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冰与清补凉

清补凉是海南的驰名小吃。无论大街小巷、一年四季都可以看见售卖它的招牌。之所以冠以驰名、著名,也说明它并不是仅此绝有的“独一处”。许多地方也有,做法也差不多,之间的差异是用料和口味,不变的是“清凉、营养”。我的第二故乡喀什俗称为“刨冰”的“撒朗刀可”,可拿来作为一例。

刨冰与清补凉_第1张图片
海南小吃清补凉

刨冰,以浸泡后的葡萄干、杏干、核桃仁为主料,加上酸奶和水果,放入一大抓冰碴子,用酸甜汁水一冲即可。清补凉主要是以红豆、绿豆、薏米、空心粉等主料,佐以西瓜粒、菠萝粒、加入冰块,冲上椰汁、椰奶和糖水而成。海南清补凉在用料上,最为明显的是椰子汁、椰子冻和椰子肉不可或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经留有诗句:“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实证椰子当家,且源远流长。

过去,我一直喜欢刨冰、清补凉。凡是逛街、买菜、干活和运动时,气温一高,时间一长,口渴疲惫了,就坐在巷子口小店,或是蹲在推车小摊前吃上一碗。喀什夏季炎热、海南天气四季温热,有一碗刨冰、清补凉,倒是很素净而爽口的。

有一段时间吃的少了,不怎么吃了,担心卫生上存在问题。它们令人垂涎三尺的魅力,来自于现场手工制作。如刨冰,就是在你眼前,用明晃晃的凿子从大块冰上铲冰碴,直接压榨石榴汁、西瓜汁;清补凉也是大铁黑刀就地砍椰子,直接将椰子汁倒入碗中。优点是用材新鲜、颜色鲜亮、气味醇厚,整个过程有体验感;缺点也恰恰出在环境污染与材料保鲜的管控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仅就清补凉而言,论及正宗与道地,夜市或者小摊上的要排在首位。不过,一样的东西放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效果也是大不一样。前年去海口骑楼老街闲逛,就让我对清补凉有了新的认识。

刨冰与清补凉_第2张图片
海口骑楼老街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我常常来,除了自己闲逛,也陪外来朋友前来观光。它形似于长廓式“排店屋”,有近5公里长的街道、600多幢中西式小楼,涵含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艺术内容,每次都会不胜惊喜。高兴是高兴,往往腿酸、口干也相伴相生。那次就是一屁股坐在一家店门前的椅子上,抬头才发现这是一家清补凉专营店。疲惫了,心想爱谁是谁,当务之急是歇一歇,解解渴。

当一位穿着齐整的服务员,把一碗清补凉用托盘端上来时,我发现放在餐桌上的碗勺,不再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已升级为定制款式的大碗、羹匙。洁白的碗口内,汤水清冽,大红的西瓜、暗红的枣、弯弯的通心粉、橙黄的菠萝、饱满的绿豆、米白的椰子冻粒粒呈现,宛若一幅色彩丰富的风景画。环顾四周,环境也讲究了。生熟材料已分开,食材放入了保鲜柜、冰箱,解决了暴露在外的污染隐患。配置了桌椅,街道上架起了遮阳伞,室内摆放了书柜,配置了有关海南历史、人文、艺术等的书籍。一勺勺汤料入口则是微甜不腻、细滑润喉、冰爽惬意。

用料还是那些东西,做法也是沿袭传统,这种美好的观感、口味,是源于一段时间没有吃、或是我的心态、还是制作条件的改善?

仔细想想,环境设施改进应该是重点,况且这种改变不仅是骑楼老街一家,海口几乎家家店店如此。改变肯定也不是一时一晌,只能怪我以前心不在焉,闭目塞听。进而发现,或许正是设施改善的一小点,成了撬动清补凉地位的支点;它不仅登堂入室成了酒店的招牌,甚至出现了清补凉专营、连锁的饮品店,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朵万朵梨花开”。

当下,海南清补凉已经是一道相对成熟的特色饮食。喀什刨冰在我2008年离开后再也没有喝上一碗,那味道使我常常怀念。刨冰、清补凉是不分阶级的饮食,人人可以享用,但它的至简至纯,却是对我行走山海的褒奖,也最为寄托情感。

                              2020.1.21

你可能感兴趣的:(刨冰与清补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