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一)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人说:你的每一种情感或悲伤、或欣喜、或告别、或相见,不管逆境,还是坦途,都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诗意的归宿。从今天开始研读唐诗宋词,并做一记录留存,以备后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了唐代就进入了他的最高峰,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到了唐代,唐诗进入繁荣的标志,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的那样: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深浅、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博大、绮丽、新奇,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羽客,靡弗预矣。他从诗歌队伍、诗歌风格、诗歌题材三个方面总结了唐诗繁荣的具体标志。下面来欣赏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唐代文坛咏蝉诗中有三绝,三首诗都是唐人托咏蝉以寄本意的名作。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还有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这三首都用比兴手法。,由于作者地位、气质、遭遇的不同,虽同为比兴寄托,却呈现迥异的意境,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这首诗是唐人咏禅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被后世人所称道。这首诗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用心,强调这是出自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他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禅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歌欣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