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想象的美好
20161115
期中考试结束了,语文课前的“桌桌朗读”也要继续了。之前复习,如果进行“桌桌朗读”的话,一节课就做不完一张试卷呢(不含作文)。
今天轮到壮、辉和含三个男孩朗读。他们仨半个月前就作了充分的准备,含同学从《影之翼》里的“引言”里找出一段话,改编成了一首诗,挺有味道的,三个人在课下多次练习朗诵,听说还准备了一首汪国真的诗作为备选。
下午第一节是语文课,尽管由于点名后又开了个小会,我迟到了两分钟,进入教室后,还是写下了“桌桌朗读”四个大字,下面写上这三个男孩的名字,署上日期。拿起手机离开讲台,孩子们用掌声欢迎这三个男孩,他们仨走向讲台,简单地介绍了自己和诗题。哦,原来他们今天要朗读的是金子美玲的一首小诗。
海和海鸥
【日本】金子美玲
一直以为
海是蓝色的
海鸥是白色的
可是 现在见到的这海
还有海鸥的羽毛
却是鼠灰鼠灰的
其实大家早就知道
可是谁都说那是假的
知道天空是蓝色的
知道雪花是白色的
大家都看到了知道了
难道说那也会是假的
前三个小节,每人朗读一节,后面的两小节,共同朗读,最后一句的朗读,真的读出了孩童内心的疑惑啊。
对他们仨的分享,孩子们用掌声表示感谢。
前面两个小节,我听得很清楚,后面几个小节,反而没有听清。忍不住感慨:我们所看见的,所听见的,一定是真实的吗?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很多时候未必如此。孔子见弟子宰我(听到这个名字孩子们都笑了,好吧,换成宰予,其实也是宰我)白天睡觉,就批评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简单解释了大意,并借用一个书名来强调了不能自以为是或者听信道听途说:《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要自己去看去听,去思考。
既然大家早就知道,大海并非蓝色,海鸥并非白色,可是人们还要说诗人所见的是假的呢?
孩子们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蔚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海鸥飞行在海面上,多么美的景象!每一个没有去过海边的人,恐怕都已经在文学作品或影视媒体中读到或看到过这样的画面,尤其是电视媒介还没有普及的时候,通常只能凭借文字的描述来想象这份美好。即使亲眼看到的并非如此,但是那想象的画面已经在脑海里存在了,所以不想抹去这样的印象,其实不想抹去的,是想象的美好啊。
还是永远留存着这份想象的美好吧。
下课后百度了一下,找到了原诗,仔细读,才发现诗歌的主题根本不是这样的。诗歌的后两节,诗人举例说人们都知道天空是蓝色的雪花是白色的,难道这也是假的——如果明明看到知道还并非蓝色海鸥的翅膀并非白色,而是鼠灰色的,可偏说是假的?
有点绕,诗人的意思是,看到的知道的是假的话,那么天空是蓝色雪花是白色的,这是人们都看到都知道的,也应该是假的吧?
诗人以孩子的口吻,表达了对大人真假不分的困惑,表达的是一份童真。
但我想,说大海是蓝色的海鸥是白色的,并非自欺,而是一种对美好的向往,再者,人们看到的海和海鸥,是纯粹客观的么?当人们带着阅读或看电视时得到的印象来看这两样事物的时候,也许他们的眼睛就自动美化了眼前的事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眼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主观的世界。
为什么人们不说天空是蓝色的雪花是白色的这两种观感是假的呢?因为他们同样是美丽的,能给人美的享受。
留存想象的美好,这样也挺好。
孩童求真,科学求真。但是生活中很多真实并非美好,所以我,也宁愿留存想象的美好,就像对学生,就像对教育。
如果冷静地看学生,哪一个学生是纯洁的天使?人性的恶,他们或多或少也有,因为学生也是人;如果冷眼看身边的教育,你也总会发现太多的不如意甚至丑陋。
但是,如果你心目中有美好的形象在,并为此去尽自己的力,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育,总会因为你的努力而更美好起来,哪怕只是更美好一点点。更何况对学生来说,你的期许对他们影响更大,别忘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啊。
我的世界,即是我所见,即是我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