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身为姜文铁粉,我深知姜文电影的影评有多难写。很少有导演能使我有这么强烈的欲望想要去探秘他,理解他,他在我面前就像个包裹着层层面具的人,好神秘,我就特别想去揭开。但是每当我觉得好像看出点门道,他的另一层面具就已经带上了。他的作品常常让我想到毕加索,两个时隔百年的人在我眼前,一瞬间便重合了。姜文的电影风格越来越像“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毕加索画作,之后会有文章具体解析。

而近年来,姜导的几部片子似乎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甚至有人认为姜文讲故事的逻辑性差。但我想说,如果姜文愿意规规矩矩按传统逻辑讲故事,没人是他对手,他35岁时创作的“焦点透视法”下的巅峰之作——《鬼子来了》就是力证。《鬼子来了》整篇聚焦于一个事件,即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

电影开篇便是一面日本军旗铺满了镜头,随后镜头跟随日本军官的上马动作,伴随着日本海军军歌《军舰进行曲》的演奏,快速展现了日本军装的各处细节。这一幕像极了《巴顿将军》的开场画面,巨幅美国国旗,还有巴顿将军的服饰特写。这里,姜文却比《巴顿将军》做的更好,有了音乐的加持,节奏把控的更加合适,完全不会使人觉得无聊。顺便说一句,姜文非常欣赏巴顿将军,冯小刚拍《甲方乙方》时,客串巴顿的演员人选本来就是姜文,后来姜文没同意,才变成了影片中的英达。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1张图片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2张图片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3张图片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4张图片
《巴顿将军》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5张图片
《甲方乙方》

随后的限制级剧情在画面处理上也非常巧妙,画面并未直接表现的东西通过声音、局部特写带给观众的感觉反而更加强烈。正如《大白鲨》中,鲨鱼真正出现的次数有限,但通过表现被鲨鱼挂住的铁桶的飞速运动却能制造出,比真正鲨鱼出现的镜头更加恐怖的效果。这种对未知感的恐惧才更加可怕,同理,被虚掩着的激情才最抓人。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6张图片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7张图片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8张图片

《鬼子来了》里的镜头设计堪称教科书级的,即使花几个小时,一幕一幕的拉片都不过分,下面放几个大家自己感受一下。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9张图片
紧张压迫感扑面而来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10张图片
鱼儿视角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11张图片
构图精美,镜头位置恰如其分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12张图片
视角新颖,凸显卑微

在影片中七次出现的军乐都是有声源音乐,有声源音乐参于叙事,音乐已与影片成为一体。刚进入影片,听到这首歌其实给我特别大的冲突感,因为抗日的题材应该严肃沉重,但是这首音乐确是欢快、诙谐的,给人荒诞和讽刺的感觉,也代表了整个电影的基调和气氛。

此处应有音乐链接,但没有。

台词设计的戏剧感超强,角色间在对话推杯换盏时如同博弈,其实特别无厘头,但很有意思,你会发现现实中没有人是这样讲话的。可姜导几句对白便营造出一个舞台,他会让人感觉到导演明白自己在做一个作品,却极力让观众更加代入进戏剧里,这本身就已经很奇幻了。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13张图片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14张图片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15张图片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16张图片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17张图片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18张图片


之所以讨论这些偏技术性的问题,主要还是为了说明姜文的功力,这些技术都还只是拍摄电影的基本功,这部电影内核的东西其实更值得我们深思。

村民愚昧无知的一面固然可悲可叹,但了解我们这个邻邦的文化特征似乎更加意义深远。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似乎没有民族有如此矛盾的性格,但这些矛盾却又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日本现实生活之中。

影片开始时,野村为什么会对挂甲台的孩子那么友好,而最后又为何残忍的屠杀了整个村子?野村甚至亲手杀害了鱼儿的大儿子。花屋小三郎从感恩村民到大开杀戒的转变似乎也太过突兀。而酒冢是全片对武士道精神最忠诚的实践者,为何他在收到天皇投降诏书后没有抵死反抗或切腹自杀,却对国军将领的命令言听计从。这种种背后到底隐藏着日本人什么样的思想?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19张图片
野村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20张图片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21张图片
花屋小三郎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22张图片
酒冢

答案便是日本那根深蒂固的等级思想。日本对我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但日本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他们认为,只要各国都拥有绝对的主权,整个国际社会就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中,因而日本必须为建立一种等级秩序而斗争。这个历史使命只能由日本来完成,因为只有日本才是唯一的真正的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国家,也只有他最了解“每个人都摆正自己位置”的必要性。在日本,由辈分、性别和年龄的关系而造成了极大的特权。与其说这些爱行使特权的人是独断专行,倒不如说他们是受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即使是罢工也没有企图改变社会制度本身,罢工者反而比较喜欢采取的办法是由工人占领工厂照常工作,增加产量,使管理者丢脸。罢工的工人把管理人员全部赶出工厂,并把日产量提高数倍,工人在罢工中增加了生产,并把工资一并提高。

在他们心中,天皇作为等级最高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当天皇发布投降诏书后,日本士兵认为自己是在执行天皇的意志,他们作为臣民只能遵守。日本国民对天皇的顶礼摩拜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成了对“永世的统治者”天皇的盲目崇拜。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23张图片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24张图片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25张图片

他们宣扬精神必然战胜物质。精神就是一切,是永恒的,物质当然也必不可少,但那却是次要的,短暂易逝的。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只有置生死于不顾的冒险精神才是最崇高的,小心谨慎,提前预防是没有价值的。荣誉就是战斗至死,日本士兵唯一不能做的就是投降,如果士兵由于受伤或丧失知觉而做了俘虏,那他就再也没法在日本抬起头做人了,他丧失了名誉。对挂甲台的村民来讲,他们对花屋小三郎的照顾事实上是对他有恩。但对被酒冢“打醒”的花屋来讲,爱惜自己的名誉使它不受到任何玷污就是在履行对自己名誉的责任,必要时必需用生命来血洗,保持自己名誉的清廉,无论是用自己的生命还是别人的生命。花屋小三郎的被俘就是名誉受损,在日本的文化中,他必须要对使他名誉扫地的村民进行报复,事后的切腹自尽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26张图片
花屋欲切腹自尽

日本人做事爱循规蹈矩,这是有他们自己的理由的,因为在日本,只要你按规矩来,你就可以获得充分安全感。但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一旦逾越自己的权力范围,都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只要生活沿着“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这个轨迹继续下去,日本人就仍会心安理得的活着。在战争中日本军人每占领一个地方,占领区的居民都对他们深恶痛绝。然而当看到当地居民根本不欢迎他们时,日本的官兵们十分吃惊,日本不是已经给你们地位了吗?尽管很低但这至少是整个等级体系中的一个地位,不是吗?难道这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不想要等级带来的安全吗?可他们不知道他们并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的国家。被侵略的我们看待日本那些大言不惭的主张,实在是狂妄至极,甚至可以说比狂妄还要恶劣。酒冢作为军官,他的思想与身为农民的花屋完全不同,丰臣秀吉时期的“缴刀令”就对武士和农民这两个阶级进行了分离。德川家康收缴了农民的武器,并规定只有武士才有配刀的特权,武士不能在兼做农民,工匠和商人,即使是作为寄生阶级中最低层的武士,也不能从事生产,它必须靠从农民的赋税中抽取的俸禄为生。

武士不同于农民,他们有知识有思想,他们可以为了信念而报复杀害他人,迈向激进的军国主义,但他们发现这条路走不通时,又可以立刻“转向”,抛弃传统去学习西方,并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新人格。这一“转向”对日本人来说并不会感到痛苦,因为日本文化并没有所谓的传统,日本文化是没有根的。儒家,佛教甚至政治体系都是从中国学来的,当一套体系不再适用,也无法为日本带来胜利时,自然可以马上抛弃再来迎接新的事物。

富有武士道精神的酒冢对道德名誉的纯洁追求使他虽然厌恶花屋的所作所为,但依然履行承诺,送来六车粮食。再寻找借口,指摘挂甲台并未“挂甲”,对村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他的武士道精神贯穿始终,残忍的酒冢在投降后却表现得比谁都恭顺,这种行为也是对天皇的忠诚。在影片末尾,他派与马大三有着最深纠葛的花屋充当“介错人”,砍下了马大三的头颅,为马大三升天的道儿上垫了一步,“刀起头落,落地之头,必转九圈儿,眨眼三下,嘴角子上翘,啥叫含笑九泉呢?这便是含笑九泉!”可见酒冢对马大三的尊重,因为马大三身上也同样有着他所认同的武士道精神。此时,原本的黑白色调变成了彩色,黑白与彩色画面的转换本是最简单的技术,但用在这里简直是神来之笔。在这最后一幕,世界都被染成了红色,画面与颜色的叠加效果是那样的震撼人心。

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第27张图片

扩展

介错人:在日本广泛流传的自杀方法“切腹”中,那位被找来作为切腹者助手,在最痛苦一刻替其斩首的人被称为“介错人”。介错人一般是剖腹自杀者的亲友。武士如果战败但输得光荣﹐对手可能会为了向其勇气致敬﹐而自愿担当介错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聚焦《鬼子来了》浅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