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精神荒原――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

张爱玲出生于封建式的望族家庭,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和父权制度,使她从小就看尽了世间冷暖。1943年正好接近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张爱玲刚回到上海,远离战局,让她有机会去回顾中国社会的父权真相,更使她有机会暂时避开父权的支配,《倾城之恋》就是在这种恍如切断心理的状态下酿造产生的。

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看似永不关联的两个人却阴差阳错的相遇相识、相知相爱。两人的爱情游戏像极了一场赌博,赌的便是谁更在乎对方,有时明明在意,却还要伪装起来,不过后来他们赌赢了,代价是一个大都市的倾覆,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爱的精神荒原――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根基,自古以来,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少美好的爱情葬送于此。自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开始,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女性也逐渐被解放出来,追求独立与自由。流苏虽然只读过几年书,却是一个坚强的女人,虽生在没落的家庭,却也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的自由。她敢于离婚,迈出了新时代的第一步,这在当时本就是一种很可贵的勇气。可离婚后的她并没有向前,在她认为自己的余生必须得有一个坚强的男人来依靠,这种坚强就是经济力量,而想获得这种力量只能依靠一场稳固的婚姻。她并不是对爱情完全丧失了希望,正因为她还对爱情抱有希望,所以她一直在努力地让柳原更爱她,用爱情来逼迫婚姻。白流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崇高无私的爱情观,让人们得以平视爱情,向我们描述了一种世俗的爱情。这也正是张爱玲小说的独特之处,毫不留情的揭露人性最深处的一面。

爱的精神荒原――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爱情在人们心中一直都是浪漫无私的,而张爱玲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她笔下的爱情将男女之间的“爱”还原得透彻明白,这种“爱”是着了不少杂色的爱。在张爱玲眼中,“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爱情也一样,字面上的爱充满崇高、圣洁与伟大,一旦融入了真实的生活,爱情无非只是琐碎生活中的点缀。《倾城之恋》是一场一开始就动机不纯的爱情,流苏需要的是经济,而柳原在精神上无所依靠,这便促使了两颗孤独的心不断靠近。流苏在家里已经没有任何的地位和生存下去的希望,所以柳原于她而言,就是一颗救命的“稻草”,所以流苏对柳原一开始是没有爱的,只是算计。文中虽然对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没有做细致的描写,但柳原对流苏的初次印象应该是可以的,否则也不会邀她去香港,流苏是他碰见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他可以给流苏爱情,给她一切,却唯独给不了婚姻,在柳原的世界里,婚姻需要承担太多。

爱的精神荒原――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战火倾覆了一座城,没错,可以说一场战争成就了他们的婚姻。“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柳原心中的爱情,说不出的悲哀。当炮弹轰轰的炸来时,柳原没有丢下流苏,在死亡面前生命的力量是多么渺茫,只有在这种时候,人才是最清醒的。在战火中,他们终于放下伪装的面具,放下利益,那一刻留给彼此的才是最真实的。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所谓“倾城之恋”全然不是那种不顾一切地狂热恋情,也不是刻骨铭心的爱恋。其实小说的题目本身就带有悲凉荒诞意味,整个城市陷落了,到处都是痛苦的生灵在呻吟哀嚎,有多少人死于战火的废墟之中,而一开始并不是出于真心的人却结婚走到了一起,似乎充满着虚无。可我仍然相信他们是有爱情的,即使一开始和过程中充满着算计,可在面对战争的那一刻流露出的是真心,在战火中才是爱情的开始,由相知相识到相爱相守,至于婚姻,它本身与爱情就是笔算不清的帐。

爱的精神荒原――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的精神荒原――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