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那些惹火又惹祸的檄文

先了解一下檄文是个啥东东。

人类历史上下五千年,战争是永恒的主题。实在打不动了,才想起和平与发展。不信您查查世界上有文字记载以后,有多少年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争的?大打三六九,小打年年有。双胞胎从吃奶起就知道争抢,没见过小哥俩互相礼让的。万物一理,人与动物在本性上没什么不同。

回到主题。既然打仗,就要讲究师出有名。在武斗之前,一般要请师爷写篇文章,先文攻一下,就像开戏前那声高亢的叫板,精气神全指靠它了。这篇叫板的文章就叫檄文。檄文的主要作用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抢占道义高地,宣示这场暴力行动的合法性或合理性,还有必要性。我揍你,是因为你欠揍,这一刻,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上天和道义都一块儿附体了;

二是有效分化瓦解对方阵营,让受到蒙蔽的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翻然悔悟,弃暗投明;

三是给自己的马仔们鼓劲打气,牢固树立一条道儿走到黑的信心和为老板献身的勇气。

檄文的写作要求是,富有战斗性、煽动性强,直击对方软肋,鼓励人身攻击,在不使用脏字的前提下,尽可能抹黑对手。如果再配上点文采,把气场搞得风生水起,那就更嗨了。

一句话,檄文一定要惹火,能够引爆舆论圈。

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檄文,我认为应当是商汤伐夏桀时,在鸣条之战前亲自作的《汤誓》——千万不要望文生义,认为这是篇男女一块泡温泉时发下的海誓山盟。这篇檄文虽然很短,但从结构到内容到气势都堪称范本。简单地说,《汤誓》讲了三层意思:

不是我要造反,是上天让我造反。“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我这是替天行道。你问“天”是谁?别插话,你这死孩子想知道的太多了。

夏国的老百姓快活不下去了,他们咒骂夏桀“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都想抱着夏桀一起跳河,我得马上赶过去,救人要紧。

“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你们要敢不听我的,我就杀了你们,一个也不放过。

《汤誓》的效果相当理想,成为改朝换代时的保留节目。所以600多年后,周武王姬发有样学样,在征伐商汤的后人帝辛(纣王)的牧野之战前,也作了一篇《太誓》。

这篇檄文从名称、内容到形式,都有严重的抄袭嫌疑。盗用老商家的知识版权,去对付人家的孩子,姬发这事做得不地道。但这篇檄文有一处巨大的改进,那就是将造反的理由更加具体化,不再抽象到“上天”,而将矛头具体指向纣王听信妇人(妲己)之言,误国乱政。重事实,讲论据,宣传稿的可信度自然更高。

自此以后,改朝换代、敌国攻伐及至窝里斗争,檄文成了一道不可缺少的靓丽风景线,也因此成就了不少“枪手”的名声。

但在一篇篇檄文激情出炉的同时,有些也给“枪手”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下面盘点一下四位够惹火,也够惹祸的檄文作者。

按历史出场时间为序,先请出第一位大才子。

姓名:陈琳;

江湖地位:“建安七子”排行老二,看清楚,是“建安七子”,不是不成器的“全真七子”;

成名作:《为袁绍檄豫州文》,就是替袁绍讨伐盘踞在河南的曹操所作檄文;

名句摘录: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罔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

赏析: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能温文尔雅,这就是直接开骂的节奏,而且是扛起镢头直奔祖坟。大概意思是你曹操的爷爷是个死太监,一个变态的妖孽,你爹虽然是抱养的,但坑蒙拐骗自来就会,所以你的基因很恶劣,天生就不可能是什么好鸟儿。这篇文章可称得上是“血统论”的开山之作,后世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混蛋儿混蛋”就发端于此。

影响:发汗祛风,对治疗因伤风导致的头痛具有神奇效果。病例:曹操正患头风病,看到此文,惊出一身冷汗,顿时病愈。

后果:袁绍兵败,陈琳被捉。曹操薅住他的脖领子质问:你骂我也就算了,咋骂都行,干嘛把俺爹俺爷都捎上?!陈才子表示很无辜:都是老袁逼我写的!再说了,伦家一时写的兴起,手滑没刹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曹家众将气得七窍生烟,纷纷拔刀要剁了陈琳。曹操因为打了大胜仗,心情正好,这次表现得很有涵养,认为人才难得,饶了他一命。但陈琳经此一吓,终老萎靡不振。

好了,老陈歇菜了。第二位才子登场亮相。

姓名:王勃;

江湖地位:初唐四杰之首,时任沛王府高级编辑;

创作特点:先磨好墨,再喝半斤白干儿,然后蒙头大睡,爬起来文不加点,一气呵成。“腹稿”一词,由此得名;

成名作:《檄英王鸡文》,对,你没看错,是对鸡宣战;

名句摘录: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

文顶武足,五德见推于田饶;雌霸雄王,二宝呈祥于嬴氏。

赏析:一只鸡而已,在王勃笔下,又是才具文武,又是五德完备,几乎成了圣人。建议写个人传记文章,一定要找高人,癞蛤蟆也能变麒麟;如果找错了写手,老虎顿时变病猫。

后果:唐高宗李治勃然大怒,认为王勃这是在挑唆王室成员内斗,将他撵出沛王府。

王勃的粉丝团一致认为不过是文字游戏,皇帝未免小题大作。但李治不这么想,他爹李世民与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拔刀相向,他两个哥哥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斗得两败俱伤,看到这一幕又一幕窝心的兄弟内耗,李治能不恼火吗?

天才王勃从此断了仕途念想,浪迹天涯,在路过南昌时写下了不朽的《滕王阁赋》,不久在探视因受他牵连而贬官到交趾(今越南河内)的父亲时,溺水惊悸死,卒年29岁。

第三个才子本可以与王勃携手出场的,因为他们的名字经常连在一起。

姓名:骆宾王;

江湖地位: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排名老末儿。

代表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但成名作是7岁时的咏鹅诗: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人物关系:徐敬业的爷爷叫徐世绩,就是小说《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后因战功被唐朝赐姓李,又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改名李绩。武曌,即武则天。武则天称帝后,李唐子孙表现很逊,就连高宗皇帝与武则天的两个儿子李显、李旦也请求改姓武,跟他们的爹划清界线。李氏皇族的嫡系子孙不作为,现在这个赐姓的冒牌皇族徐敬业跳出来要讨说法了。

名句摘录: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赏析:凭良心说,历史上所有的檄文中,要数小骆的这篇质量高,名气大。骂人都骂得那么优雅,骈文俪句,对仗工谨,多为传世名句。史载,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惊问:“谁写的?”并长叹:“宰相安得失此人!“

结果: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另一版本是与徐敬业逃跑时一起被人砍了脑袋。总之,檄文出名了,人没了。

最后一个,也是最搞笑的一个开心宝宝出场。

姓名:元万顷;

江湖地位:未载入琅琊榜内,不入流;

成名作品:《檄高丽文》;

名句摘录:讥讽高丽人不知道坚守鸭渌江的天险,竟然不知死活与唐军野战。(原文不载史书)屡吃败仗的高丽大将军莫离支听说后猛然醒悟,回复说:俺听从您老的教导。(敬闻命矣)于是移兵固守天险,唐兵无法攻入。

结果:高宗皇帝听说这件奇闻后顿足捶胸,下令把元万顷流放到岭外地区。

其实,小元这次跟从李绩征伐高丽,还是挺上心的,刚开始表现也相当出彩。唐将郭待封断了粮,想给李绩汇报,但又怕书信被敌人截获,就写了封“离合诗”送回来(唐人写诗的水平真不是盖的,随便一个老粗,都吟得一手好诗)。李绩这个气啊,都火烧腚了,还有闲心吟风弄月?老子非宰了他不可!这时候元万顷捧着来信仔细看了看说,元帅您消消气吧,这诗里头有玄机啊。如此这般一解释,李绩才恍然大悟。

这里需要稍稍普及一个知识点。所谓“离合诗”,是指用拆字法写成的诗,源于一种文字游戏。举个例子您就知道怎么个意思了。

北宋黄庭坚有首《两同心》:你共人女边着子;争知我门里挑心。其中,“女边着子”是个“好”字,“门里挑心”是个“闷”字,意思是说你丫挺开心的,小爷我这里都快郁闷死了。

真是成也文字,败也文字。你以为文字真的是可以随随便便玩的吗?呵呵。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上那些惹火又惹祸的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