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砂与寒冰汁

夜明砂是一味中药,根据百度词条的解释,它“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积之功效。用于青盲,雀目,目赤肿痛,白晴溢血,内外翳障,小儿疳积,瘰疬,疟疾”。很神奇吧?这个夜明砂究竟为何物呢?别笑,夜明砂其实就是蝙蝠科动物的粪便。

为何蝙蝠的粪便会成为治眼疾的药呢?

这和我们的认知传统有关。“天人合一”这样高大尚的哲学问题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搞得懂的,它的简装版却能够家喻晓,代代传承,那就是“吃啥补啥、像啥补啥”。家里有小孩子上学,用脑挺多,该补点啥呢?核桃呀!“用脑时刻多喝六个核桃!”这句广告语可以说挠到了家长的痒痒肉了。核桃之所以能够补脑,就是因为它长得像个大脑,长得像大脑就可以补脑吗?与此类似的还有吃蚕豆对肾脏好,原因是蚕豆扁且歪的样子还真有点像腰子。据说吃胡萝卜对眼睛很好,因为胡萝卜横向切开后有点人的瞳孔状。至于吃动物的某个器官来补人体的某项功能的例子简直就太多了。

夜明砂(蝙蝠粪便)能够作为治眼疾的“良药”并不是因为蝙蝠粪便形状似人的眼睛,而是因为蝙蝠昼伏夜出,在黑咕笼咚的夜里能够进退自如,古人认为这蝙蝠的眼睛一定有神奇之处,于是它的粪便就入了药,并且传承数千年。今天的中药铺里还有夜明砂这味药,百度词条里有着对于夜明砂的介绍,只介绍其功效,并不介绍原理是什么,其实没什么原理,基本胡扯的。蝙蝠之所以能够在夜间飞行而撞不到障碍物,并不是眼睛的视力特别好,而是视力特别差,它只能依靠超声波回声定位来绕开障碍物的或者捕捉小的昆虫的。如果古人知道这一点,恐怕夜明砂得改名为“耳清砂”了,用它来治耳疾恐怕更能说得过去。

再讲另外一个故事,这也是我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讲的故事。宋代的大文家范成大范老夫子游峨嵋山,到了山顶后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山顶野炊时煮米不成饭,童子问范老师是什么原因时,老夫子给出了一个玄妙无比的解释:“山顶之水乃万古寒冰之汁,性极寒,故煮米不成饭”并且得意洋洋地对学生说,“我早就知道这个事啦,所以从山脚下取了一缶水上山,可惜只够我一个用的。”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何山顶之水煮米不成饭的原因,因为水的沸点随着气压的下降而下降,而气压与海拔有关系,峨嵋山海拔3700米,山顶气压约是标准气的60%,水的沸点在85度左右,温度低,故煮米如砂粒,不熟呀!

古人没有现代科学知识,搞不清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不能给“煮米不成饭”一个正确的解释这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说出“万古寒冰之汁”这样玄妙无比的解释也能够理解,毕竟搞不懂,胡扯就胡扯一个让你摸不着头脑的理论。但让我颇为疑惑的是范成大在游记中明确记载了他自己有先见之明,从山脚下取了一缶水上山,这些水够他一人用。要么就是说范成大在说谎,要么就是真的是什么见了鬼的万古寒冰之汁在作怪!

经常在电视的养生节目里看到所谓的专家侃侃而谈,什么阴阳五行,什么温热凉寒平,这些伪概念直到今天仍能大行其道,可见传统之根深蒂固,每每看到这些,就会想起夜明砂与寒冰汁,不觉一笑;经常能看到所谓的国学大师谈国学,就会想起范老夫子的一缶水,根本就是个骗子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夜明砂与寒冰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