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杰夫老师那获取了一份网信办的期刊,其中以《区块链发展史一次长跑》为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解读目前国家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理解和态度,读完之后,受益良多。国家之“道”,理应是我辈之“道”,因此,特将其主要内容和观点分享与大家。
整个主体八篇文章,逻辑线条清晰,从区块链技术的本质着手,讲明了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并不成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应用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所谓的区块链技术建立的起来的信用机制的背后是密码学大厦。作为新一代的价值互联网的底层架构,区块链技术与金融学接触最紧密,同时其最先触及的领域也与金融行业息息相关;区块链技术对于建立信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协作效率等方面有着实际的效用,但落地实体经济才是他的方向。
区块链技术因其在信息溯源、大数据确权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未来的应用方面非常广泛;但由于缺少整体的行业标准,前期乱象丛生,加快研制区块链相关标准成为了目前的重点;而加强区块链的网络安全也是保证其能更好的落地的前提。
“去中介化”而非“去中心化”
区块链是一种数据库系统,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区块链是一种由多个记账单元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区块链是一种以时间顺序为基础的由多个记账单元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由于数据记录的过程十分透明,数据内容难易篡改、能被追溯,并且以加密技术保证其安全,区块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任问题,于是长久以来的中介信用或可被取代。也就是说,区块链能起到“产业脱媒”的作用。
在传统的经济结构里,资金往来需要银行或第三方信用机构提供信用,而区块链的技术架构提供了信用支撑,这将是对未来金融秩序的一种挑战,而当“去中介化”的思想遍及到各行各业时,将会是对整个市场结构的重组。价值物之间的直接交易可期,传统市场以法币和服务或是产品交易的模式或被动摇。
区块链技术在国外的发展较为快速,导致大部分的资源流向国外,但是中国的区块链市场空间仍然巨大,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成熟的第三方支付产业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有着世界范围内最多的区块链技术专利,有着庞大的人口提供各行各业的各类数据为区块链产业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中国的区块链地位将逐步提升。
生产驱动交易的逆操作
区块链技术已经在金融、商品溯源、司法、政务等领域进行了不少的创新尝试,但是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这可以从行业内的各类乱象与争论中看出来。
使用公链还是联盟链,实行有币区块链还是无币区块链,使用完全去中心化的共识算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中心化的解决方案等等,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完全一边倒的思路。而一些为了利益去披着区块链技术的外衣进行融资诈骗的行为却屡见不鲜,严重的妨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使得一大部分群众的资金受到了极大的损失。2017年9月4日,央行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进行了监管,呼吁行业加强自律,但也并不希望将创新扼杀在乱象之中。
区块链技术的一大应用是数字加密货币,但是数字货币离理想的下一代货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不具备更多应用场景的虚拟资产因其很难被监管而产生了诸多例如“割韭菜”的事件发生。因此,法定的数字货币在目前的阶段来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传统经济以生产驱动交易,以现金的流动,产生对各类主体的估值。例如一家企业生产出了产品,大众接受才会产生交易行为,通过不断的交易,企业能预测未来的利润,反过来估算出企业的价值。区块链的玩法是以交易驱动生产,以激励来促进人们的协作。一方面,明确某些行为的激励数额,另一方面在市场交易价格的驱动下,刺激各方完成更优质的协作。这在某一个层面来说,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但是,生产力是否足以支撑目前的协作模式呢?我看,还远远不够,首先,整体社会的价值观高度差异化,共识层面难以达成。其次,基础设施效率低下,各方的协作摩擦仍需降低。第三,市场结构的转型还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
区块链仍处于一个前期探索阶段,但是不确定性产生预期,预期拉动着更多的价值导向,从这个角度而言,虽然未来长路漫漫,我们仍翘首以待。
区块链带来信用,密码学保驾护航
区块链是一个技术栈,也就是一个包含了各类技术的集合体,其中以计算机科学、密码学、和博弈论为核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本聪在2008年10月让比特币问世。
区块链产生的信任是机器算法、博弈论和密码学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密码学是其底层支撑,为整个区块链系统提供了安全保障。
密码学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防止数据被不该知道的人知道,二是让别人可以验证数据是否真实。密码学对区块链的作用更在于,他为区块链数据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可公开验证和隐私保护提供了基础保障。这是区块链的信用之源,价值之泉。
区块链上的隐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份隐私,主要是账户地址隐私;二是交易单上的数据隐私,尤其是表示虚拟数字资产的数据隐私。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了,既然区块链上的数据是隐私的,那么这与所谓的链上数据公开透明可验证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里就打开了密码技术的施展空间,通过密码的设计和一定时间的检验,能够满足你所想要保证隐私程度和范围,但是密码技术对于计算机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设计越复杂的密码系统,对于计算机硬件的要求越高,同时使用到更多的网络资源予以匹配。因此,在设计区块链的底层架构时,就需要在功能性和经济性之间进行合理权衡了。
区块链世界的第一个烟火绽放在金融领域
区块链作为下一代的价值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与金融领域联系最为密切,其首个应用场景也在于此,然而举例其在金融领域大规模商用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今年,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也将区块链技术的内容加入到了其教材中,并花了较小的篇幅对区块链在金融科技中的地位、主要概念、在投资管理中的主要应用及局限进行的阐述,引入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区块链和金融的结合被大多数投资机构看好,并逐渐加大了专业人员的投入和研究,并且在溯源、供应链金融、资产交易及保险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场景,绝对部分项目以构建联盟链为主。而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交易吞吐量(TPS)被作为重点攻克方向。
除去交易吞吐量限制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大规模商用外,更多的风险还体现隐私保护、链下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智能合约的不确定性、秘钥安全和区块链架构与目前金融系统的融合上。这需要政府、行业、学术和研发多方力量共同加持。
政府层面需要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对区块链与金融的结合所产生的问题和影响未雨绸缪,建立合理的项目评估标准和管理机制。并对损害资本市场的行为严厉打击。
行业层面需要树立切实可行的标准,搭建政府和行业及市场之间的有效管道,并加强公众教育,使其远离打着区块链名号的非法金融活动。
学术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区块链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区块链核心技术的研发进度,对于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有针对性的做好产品的验证工作。
更多所谓的币圈内的大众接触到的行业信息往往都是不全面的,项目白皮书内的立项分析,核心技术的解构,应用场景的介绍往往都过于的夸大,其核心目的是为了扩散其项目,为其更好的提供融资帮助,而所谓对项目的评测,又有多少是和项目方有利益关联呢?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实际面貌,我们只能多借助传统渠道的信息来对目前所看到的、听到的东西进行验证,这样才能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区块链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