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是一个竞选绝缘体。
从小学到大学,不管竞选什么,我的票数一定是垫底的。
比如说,在大一我就被辅导员选为第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了,可等到我大学毕业,我还只是积极分子,因为成为党员需要同学们投票决定啊。
每一年的选举大会,我都“平淡惨败”,比我晚的积极分子都一跃成为党员了,我还没盼来转正。我可写了整整四年的入党申请书呐,好想哭。
后来我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竞选恐惧者”,我开始信奉“不竞选,就不会落选”的佛系信条。
这次去西藏能够竞选成功,我坚信一定是老天爷看不过去了,它为了弥补我学生生涯所有落选的创伤,才让我在最后关头勉强入选的。
我甚至开始担忧,这一次的入选,会不会花光了我所有的好运气?
心理戏是有点多,相信你已经深刻体会到,我这咸鱼翻一次身,有多不容易。
由于报名的人太多,所以审核制度还蛮严苛的,不仅有笔试,还要面试。
对于一个考试前两天才开始预习,并且还能拿高分的文科生来说,笔试真的不值一提。
关键是面试,考验的是临场反应。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其实挑战也不大。
在公益组织里当志愿者的时候,不仅组织、举办校内活动,还常去其他高校办讲座当主持,好几次我被突然点名,直接上场对着百人即兴演讲,所以演讲和控场能力都是锻炼过的。
我最担心的是竞争者的优势。
我从不打无准备的仗,对于我认定的事,我一定会拼尽全力去争取,所以我默默研究了好几天竞争者的资料。
他们有些优势对我来说,是硬伤。
比如,有人是党员,在很多情况下这个身份有优先权。
比如,有人是藏族,家乡本身就在西藏,评委可能会优先照顾他们。
比如,有人是学霸,大学四年勤工俭学,是老师们喜欢的学生类型。
这都是我难以跨越的鸿沟。
所以,我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面试的时候,评委们轮番问了很多问题,有两个提问我印象深刻。
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想去当志愿者?
我当时分享了三点。
一是大学四年,我有两年的时间都在服务青年。作为一名公益志愿者,我为能够帮助别人感到骄傲,从中我也得到了飞速的成长,志愿者已经成为我的一种追求,我希望毕业以后能够继续这份事业。
二是我希望我的到来,能够为西藏带去点什么,即使只是小小的改变,我也愿意去尝试去付出。
三是父母支持我的选择,而且我的小姑丈是位援藏医生,他认为年轻的时候去西部历练一下是有意义的。家人们的支持,让我更坚定走下去。
时隔三年,当初说过的话,我都还记得。
这些理由读下来,平平无奇甚至有点官方,可现场的氛围下勇敢去表述着梦想,充满着的是青年人的热忱和激情。
也许是这份赤诚和情怀感染了人,现场的评委老师们,频频点头。
另一位评委提问的是:西藏会比你想象中的苦,不仅没水没电还不通路,你能坚持下去吗?
当时我脱口而出:“老师,我去西藏,就是去吃苦头的。”
这个答案,让他们很诧异,他们就“吃苦”这个问题,又问了好久。
选择去西部,不是一时冲动,是深思熟虑过的,我想过会面临的所有苦楚,而且最差结果,远不止没水没电。
物质再匮乏,环境再艰难,我也不怕。我真的是想去吃苦。
我是属于幸运的、幸福的一代。从小到大,一路顺风顺水的,没吃过什么苦头。
但我知道,人这一辈子,该吃的苦,一点都不会少。有人先甜后苦,有人先苦后甘,我选择后者。所以,我心甘情愿,自找苦吃。
而且,我真的吃得了苦。
徒步长城时,在大西北40℃高温的戈壁滩上,背着二十几斤重的登山包,脚上长了好几个大水泡,我还能坚持一天走上三四十公里。
我可以每天住帐篷,半个月不洗澡,一个月不洗头,每天不刷牙不洗脸不涂防晒霜,完全暴晒在太阳之下,脸上蜕皮了也不在乎。
我还可以一天只吃一个烧饼配几根咸菜,喝着水龙头接来的自来水,就翻山越岭去了,甚至只带着一壶水,就去穿越巴丹吉林沙漠边缘。
我证明过,即使只有二十岁出头,我也能吃苦。
吃苦并不是受罪,它也是一种自我成长。
面试结束走出会议室的时候,我听到了背后评委们传来的声音:“这位同学是叫XXX么......”
评委老师们记住了我。
而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以及想去西藏服务的理由。
不管最终有没有入选,我都已经有了收获。很满意了。
其实,我完全没想过志愿者的竞争会这么激烈。现在回头想想,我真的挺感动的。
刚毕业的大学生,尚且一无所有,但仍有理想主义在。被认为是功利的社会里,还有不少人选择去需要的地方,吃苦,奉献,而且努力通过层层考试和选拔,去抵达。
这份热情、善意以及对梦想的坚持,让我感受到了年轻人的力量。
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