫生事业重点县和贷款县建设,新建业务用房和工作用房138万平方米,添置医疗器械设备两万多件;重点装备了103个县级防疫站;完成了580多个重点卫生院建设。


医疗服务供给从2009年开始,跑出了加速度。这一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支点,玩出众多新花样。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国建起一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覆盖率达98%,惠及全体国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从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450元,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50%和75%左右。


现阶段,医疗卫生服务吹响了优质高效的集结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之相对应,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随之而来的是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更加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需求。







/健康报首席记者 姚常房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爱心,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你可能感兴趣的:(医疗服务:从捉襟见肘到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