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拿什么去和生活谈梦想

年轻人,你拿什么去和生活谈梦想_第1张图片
猫小北札记

有人形容梦想就像一瓶被束之高阁的红酒,适合珍藏,存放的年代愈久远,红酒本身特有的醇香才会愈加浓厚,经久流传。

也有人说,梦想不是一种理性的计算。它应该是一种情绪状态,而且这种情绪的状态会以某种热情的方式展现出来。

前段时间,刘同写的一本书——《谁的青春不迷茫》在网上卖的很是火热。最近听一个关系不错的朋友说,这本书已经被拍成了电影,说完还叫着我一起去看。他在说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时,“迷茫”这两个字明显加重了语气。好像自从迈出大学校门的那刻起,梦想就成了一个无解的自命题,而且每到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它都会跳出来拉扯我们那根紧绷的神经。

梦想究竟是什么?

有些人认为它像奢侈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有人认为,人类正因为有了梦想才算有了灵魂,否则,就会同美剧里的“行尸走肉”没什么两样。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必然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是这样一个抽象的字眼。不同的人对待梦想的理解不同,选择也不同。于我而言,我宁愿把梦想比作是儿时的一块橡皮泥,它们都有一个最初的样子,至于后期呈现出怎样的形态,甚至最后有些会被丢弃在垃圾桶,这就取决于每个人的心意。

我曾在大学时期的社团里认识了一个高我一届的学长,他是我所在部门的部长。个子不高,长相很普通,穿着也颇为随意,整天戴着一副金属镶边框眼镜,背着一个斜挎包,身上的学术气息特别浓厚。他有一个女朋友,长相虽然称不上是倾国倾城,却也是落落大方,身材高挑,聪明伶俐。最初认识他的时候,我还一直纳闷,这么一个看似木讷的人,究竟是如何把如花似玉的学姐搞到手的。

然而,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我才发现他是一个内敛,沉稳,睿智,有毅力,思维清晰,且内心丰富的人,之前的偏见在一点点的瓦解,直到最后的完全颠覆,我甚至对自己曾经那些片面的想法感到羞愧不已。

记得有一次,我们社团要举办一个针对社会能源问题的辩论大赛,参赛的选手均来自这座城市的另几所高校,辩论当天还会有文学院的教授出场当评委。本来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为了以防万一,上午又重新彩排了一遍,确定无误后,我们几个人才敢放心大胆的离开会场。谁知刚离开没几步,就被通知会场的音箱坏了,于是我们几个人又大汗淋漓地赶回会场,发现学长早已等候在了那里。我们几个当时被这种突发状况吓坏了,一下子没了头绪,叽叽喳喳的抱怨个不停。就在这时,只见学长独自一人蹲在那里摆弄了一阵儿,随后用一副沉稳的语气说,“大家别慌,我刚才看了一下,发现是电脑的音频输出插座出了问题,大军,你去技术部找一下小斌,借一下他们的插座。”后来过了十分钟,大军把插座借来换上之后,音响果然恢复正常了。

经过这件事,我对学长有了新的看法,并从心底生出由衷的敬佩。后来每每遇到一些生活或者学习方面的问题,都会和他交流一番。从和他的交谈中我得知,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律师。当时我听完,满脸错愕,随即就表达了我的不解,毕竟我们是一所理科为主的学校。学长听完我的质疑,笑笑说:“我以前也没有想过转行做律师,最开始上大学的时候,我和你们一样,就想按部就班的上课,以后安心的搞搞研究,在实验室里过一辈子。后来参加了咱们社团,接触了一些人,才发现,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小君,你要记住,人在从事一个他喜欢和不喜欢的行业时,那份精神状态是不同的。”

后来他又陆陆续续的和我说了他的一些想法,那些话在当时的我听来很是标新立异,唯一的感觉就是学长很大胆,还有点异想天开。

后来在学长临近毕业之际,我们几个人给他开了个欢送会。席间,他告诉了我们一个好消息,就是他被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院录取了。我们几个听后先是怔了一下,随即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其中的一个男生说,学长从大二就开始为这次的考研做准备,因为这个男生是我们学校文学院的,所以学长经常去他们上课的教室蹭课,还不时找来他们的随堂笔记来抄,每天早上当他们睡眼惺忪的赶到上课的教室时,都会看到学长早已坐在那里伏案疾书的身影。

说到这里,男生有些不好意思的挠挠头,说:“其实很多时候学长自己的笔记比我们这些本专业的同学记的还要仔细,我们专业好多考研的同学甚至找来他的笔记打印以便复习。”

由于我和学长都是生物专业,所以我知道,在完成本专业如此巨大的学习量的同时,再跨专业考研,尤其还是繁杂的法律方向,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得需要具备超过常人多少倍的毅力和耐力才能做到?当我提出这个疑问时,学长只是看着我,用一种特别坚定的语气说:“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想。”

现在这个学长在北京的一家上市公司从事法律顾问的工作,年薪百万。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阿·安·普罗克特

我还有一个女同学,在上学时属于大家口中“女神”级别的人物:高挑纤细,优雅知性,衣品考究,每天都画着精致的妆容。成绩不能说是多么优秀,但也勉强算得是中上等水平。一到假期,她就会去丽江、大理等一些充满了浪漫文艺气息的地方旅游,并在朋友圈上传一些加过滤镜后的照片。当时她的生活,在我们这些穷屌丝一样的学生党眼里,可以用“小资”来形容,实在令人艳羡。她曾在我们宿舍面前说过,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北京国贸踩着十公分高跟鞋走在大理石地板上,然后发出“卡卡卡”的脆响。

后来毕业了,大家各奔东西。几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大家都来了,唯独少了女神的身影。后来被一位眼尖的同学发现了,并大声地问了一句:“哎?晓华呢?怎么没来?”大家这才注意到,好像自从毕业后,就再没有了她的一点儿音讯,销声匿迹了一般。这时,她曾经的一位舍友告诉我们,她自打毕业后就在父母经营的一家小公司里做会计,不久便结婚嫁人了,现在已经大腹便便,人也发福了,再也不复上学时光彩照人的模样。

听完这些,在座的同学们纷纷愕然,毕竟印象中的她应该是如她理想中的那样,踩着高跟鞋端着咖啡,迎着阳光,然后悠闲地坐在国贸办公室里才对。似乎看出了大家的这点疑惑,那个舍友继而缓缓地说道,“梦想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非常人般的努力,可能现在才是真正属于她的生活吧。”

这位舍友的话虽隐晦,我们也能猜出个大概。回想起那段时间,大家纷纷起早贪黑,要么准备考研要么四处投简历实习,只有她还在停留在八点起床,化妆,然后迈着从容的小碎步出门的阶段,包里的书从来不会超过三本。试想,这样的状态又如何应对北京那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呢?

很多人都曾向往北上广这些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这些城市就好像是一个个巨大的黑洞,引得无数年轻人竞折腰。这些人往往把未来人生努力的方向和梦想安放在了那里。可是在那种竞争与机会并存的地方,扪心自问,是否具备适应它的资本呢?自己又是否为了在那里站稳脚跟而真正的努力过呢?这些在表面上看起来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实际上极大的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例如,在北京,既有繁华璀璨的新光天地,也有吵如集市的大红门市场。在这里,似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落脚的位置,只是有的人可以坐在二十层的独立办公室里悠闲地端着咖啡看资料;有的人却只能蹲在城市的最底层苟且;其他的大部分人,也就是所谓的“白领一族”,每天看上去忙碌得要命,每月拿着4k-7k的工资,好像具备了吃喝玩乐的资本,实质上却是在那里消耗青春,换取一时的繁华。只可惜,青春是贬值的,而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并不会随着你的青春易逝而递减半分,而且在未来的岁月里,还会有无数的年轻人在这里释放他们的青春。那时的你会发现,在这片土地上,早已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地,最终只能沦为淘汰品,回归故里。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经说过: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我一直都相信这样一句话:梦想从来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上帝是公平的,通往梦想的途径有很多种,却无一不要经过努力攀爬的过程。梦想堪比美食,却比美食要难得。懒惰的人为了省去不必要的烹饪过程,起码还可以通过订外卖的方式吃到,而梦想却不会通过其他外力送到你的嘴边,只能靠自己努力争取。

所以,梦想可以谈,也可以大胆的想。关键是,你拿什么赢得梦想的青睐?

年轻人,你拿什么去和生活谈梦想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轻人,你拿什么去和生活谈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