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8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

荐 语

打小时候,我们就被家长和老师们灌输了无数的天才人物故事,牛顿、爱因斯坦、高斯、达芬奇、莫扎特、居里夫人……,他们既天赋异禀,又勤奋异常,这让我们又羡慕又惭愧。我们总说自己没那种天赋,而父母则总认为你不够刻苦,特别是如果父母们知道一个非常时髦的“一万个小时理论”的话,你也许就会永远背个不刻苦、不努力的罪名。而今天这本书就是替你洗白的。

作者研究发现: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成功需要刻苦,但真正的成就天才之道——刻意练习,又并不等同于刻苦。一起来看看何谓刻意练习!

作 者 简 介

安德斯•艾利克森

本书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刻意练习》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天才的真相

二、有目的的练习

三、大脑的适应力

四、心理表征

五、黄金标准

六、在工作中“刻意练习”

七、在生活中“刻意练习”

八、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正 文

一、天才的真相

我们一生下来就被教导要向天才学习,那么他们那些神秘的洪荒之力真的就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吗?

莫扎特

在古典音乐界,莫扎特被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七岁环欧洲旅行演出,能弹奏多种乐器,能作曲,具有完美音高,能识别出升 A调或降E调。种种技能加持在一个七岁的孩子身上,好像非天才难以解释。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家,培养出钢琴演奏家的女儿之后,更加用心地训练年幼的莫扎特,使他得以在极小的年级就得到大量且目的明确的练习。然后,父亲再以传奇的形式,讲述他的天才表现,惊艳世人的眼球。而且单就完美音高而言,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进行的一项实验,证明了一直被认为天才标志的完美音高,实则通过训练也可以为普通人所掌握。

帕格尼尼

在小提琴界,帕格尼尼是“天才”的代名词。一次演出中,三根琴弦绷断,他用一根弦仍然完成了完美演奏,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传奇。然而,真实的版本却是他与一位女士坠入爱河,并为她创作了一首只需G弦与E弦演奏的绝妙曲目,以两根弦模拟二人甜蜜对话与互动,后来,他把这首曲子用在了演奏现场。

作者研究了大量天才后发现,人们之所以对所谓天才有‘他们生来就具有某种特殊的能力,不用特意训练仍然可以变成杰出人物’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人们对传奇故事的本能向往。天才的宣传者们基于种种动机,只抓取了最具震撼力的片段,省略了日常的诸多细节,以至于使我们认为,他们生来就比别人优秀,毫不费力就取得了成功。

同时,作者也发现,那些被视为天才的杰出人物,包括自闭症的传奇,虽然不一定是上帝的选民,但他们的成功也确实遵循着一种黄金法则,那就是刻意练习。

二、有目的的练习

研究证明天才的唯一秘诀在于练习,那很多人就会说,我们也一样地努力学习、练习,为什么我们就成不了天才呢?答案在练习的方法。

一般人学习或练习一种技能,采用的都是天真的练习法,即反复地做某件事情,但这是一种极其低效的练习。作者和同事曾经开展过一项关于锻炼记忆力的实验,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史蒂夫尝试记忆数字,最初,他像普通人一样,只能记住8个左右,经过练习,慢慢地突破9个、10个……,最终,他的成绩达到了不可思议的82个数字。在这个试验中,史蒂夫采用的练习方式是不同于天真的练习的有目的的练习,它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史蒂夫的短期目标是每次都比上次多记住一个数字。就这样把目标分解,并制定一个计划,在达成每一个细致的小目标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行为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

2.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

史蒂夫练习的每时每刻都尽力保持专注,集中精力听着作者报出的数字,记忆、复述,每秒钟一个数字,没有任何走神的空间。

3.练习包含反馈

你必须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又错在哪里。在记忆实验中,史蒂夫每次尝试都会得到立即反馈,是对还是错。他自己也会觉察到,哪些数字让他犯错,又是什么原因。一般来说,无论你想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判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存在不足的原因。不然,你不可能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

4.需要走出舒适区

在记忆实验上,作者一开始就设计不会让史蒂夫感觉到太舒服,当史蒂夫背出来时就增加数字,没有背出来就减少数字。总是让他在离自己能力极限不远的地方挑战他,让他离开自己的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都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当走出舒适区,几乎每个人都会偶然碰到瓶颈,那些关卡看起来很难,好像你永远也克服不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过障碍的最好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去想办法。可以思索更好的方法,也可以借助于导师或教练,他们可能已经熟悉了你遇到的障碍,可以为你提供克服障碍的方法。

三、大脑的适应力

每个人练习都可能遇到瓶颈,但“天才”从不放弃。要知道所谓瓶颈,更多时候也只是心理层面的障碍,事实上你并没有达到自己的极限,只是你的动机不足罢了。因为,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适应力,远超一般人的认知。

伦敦出租车司机

伦敦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道路,足以使GPS系统陷入混乱。所以,这座城市对出租车司机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极其复杂的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资格考试。为了获得许可证,出租车司机得记住所有的街道的构成,准确说出途径的所有街道与重要地标,并且要在复杂的路网中,规划出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路径。曾经有一道考题是让出租车司机把考官带来一尊手拿奶酪的老鼠雕像前,而那尊雕像只有一英尺高,而周围全都是高耸入云的建筑。

科学家对考取资格证的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大脑中涉及记忆的区域——海马体,相比考取前显著变大了。科学界曾经认为,成年人的大脑布线已经固定。但对出租车司机以及对盲人大脑视觉区的研究,推翻了科学界以往的认知,证实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

不断打破的记录

人类身体的适应能力令人难以置信。1908年,约翰尼·海耶斯创造的奥运会世界纪录是2小时55分18秒,当时的报纸称其为20世纪最伟大的比赛。如今100年之后,马拉松的纪录已经刷新为2小时2分57秒,比海耶斯快了将近1小时。而且,现在你想要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成绩必须不低于3小时5分,才能获得参赛资格。也就是说海耶斯当年创造的纪录,放到现在只是一项赛事的参赛资格。同年的跳水比赛,运动员尝试空翻两周时,差点身受重伤,为此,官方甚至认为跳水是项危险运动,建议奥运会取消该项目。现在空翻两周已经成为跳水项目的入门级动作,即使10岁的孩子也必须会这个动作。

人类的身体与大脑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我们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当它被迫走出舒适区之后,身体系统感受到压力,原来的平衡无法继续下去,身体便会开始响应那些变化,重建体内平衡。足够努力地锻炼,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身体将以各种方式来改变。挑战越大,变化越大。但切忌不要太过,过分地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和学习低效。

在大脑方面,1973年加拿大人大卫·理查德·斯宾塞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的511位数字,创造了纪录。五年之后,美国人沙克尔,背诵了小数点后的1万个数字,2015年,印度人拉吉维尔·米纳背诵了小数点后的7万个数字。史蒂夫当年记住82个数字创造了人类记忆水平的巅峰,然而在2011年,来自中国的王峰创造新纪录,成功记住300个数字。

一旦我们明白了大脑和身体的适应能力,就会明白,人类的潜能可以被构筑,而非简单地发掘。

四、心理表征

当大脑和身体不断适应新的极限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我们进入了能力攀升期呢?这就要提到心理表征的概念了,它是一种与我们大脑中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观点、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比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看到”那幅画。又比如提到“狗”,假如你从来没见过狗,那么狗的所有特点都只是无意义的数据与标签。但是当你养过狗,那么所有的信息都被整合到一个全面的概念之中,由狗这个词来表征。

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亚历山大·阿廖欣。可以同时接受26人的盲棋挑战。26个棋盘,832个棋子,1664个方格,不借助任何记忆辅助工具,且每一位挑战者水平都很高,然而阿廖欣却游刃有余,创造出赢17盘、输5盘、和4盘的成绩。

是国际象棋大师都是记忆高手吗?研究证实一旦随便摆放旗子,他们的记忆与普通人差不多。而正是行棋的规律和秩序符合他们的心理表征。多年的训练使得棋手只需看一眼 ,就能辨别出棋子的规律,不仅是棋子的位置,也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处理棋子的方式,就是心理表征的一个例子,他们既能着眼于全局观察,也能在必要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招法上,既见森林,也见树木。

刻意练习能够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将杰出人物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的正是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通过多年的练习,杰出人物对本行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局面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心理表征,它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的走势,能够预想到更多的不同结果,并迅速对其进行过滤,提出最有可能的行动。同时,杰出人物可以使用心理表征,进行无意识决策,自动分析对象,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释信息,因为你已经建立了一个用来解释、组织信息的心理结构,新的信息变成了不间断故事的一部分,你能更加迅速地消化,并转移到你的长时记忆中。心理表征也有助于组织信息,精心创建的心理表征,让你可以立即吸收考虑更多的信息,不把信息作为孤立部分看待,而是当成整体中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有助于制定计划、学习,心理表征不只是学习的结果,还能帮助我们学习。学生之间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多敏锐地察觉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也就是说,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心理表征有多么有效。

五、黄金标准

如何建立高质量的心理表征,杰出人物又如何运用完备的心理表征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想要了解这一相辅相成的过程,就要了解学习的黄金法则: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标准

小提琴堪称最难学的乐器。它的指板上没有任何琴格,你必须把手指准确地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才能拉出期望的音符。而且琴弓一秒之内要与琴弦发生数百次甚至千次的抓与滑的交互,你需要变换琴弓施加在琴弦上的力量,控制发出的音量,力量太大,刺耳;力量太低,又不可接受。

作者为了辨别出优秀的表演者与杰出的表演者之间的区别,在柏林艺术大学的小提琴学生中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优秀、优异和杰出三组学生中,只有一个最重要的差别——他们专心致志地进行独奏练习所花的时间总和。优秀组平均练了3420个小时,优异组5301个小时,杰出组7401个小时。可见,要变成杰出的小提琴家,必须专注地练习,没有什么捷径,没有人不需要或少量练习,就能达到专家水平。即使在最有天赋的音乐家中,明显也是花了最多时间磨炼技艺的人,比练习时间短的人成就更加突出。芭蕾舞演员、杰出棋手同样如此,几乎没有人能够不通过10年的刻苦研究,就能达到大师级的水平。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已经有一套行之有效训练方法的技能。它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

它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

运用刻意练习,是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追求中变得更加杰出的基本路线图。即使所处的行业或领域不能以最严格的意义进行刻意练习,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提取刻意练习的关键要素指引自己的发展,依然可能是最有效的练习方法。在实践中,这往往表现为有额外步骤的有目的的练习:辨认自己所处领域中的杰出人物,然后推测调查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接着再提出训练方法,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们那样表现卓越。

一万小时法则

在练习这一话题下,人们更熟悉的是“一万小时法则”。但是,这个时髦的理论其实是对作者研究成果的错误演绎。

1993年作者和同事发表了对小提琴学生进行研究的成果,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据此提出简单化、概念化的“一万小时法则”。这一法则随着《异类》的畅销而引起广泛关注。而这一法则之所以备受追捧,在于它满足了人类发现某种简单因果关系的渴望:只要你在任何事上花一万小时来练习,就会成为大师。

但是这个法则在很多方面都是错误的。事实上,各行各业达到杰出的时间都不相同,而且如果没有遵循刻意练习的法则,即使你花的时间再长,你也不可能做到杰出。此外,该法则还给出一个并不可靠的承诺,即在任何领域或行业,只要做到1万个小时的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行业的专家。但作者经过广泛研究,并没有发现支持这样的说法的证据。

只有一点,一万小时法则和刻意练习是一致的: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变成业内杰出人物,都需要付出许多艰苦卓绝的努力。

你必须花很长时间练习,因为你将与之竞争的人,已经花了那么长的时间练习。

六、在工作中“刻意练习”

几乎任何类型的组织和专业中的人都十分熟悉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已经受过训练和在职人员的绩效和表现。刻意练习正是这个问题的解药。

Top Gun

美国飞行员在越南战争的前期,在空中优势明显:每损失一架战机,便能击落北越两架战机。但1968年后,面对接受过苏联培训、驾驶着俄制米格战斗机的北越飞行员,美国的胜率陡然下降:击落9架米格战机,要损失10架战机。后来,美国海军组建了著名的“王牌飞行员学校”(Top Gun)。它挑选最优秀的飞行员担任教官,假扮成敌方人员,与学生飞行员展开空战。除了不使用真正的导弹和子弹,在战机上装备照相机外,其他的所有环境都与实战保持一致。在这些战斗中,担任教官的飞行员,会把学生逼到失败的边缘,以便学生了解飞机能做什么,怎么样才能摆脱困境。一旦飞行员降落地面,马上召开“战斗报告会”。在会议上,教官毫不留情地考问学生,并调出音像分析。会中和会后教官围绕学生的反应,向他们提出建议。渐渐地,学生飞行员学会问自己问题,将学到底的东西内化于心,建立心理表征,以便在真正做出反应之前无需思考太多。这种训练的效果惊人,接下来的时间里,美国海军每损失一架飞机,就平均击落12.5架北越战机。

这个案例中,飞行员最初的问题在于当他们飞向战场时,日常训练并没有使他们做好准备来应对敌军的挑战。所以,Top Gun创造极度接近实战的训练,并实时提供反馈以解决问题。其他领域的工作,同样可以使用这一策略,让练习变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边干边学

职场人缺少时间,最好把工作本身变成练习,在工作中边干边学。比如,可以把一人演示PPT,大家围坐木然听讲的环节,改成让演讲者做展示时,其他人做笔记,记录演讲好和不好的环节,会后进行反馈。如果公司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员工就可以稳定提高各种技能。边干边学能使人熟悉练习的习惯,并思考如何练习。一旦人们理解了日常练习的重要性,并意识到由此带来的进步,人们就会找机会将其他工作也转变成练习活动。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医生。研究发现,精进医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包含有某些互动因子,比如角色扮演、讨论小组、案例分析,效率最低的是说教式的干预,也就是医生被动地坐着聆听的方法,其中反馈、互动的效用与原理,与此前解读过的《翻转式课堂》等书的阐释是一致的。

在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最重要的是动手去做。作者强调,你的才能是取决于你最终能做到什么程度,而不是你知道什么。要注意区分知识与技能的区别,一直以来关于学习,人们的关注焦点几乎总是知识,但在职场,在刻意练习中,我们应该聚焦于绩效和表现,毕竟最终衡量你水平的是能不能够做好某件事。至于知识,只是让你更清楚!

七、在生活中“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不止适用于工作场景,也适用于每一个想拥抱梦想的人,每个想学习画画、编程、弹奏乐器、写作的人。

找到一位好导师

刻意练习首要找一位好导师。我们知道,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心理表征,而在学习过程的早期,你的心理表征是初步的、不准确的,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来观察你并向你提供反馈,示范正确的方式,提供有效的反馈,并且设计一些专门用来克服特定缺陷的练习活动,可以帮你更加迅速地取得进步。你将在此基础上创建起自己新的、更有效的心理表征。

有一位叫佩尔的男士,在69岁时开始迷上空手道,他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到80岁时获得黑带。参加培训班三年之后,觉得进展太慢,他给作者写信,艾利克森就建议他转至教练的个人训练课。佩尔按照建议,请了单独教练训练,很快通过了绿带考试,不出意外,80岁就可以美梦成真。

没有导师时的策略

如果没有导师,富兰克林的经验或许可以借鉴。富兰克林虽然棋艺未臻一流,但他在写作上的成就绝对一流。富兰克林的导师是一本叫《观察家》的英文杂志,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复写文章的内容,思考哪里有欠缺,哪里需要向原作者学习。他发现自己词汇量不够丰富,就将文章转写成最需要新鲜词汇的诗歌,过一段时间再写回散文。最后他将原文打乱顺序编写索引,然后再次按照自己的逻辑复写文章,之后与原文对照,反馈之后调整。

为了提高,我们必须自己创造刻意练习的机会。一个马戏团的演出指挥(类似于串场的小丑),他需要随时填补各个马戏节目的间隙,防止冷场。但是他没有跟着导师练习的条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天都去市中心,和下班高峰回家的人们攀谈,人们都急着回家,所以他必须表现足够有趣,才能让人们停下脚步。他用手表准确记下每次与路人谈话的时间,每天花几个小时练习,并且记好哪种方法管用、哪种不管用,据此进行调整。

三F原则

刻意练习必须牢记三F原则,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

专注至关重要,如果你在走神或者很放松,你可能不会进步。一个队员正在击球,教练走过来询问,他在干什么,他回答自己在练习。教练说:“不,你不是在练习,你只是在击球而已。”全神贯注于练习的目标,控制自己的身体的各种细微反应,练习才会有效果。如果只是为了开心,那么得到的也就只是开心,不会是进步。

即时反馈十分重要,它能够让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纠正错误和精进技巧而使自己的技能精益求精。区分杰出和优秀的一个标准就是人们对于错误的敏感程度,每次练习,是否识别出了错误,是否得到有益的反馈,清楚自己哪里欠缺、哪里胜任,对于继续练习至关重要。

当发现错误之后,要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它,设计专门的环节,攻克特定的弱点。比如,发现打字速度慢是因为某些字母按键错误,就要集中训练含有那些字母的文字,想办法稍微逼自己一下。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解决停滞瓶颈期的问题。

保持动机

着手做一件事并不难,每个新年都有大批人立志学一种乐器 、减肥,难的是一直坚持下去。一段时间以后,人们要么被现实打击,要么缺少时间,立志计划就不了了之。刻意练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始终保持动机。

很多人认为能够日复一日坚持练习的人,具有一些罕见的意志力,但这种假设是错误的。几乎没有任何科学证明,有适应所有场景的意志力。没有迹象表明拉小提琴的学生,在练习拼字上也有同样的意志力。意志力是人们在事实发生后,才赋予某个人的优点,这就陷入了自我实现的圈套。

能够让人们坚持练习的,是动机。你要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的理由。杰出人物,会通过做好良好的规划,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提供练习的能量,把练习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左右,来弱化停下的理由。然后利用自身的渴望与自我认同,以及争取社会支持的方式,增强前进的理由。

有一位叫丹尼斯的成年男子,写信给作者说自己想练习成为职业高尔夫球手。他压根没有真正打过高尔夫,直到30岁从来没有在任何体育项目中当过竞技运动员。但他在作者研究的鼓励下,制定了一个计划,要花六年时间学打高尔夫球,以参加职业高尔夫球员协会的巡回赛。计划实施一年半后,《高尔夫》杂志采访了他,他说他不赞成只有少数人能在特定领域成功的说法,那只会使人们以此为借口,不去追求他们原本可能真正喜欢、擅长的事情。

八、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作者研究大量的杰出人物成长经历,发现,他们从童年时期走向杰出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产生兴趣。当他们还是孩子探索着世界时,受到父母的熏陶和引导,或是兄弟姐妹的激励,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把它当成玩具或游戏。这是他们最终对这件事物充满热情的第一步。

第二个阶段:变得认真。一旦他们感兴趣了,下一步就是正式上课、接受训练了。在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的支持和鼓励对孩子的进步至关重要。孩子也会因为练习成果受到尊重和认可而感到舒心,从而获得继续练习的动机。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一般来讲,这些未来的杰出人物在12-13岁或15-16岁时要付出巨大的投入,才能成为自己领域内的最杰出人物。到这个阶段,学生常常会寻找最好的老师,面对的期望也不断升高,有时不仅本人要付出全心全意的努力,连家人也要迁就孩子付出巨大的金钱和精神代价。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当他们练习掌握了最高水准之后,开始尝试开拓创新了。创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各自的领域和行业中工作了很长时间,已经成为杰出人物,然后再开始开辟新的天地。如果你根本不熟悉自己的领域,怎么可能提出一种宝贵的理论或新技巧呢。

结 语

哥伦比亚大学曾经进行过一个实验,研究者韦曼和他同事,将水平相当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他们学习物理,另一组则由两名助教采用刻意练习式教学方法。两名助教每节课都会向学生提出一些物理学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回答,然后助教立即反馈答案,之后继续提出更难一点的问题。学期结束,两组学生接受同样的测试,刻意练习组的成绩是传统组的2.5倍。这项研究令人振奋,它意味着只要采用恰当的刻意练习方法,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和绩效都能得到快速的放大。

本书是“唯天才论”的否定者,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可谓最好的诠释;当然还有一个版本是其后还有一句,“如果没有那1%的灵感,99%的汗水也是徒劳的。”姑且不论这句是不是发明家本人所说,但那1%的灵感也是来自千锤百炼的打磨之上,在这个时代中,很少能看到一个行业的小白能做出创造性的发明创新了。

生于一个怀抱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想成为行业的杰出人物,但梦想同时也是现实的,杰出人物无不来自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并不复杂,总结其关键词:目标明确,专注投入,及时反馈,不断挑战舒适区,找到行业优秀导师,强化动机,坚持练习。也许这些词你都听过,也许你会将其归结为正确的废话,那就从这本书开始给自己或者帮助孩子做个刻意练习吧,效果自然可以证明它的价值!

积分换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8-18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