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时习生的阶段性经验总结-康复认知与自信的建立

    毕业许久,回顾一下这几年工作的得与失,给实习生做一个“前车之鉴”


    首先说一下我对康复的认识吧。在大学四年中,前三年的在校生涯并没有让我对这一专业产生自己的认识,真是失败啊。三年之后的一年实习,才是让我真正的步入了康复这个新行业。咳咳,这说明在我看来,在康复理论知识和手法实践中,只有实践才是康复师自我认同感的来源(从侧面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初次进入医院康复科实习中,便很幸运的跟随了一位好的骨科康复老师。当时的自己对于独立治疗患者,还是缺少了很多的“底气”,有理论知识的不够系统,也有临床实践的操作生疏。对老师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在下肢骨科康复中,当你掰够一百条腿的时候,你就可以很有自信的面对患者了。当时我感觉好牛逼的样子,一百条腿啊,得吃多少天。^_^

    后来随着一年的实习期结束,自己也开始独立的进行康复工作,才渐渐发现,自信地面对患者绝不能在100条腿以后,要不然或许只能碰到3条腿。^_^

    所以在对待患者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工作意义,康复不等于痊愈,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加速机体的自我愈合过程。所以,最低的目标值是对患者的身体有帮助,而只要有活动,对患者来说总好过一动不动。而安全又是比有帮助更重要的限定,你可以没有效果,但是绝对不能出现二次损伤,没有效果可以继续康复,二次损伤则意味着错误,错误是不被允许的。在此基础上,你才能想效果、疗效。但是最低目标是有的,所以自信也是要的。嘿嘿。

    当然,最低目标是自信的一部分来源,另一部分则来自你对病患的病情熟悉度。对患者病例,最好的要求是“烂熟于心”(要求有点高哈)。正常的话,现病史、既往史、辅助检查和诊断是要默诵的。对病例的重视程度体现了你对患者的重视程度。而发病时间、手术日期和辅助检查这些是和康复息息相关的。首先,康复进程的效果显现结合具体时间点可以让你确切把握康复的有效时间,辅以病程记录,病例分析就出来了。而辅助检查中病灶的位置将直接影响康复的功能恢复程度,让你对康复各方面功能有个更好地预判。并且在上级查房和病例讨论这些情况下,最好的就是脑子和嘴巴,而不是眼睛。所以,背病例吧,少年。慢慢的你就发现,咦,这个类型的病患我接触过,咦,这个类型的病患我也接触过,康复自信的建立慢慢的就建立起来了。

    另外,对康复功能的预期,要适当的拉低患者家属的期望值,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回旋。建立在一个相对低预期值的康复进程中,每一点进步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能让病患家属更信任你;反之,相对高预期值的康复,病患家属会将进步看做理所应当,而没进步就是你的工作不到位。所以,假设你觉得病患两个星期就可以翻身起坐,那么再沟通时请说考虑患者努力配合和其他没有意外的情况下,三个星期应该可以做到翻身起坐。这样,两个星期做到了,家属会认为你水平高,做不到,还有一个星期的空间让你来达成目标。(这种情况不是出自于本心的“欺骗”患者,而是充分的考虑医患关系的摩擦,毕竟进步的快慢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有可能一个感冒发烧,训练进程或许就倒退一周)

    而病患及其家属的信任度是产生在切实疗效的基础上。所以早期尽可能的提升其ADL,卧床患者的良肢位摆放,尽可能不厌其烦的提醒,这是一项不需要动手、能提升病患家属好感度、并且确实卓有成效的预防并发症的方式。而翻身坐起、床椅转移及由坐到站也是早期可以有效诱发并实现的几项能力,当及早的训练出这些能力,病患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便利的情况下,自然会配合你对患者实施进一步康复。另外,早期异常步行是不被允许的,但是不是不可以的。步行能力是病患及其家属康复的主要目标,早期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早的带领病患进行一到两次步行,在可步行的情况下,再予以纠正相应步态问题,针对性训练肌力及分离运动,病患及家属会更配合锻炼,因为他们的预期目标已经出现了。在明确已经能走的心理作用下,再予以解释早期尽可能规避异常步行,这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身为治疗师的你就可以按照你的原定计划强化肌力及增强躯干控制。而不是长期的基础功能锻炼让病患家属失去耐心。

    最后,对于步态训练及相对应的一些设计训练,应当在自身有切实体会的基础上实施。只有自己在一次次体会中,把握住动作的要点,才能去教导病患。所以,训练前,把要做的训练自己先体会一下。提高自己的步态分析,在于接触更多的病患。在康复大厅中,最不缺的就是病患,观察他们的步态,分析出问题,并思考自己如何去解决。然后多向相应患者的主治康复老师请教,修改不足。另外,没有固定的训练方法,只有只会模仿的笨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尝试,不拘泥于形式,创新才是康复的主流。

康复时习生的阶段性经验总结-康复认知与自信的建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康复时习生的阶段性经验总结-康复认知与自信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