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問來自於生活

    學問深究而言,耐人尋味。於我而言,學問莫過於擁有治學的態度。

    在我走過26年的人生歷程中,學問在生活中慢慢地積累和沈澱。楊絳的經典名錄中,有一句我特別喜歡的:“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這句經典名錄,我是十分贊同的。堅持的力量,其實就是一種治學的態度。

    我對學問的理解發生了轉變,與我的生活息息相關。高中的時候,總覺得學問就是學與問。對於老師上課的內容,不懂就問,考取好的成績。高考失敗後,發現自己對學問的理解過於片面。如果單單學與問,那麽自己是否能夠把學到內容轉變成自己的呢?是不能的,因為這其中缺乏了能動性,也許別人會說,不懂就問,不是能動性嗎?其實不是的,只是因為考試需要,才去學習,不懂才問。但是有什麽東西是能讓自己主動去學習,並為之堅持的呢?治學是對於任何學科或難題,努力找尋辦法去解決。

    我專科的專業是國際經濟與貿易,那時候的我的學問僅僅來自於書本。學習了外貿函電/外貿單證/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商法/報關/報檢/貨運等科目。我深知書本的知識,如果自己不去實踐,那就無法真正地掌握。所以我努力找了廣交會/外貿業務員的兼職。紙上得來總覺淺,欲知此事須躬行。在實踐中,我發現外貿還有更多的學問,不是書本所能攬括的。

    要說我深刻地認識到學問要有治學的態度,那是我讀本科的時候。那時候,舍友或者朋友都會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商務英語很難畢業,通過率很低。但是我卻毅然報名了,因為那是我真真切切喜歡的語言文化。現在回想起來,挺佩服自己那時候的毅力,每天早上五點多起來惡補自己的知識,經貿選讀,高級英語,英語寫作,二外日語,口譯與聽力等。每天堅持五點起床,慢慢地成了一種習慣。治學的態度讓我的人生視野慢慢地開拓起來。

    畢業後,在大學圖書館工作了一年半。人人都說:“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因為在圖書館裏,可以靜下心來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陶冶自己的情操。我非常感恩這一段的經歷,感恩圖書館的館長,教懂了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靜,專心去完成每一件事情。他每一句淺短的話語,都讓我記憶猶新。在圖書館,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收獲了那麽多,是館長的帶領,讓我學會了做科研,並把科研運用於實踐。《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策略研究》是我第一次嘗試做的項目。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我不斷地關註其他高校圖書館的微信公眾平臺,不少於60間大學的微信公眾平臺,對比研究分析。同時,我還自學微信排版/攝影/不同風格寫作技巧/PS/海報制作/信息素養等。這些經驗和內容的學習,或多或少地成為了我學問的一部分。

    從小就好動,圖書館確實能讓我心靜下來,但我其實非常喜歡和學生相處,所以轉去了外語與國際教育學院當輔導員。在這期間,我也閱讀了很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書籍。我從大二的時候,就喜歡上教育學和心理學。喜歡上它們其實也是一種巧合,那時我在考教師資格證,教育學和心理學是必考科目。心理學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它讓我不斷地去認識我自己,糾正我一直以來的錯誤心理。心理學的歸因包括六個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當失敗時,也許很多人包括從前的我自己,都會把歸因於外因,運氣不好,環境影響,任務很難等。也許在心理學角度,這是一種減少自己對失敗的責任的一種自我防衛。但於我而言,我更傾向於內歸因,因為內歸因讓我認識到自己哪裏不足,是因為努力不夠?還是心態沒擺好?不斷地調整自己,自省,自律。這學問,卻會讓自己成長,自強。

    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追求與取舍。我18年9月也作出了取舍,來OU讀研,繼續往自己喜歡的英語方向發展。在這裏,我才更深刻地了解到學問除了要治學,還要智學。學問之廣,我願用余生繼續探討與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學問來自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