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元宵我们十四过

元宵节到了,全国各地的亲们,你们怎么过的?

元宵节,国标是正月十五,但我们三门湾及台州人民一直在正月十四过。

相传,始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据守台州,担心朱元璋乘节袭击,故提前一天过节,一直沿袭下来。

一直觉得,过宵节比过春节热闹。春节以内为主,多与家人团聚,元宵节则增加了对外交流,上学的开始能和同学约玩,上班的能与同事开始聚会。政府公家人也上班了,有财力有精力操办一些地方民俗活动,寄寓与民同乐。

吃是过节的标配,元宵节也不例外。

各地元宵吃汤圆,我们三门湾元宵节,家家户户吃糟羹。

相传,当年戚继光抗击倭寇,军民粮尽,人们只好用野菜混合成糊羹,支援抗倭,后沿为俗。

这一夜,不论贫富,每家都要烧糟羹,不管谁家,随便可吃。

糟羹有咸、甜之分。

咸糟羹,有米浆、猪肉、芥菜、香干、冬笋、油泡、豆板、花生米等配料,加入牡蛎、虾皮、墨鱼干、蛏子等海鲜,这十几种材料要提早精心备好。烧前要把这些配料切成丁状,尤其是芥菜,要剁得很细,小时候妈妈开店忙,这切剁菜的活儿基本是我包干的,很花时间。正月十四,一到下午整个村子就开始剁菜,“咚咚咚“此起彼伏。

下午四五点钟,糟羹的烧制开始了。先将切好的猪肉油丁入锅熬出油(用猪肉油更香),再把剁碎的精肉丁、香干、冬笋、虾米、豆瓣、油泡等逐一入锅,炒至干香后(注意不能放料酒),倒入沸水,煮至原料的鲜香溢出,这才不急不缓地倒入调好的米浆,细搅成糊。最后撒上芥菜碎,调入适量盐和味精,一锅香味扑鼻,色泽翠绿的糟羹便新鲜出炉了,最后放上已炒熟的花生米提香。

十五元宵我们十四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哪家这一年有新媳妇过门,还必烧甜糟羹,用淀粉、红枣、荸荠、冬笋、桔饼、桂圆、红萝卜、花生米、红糖等烧成甜糟羹,寓意新生活甜甜美美。小时候,我们总要凭这配料的品质来猜测新媳妇的家境。

十五元宵我们十四过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据说,糟羹吃的人越多,他的家越会发达。

做糟羹每家至少做个三锅五锅,自家吃,还要呼朋引伴请别人到自家来吃,别人不过来还要端过去,一会送去的这一家又端回一碗来。小时候我们更多是主动出击,一个搪瓷杯一个铁勺,提着灯笼,小伙伴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讨糟羹吃,平时与你有瓜葛的人家此时都是笑脸相迎,主动招呼你。

本地的男女老少,都很爱吃糟羹。但外地朋友未必习惯。我老房子在单位旁,常会喊几个外地同事来我家来吃糟羹过元宵,当时不太明白,我们十分热情地端上料足味美的糟羹时,他们有几个总要推托半天,直到有次,一位外地同事看到我家桌上留的半袋汤圆,说他可否吃这个,我才醒悟过来,不同的地方不同胃了。

你要是喜欢,我一定会带你去吃个十家八家。

吃罢糟羹,晚上一般都有灯会。

亭旁街有抬阁、板龙,高枧花桥有花灯。家家农户,点灯插烛接“财神”,海游街最热闹的地方是太尉庙。海游城做生意人多,大家最在意的事是讨财神了,一时,老石洋溪旁交通堵塞。

三门一直流传下来的最富盛名的民俗活动还是亭旁杨家板龙,每到盛大节日,他就出来秀一场。

十五元宵我们十四过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门县亭旁镇是革命老区,浙江省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杨家板龙就是在这个民风淳朴的山区走出来的。

板龙始于明朝,盛行于清乾隆年间,杨家板龙以其长度与威武的雄姿闻名于世。

板龙的制作是用2米左右长的木板作为底座,两端凿圆孔,以木棒穿孔连接成长龙,手擎木棒出迎。

板座上是用竹蔑做成的龙头、龙身、龙尾骨架,外面糊以彩纸或裹上白布,再饰以龙须、龙眼、龙角、龙珠等,贴上龙鳞龙鳍,绘上花纹图案以及剪纸等工艺品,造型生动。

尤其是龙头的制作,高8米,长2米,三角金蟾伏于头顶上,口吐金钱,以示招财进宝,高大神武。龙眼光芒四射,可达两三里。

杨家板龙的特色是,制作没有固定专业艺人,由杨家村群众目睹口传,手把手一代一代人的传授下去,代代相沿,村民都能成为制作板龙的艺人。

同时,每户人家分到一节板座,有活动时,他做好自家这一节,各家接在一起就是长龙。每次活动,各家不一定到齐,龙的长度会略不同。1982年时,杨家板龙就有138段,全长250米,每年在增长,目前整条长龙长450米左右,入编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长的龙。

亭旁板龙一直持续活跃的原因,我想,可能这项活动符合标准化+众筹的原理,分工合作,每家同样的模子,每家做一段,大家出一点点力,合作就能短时办成一件大事,简单可操作让他成为经典。

十五元宵我们十四过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各位,你们的元宵怎么过,也可分享一下?如对三门糟羹和亭旁板龙感兴趣的话,可以来三门过元宵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五元宵我们十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