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方励为了 《百鸟朝凤》增加排片而下跪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有支持的人,说他这是为了艺术而贡献自己。同样也有反对的人,觉得他在作秀,认为这样下跪拯救不了文艺片。
先说导演吴天明,他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从影几十年,拍出无数好片,《人生》《变脸》《盲井》,之类的是都可以说是同类电影的标杆。不仅如此,他还不遗余力地提拔后辈,一手提拔了诸如张艺谋,陈凯歌等一批导演,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就没有中国电影现在的繁荣。
从这点来说,陆天明绝对值得一跪,他所代表的电影精神和对于艺术的追求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我很理解方励那种急切的心情,看着一部好的电影,被观众所忽视和遗忘,做出惊人的举动也可以理解。方励本身也出品过诸如《苹果》《后会无期》这样的电影,他对于电影的艺术性是有着自己的判断和体会。
能让他甘愿下跪去宣传的电影,一定是能够打动他的。我相信方励不是那种为了话题去炒作的人,他的言谈之中都是为了吴天明导演和这部电影本身。
作为一部艺术题材的电影,本身就不够讨巧,受众就小,在加上是农村题材,喜欢看的观众就更少了。这部电影上映的前几天排片率只有百分之一,眼看就要下线了,这一跪确实有效果,电影的排片率提升了不少,票房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但《百鸟朝凤》却不值得一跪。
再说电影本身,事实求实地讲,《百鸟朝凤》并没有那么好看,甚至在吴导所有的电影中连及格都算不上。
这次之所以这么多人捧,无非是因为方励下跪一事吵得沸沸扬扬,帮助电影提高了曝光率,有了卖点,大家都想去看。换作平时,这种文艺片看的人寥寥无几。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唢呐要没落了,焦三爷急于寻找接班人。对于老一辈手艺人对于传统的坚守有着很深的刻画和描写,有的地方很打动人。
但这部电影中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百鸟朝凤》中有一种很错误的观点,就是一直在拿西洋乐器与传统乐器相比较,把传统乐器衰落的最主要原因归罪于西洋乐器的入侵。
这跟像有人说网络挤占了读书的时间,好像没有网络,你就能好好读书一样。
你不能把你自己的衰落归结到别人的强大上。
不是其它人太强,是你自己太弱。
或许有的人投机取巧,蒙混过关,能够红极一时。
但真正成功和长久被人喜欢的人,极少有酒囊饭袋,一定是有原因的。
那些影帝影后,文坛巨擘,殿堂级的艺术家,无论别人怎么评价,肯定有几部拿得出手的作品;
那些叱咤风云,彪炳史册的人物,一定有几件丰功伟绩。
演员拿不出好的作品,作家写不出好的东西,商人的东西不畅销,你不能怪大家没眼光,也不要怪其它人太强。是你的产品本身就太差。
唢呐在几百年前,是成吉思汗从中亚带回来的乐器,在当时也可说是外来的东西,因为它声音嘹亮,便于携带,打败了本土的琵琶,古筝,成为红极一时的乐器。
几百年后的今天,当它面对更加潮流的西洋乐器时,失去了自己的市场,也没有什么可惊讶的。
而且当天明想要放弃唢呐进城打工的时候,焦三爷横加阻挠,可以说是不通情理。别人的母亲生病在床,没钱治病,孩子出去打工挣钱你不让,非要让他去吹唢呐,还挣不到钱,这叫热爱艺术吗?
无论是什么艺术,首先它是一门手艺,你得能吃饭,饭都吃不起,还谈什么艺术? 当然那些为艺术而献身的人不在讨论之列。
绝大多数文艺工作者,他还是要靠作品挣钱养家的,他在这上面付出了巨大的精力,结果连自己都养不活,搁谁心底都无法平衡。
《百鸟朝凤》一直在宣扬传统的传统的重要性,但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传统的东西未必就代表着正确,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衰落都有一个过程。
就像恐龙曾经那么强大,最后依然会灭亡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大家不喜欢某样东西,是一种潮流和趋势,就像现在的人都用手机而没有人用大哥大一样,绝非个体可以改变。
你可以自己欣赏和怀念,但你不能强迫别人去喜欢你的东西。
世界和时代就是如此,总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坚守一些东西同样让人感动,只是你不能把这些感动强加于人。
《百鸟朝凤》里的焦三爷对于唢呐的坚守让人动容,但这并不是我们去喜欢一样东西的初衷。
我们喜欢和想要传承一样东西,一定是基于真正地喜爱和它能带给我们的价值,脱离了这些去谈传承是空中楼阁。
你有坚守的权利,别人同样也有改变的权利。
当然一部电影值不值得有人为此下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