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由于大脑的神秘性,许多家长对所谓的“全脑开发课程”趋之若鹜,希望借此早日开发孩子大脑,打造神童。这些课程能正确地培育大脑么?下文通过介绍基于脑科学的“学习六大定律”,告诉我们:大脑的培育需多方面进行,仅靠一门课程无法达成。家长与老师要认识到大脑发展的规律,做到“因脑施教”。
文丨郑钢 编丨Travis
神童不常有,人人都想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有独门秘诀,拥有“神一样的力量”,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如今,社会上的学习或者培训课程只要与脑科学有关,就会受到家长的追捧。道理直白简单,几乎人人知道:学习是由大脑发生的。
2019年10月颇受家长和媒体关注
“量子波动速读”就是典型的案例。由所谓的全脑开发教育机构开发的“量子波动速读”,据说孩子参加培训学习后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能在短短的5分钟内阅读10万字的书籍。
尽管后来在诸多媒体的围剿下,“量子波动速读”一时销声匿迹了。然而,前不久,南方周末记者暗访发北京、广州、成都多家全脑开发教育机构发现,一些换了个名头的类似课程尚在进行,依然有些家长仍趋之若鹜。
人人都想学习得又快又多。脑科学真的有用吗?脑科学是否真的很神秘?基于脑科学的学习到底有哪些规律?
对早期教育重视是脑科学家喊出来的
人脑是自然神奇而又复杂的造化,一直被教育者视为不可捉摸的“黑箱”。
与人类其他领域相比,人们对脑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脑科学的研究才逐渐繁荣,科学家开始综合心理学、教育学、神经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从不同角度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脑机制。
如今早期教育的加强和重视,实际上,就是脑科学研究和脑科学家呼吁的结果,如:
人脑的有些区域突触的优化,取决于幼儿早期的经验;
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整体性,一定要教给孩子有结构的知识和建构的能力;
童年时的情绪性创伤会影响其一生发展的轨迹,正如有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等等。
韦珏,前教育部副部长,是推动中国神经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她卸任教育部副部长后,一直在致力于推进脑科学的研究和实践。
她倡导早期教育很重要,但是需要正确和基于脑科学的早期教育,主张有必要纠正目前社会上,关于脑科学的偏见和被过度消费歪曲。
她认为,
养育不仅仅在于“养”,给孩子吃饱穿暖,更在于科学地“育”,认识脑发展的规律,才能“因脑施教”。
儿童的早期发展并不是指单纯的知识灌输,重点在于带着爱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交流,让孩子在“玩”中探究周围的世界和人。
基于脑科学的学习六大定律
脑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跟踪,发现了一些基于学习者大脑认知规律的学习定律。
这些定律“超越传统”,不同于我们日常认知和惯有思维,听起来好像很神秘,其实实践起来也很简单,每个家长和老师都会成为促进孩子高效学习的魔术师。
定律之一:情感胜于事实
人不同于动物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人类拥有丰富的情感。
脑科学研究表明,杏仁核控制和调节着人的情绪,情绪和情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焦虑和压力之中,肾上腺就会分泌出一种压力激素——皮质醇,皮质醇长期停留在体内,会降低人的免疫功能,并且影响记忆和思维的能力,对身体和学习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与此相反的是,人的大脑本能地偏好于快乐的记忆,所以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父母要做的是激发孩子大脑中负责“快乐”的多巴胺。譬如,
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多巴胺的最好途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不能强迫孩子去学习不感兴趣的、所谓的特长班。孩子不感兴趣的话,只是适得其反,不仅无法继续学下去,而且还会徒增压力和负担,影响大脑发育。
赞扬、认同、鼓励、培养学习“心流”感、培养效能感、激发自信心,等等,都是培养激发多巴胺的方式。
脑科学家还告诉我们,
情感比事实远远来的重要。
举个例子
父母亲经常会问孩子草是什么颜色的?
这是知识层面的,是一种事实;
父母还应该去问孩子们草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如果地球上没有草会怎么样?
这是一种情感培养,促进大脑神经元突触的链接,丰富他们的情感认知。
因此,
家长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灌输和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认识知识背后蕴涵的情感,这样对于世界的认知才是更全面。
定律之二:交流胜过倾听
倾听是什么?是信息的输入,单纯靠倾听,我们常常是无法检验孩子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或者说学习的效果如何。
交流是什么?是信息的输出,观点的生成。高质量的输出一定是经过学习者大脑有效思考和运作。
正如在交流会或者演讲会上,学习最主动和深入的一定是发言者或者演讲者,而不是倾听者。发言或演讲是任务,驱动他们积极思考,收集和确定信息,生成观点。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果最好的三种方式是:
讨论、实践和教授他人。
传统的听讲、阅读、甚至是视频学习,虽然短时间内让人影响深刻,但是最终都会让大量学习的内容流逝;
讨论或者教授却不同,要教会别人或者让别人听懂对于学习者的要求更高。
不论在课堂还是在家里,都应该创造各种条件,给孩子交流的机会,如总结、提问、回答、讨论、辩论、举例、分享观点等等。
在孩子的童年时代,
父母与孩子互动式的交流和沟通非常重要。
而这种沟通是从一起吃晚饭开始的。父母问问孩子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学习了什么可以与大人分享、好朋友的故事.. ...
芝加哥大学
Dana Suskind博士的一项研究认为,到四岁时,中产阶级家庭的交流和对话比贫穷家庭多得多,穷人家的孩子平均比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少听到三千万个单词。
研究还发现,三千万单词的“贫富”差距不仅仅能预测孩子在词汇量方面的发展,并且还能预测孩子在小学三年级时候的成绩以及智商。
由此可见,
能够塑造儿童大脑的,关键在于有否丰富幼儿早期的语言环境和有效的交流。餐桌上的交流是增加孩子词汇量,培养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
还有阅读,现在很多家长有强烈的意识让孩子从小阅读,但通常只是扔给孩子一本书,常常没有做好“最后一公里”,没有鼓励孩子表达出来。
阅读后的表达极其重要。孩子能够通过讲述故事,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更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在叙述或者表达过程中前后建立逻辑关系,锤炼大脑。
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其实也是交流与倾听的关系一样。
学习者记住自己所写的,而不是人家所写的。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对学习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能够写下来,而不仅仅是听见和阅读而已。
定律之三:留白胜于满堂灌
中国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画,在画面中总有一些地方没有用画笔去画,这些地方被称为留白。正是这些留白,带来观赏者审美的想象和联想、带给“林静蝉愈噪,山幽鸟更鸣”的独特体验。
孩子的学习也同样如此。
不少家长经常给孩子的周末安排满满的,所有考试课程一门都没拉下,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一股脑儿地想给孩子塞给他们所有的知识;
有的老师在上课也是,从头讲到底,唯恐学生错过一个知识点,其实,这是一种违背脑科学规律的方法。
脑科学的研究显示,
学习的效果与思考和反馈有着直接的关联,而不是知识的数量和时间。
就在前不久,有则新闻讲了衡阳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临近期末考试,他每天挑灯复习到深夜,前几天晚上连续做完8套复习试卷才休息。
第二天一早,他的父母发现原本健康的孩子莫名其妙出现了胡言乱语等怪异表现,原因就在于学习压力太大,身体没有得到休息,皮质醇激增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差错,出现神经功能和精神障碍。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三闲”很重要,那就是
闲情、闲思、闲时。
家长要给孩子足够休息的时间,去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还要鼓励给他们胡乱想象,想象常常是打开他们思维的大门;
在课堂上,老师也要提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留给学生时间思考,这样才会驱动学生高质量的输出和反馈。
定律之四:图片胜于词汇
人类的思考,首先是通过图形呈现在大脑里,然后才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这与人类大脑进化的历史和知识传递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的文字一开始就是以图形出现的,所有文明的起始都是通过图形而开始的,如华夏文明的象形字,古埃及文明的象形字等等。
人的大脑思考本质和方式,没有因为岁月流逝发生变化,依旧固守着万千年的方式。
只不过脑科学家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大脑运行的规律:
人们大脑50%-80%的物质和能量消耗与视觉有关,这一点要远远超过其他的四种感官。
事实上,我们是用大脑看的,而不是用眼睛。还有,当我们听到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我们的大脑首先会将其转化成图片,这是我们的大脑认识世界的规律。
而且,今天的社会图片无所不在,已经是迈入了读图时代。图片已经成为人们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有句话,“一张图片胜过一打文字。”图片蕴藏的信息比单一的文字远远来的多。家长和老师应该提供给孩子多种接触图片的机会,引导他们观察、分析、理解图片。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读绘本,通过阅读绘本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促进大脑的发育。
家长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孩子根据故事情节或者文字去想象,可视化,将平面的文字转为大脑里立体的形象,从而使得学习和理解更加深入,效果更明显。
定律之五:运动胜于静坐
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的,但绝不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尤其是对于低龄孩子来说。
从人类一开始,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是被改造来运动,适应世界的。
教育和学习也是同样如此。
运动能增加大脑氧气供应,提高思考效率,越运动,我们的大脑就变得越聪明。大脑是一种喜动厌静的器官,新鲜、刺激的信息是促使大脑成长的营养,会让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孩子在桌子前坐的越久,学习的效果就越差。所以,
当孩子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站起来运动一下,而不是说坐的时间越久,学习就越认真,人脑需要人的运动来增加氧气,提高学习效率。
一个由小儿科医生、认知科学家等组合的团队对学生健康做过评估,发现
一周只要运动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钟,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记忆、注意力和教室行为的正向效果。
科学家很早就知道运动跟情绪有关。运动可以抑制大脑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负面情绪的出现,运动完的人情绪一般很亢奋,不会忧郁或者具有攻击性。
哈佛大学还有个
“零点计划”,其中一个内容是让学习者在动中学习,主张“游戏化学习”。项目负责教授表示,游戏和趣味性是学习的核心。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在放松的状态下,大脑做好了学习的准备,同时游戏本身也具有一定挑战性,促使儿童通过不断测试和假设,进行各种尝试。
因而家长要经常与孩子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强化大脑功能,探索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习如何与人共处、如何合作。
定律之六:不同胜于相同
单调、乏味、枯燥、无趣、厌烦,是学习的天敌,尤其是对于儿童和低龄学生来说。
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他们总是面对相同的事物,生活和学习总是总是波澜不惊。
脑科学告诉我们,我们总是会注意哪些变化了的事物,而很少去关注乏味可陈、一成不变的事物。因而我们的大脑需要不同、创新、比较、对比和特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当改变发生的时候,就是唤醒思维的时候。
家长要经常创设不同的生活或者学习环境
,给孩子新鲜感,刺激脑细胞,促进大脑的发育。
譬如,
经常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生活;
要求他们经常变换路线去同一个地方,如学校、附近的公园、爷爷奶奶家,或者经常变动散步跑步的路线;
要经常调整家里的布局或者摆设位置。
课堂上,教师也需要经常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变动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而且,学生对老师的小小变化都会欣喜无比。
让孩子比较,是促进大脑思考和发育的绝佳方法。
比较的素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同动物、植物、旅游景点等等,都是比较的对象。
还有比较不同的故事和小说,能够促进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比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是对事物进行分析,分解出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从而舍弃非本质特征,并抽取出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参考文献:
1.哈佛大学零点计划“游戏化教学”项目组走进中国
2.10 Brain-Based Learning Laws That Trump Traditional Education
3. 韦钰:这些年神经教育学在如何促进教育改革?
4. 这些“长方体”影响了孩子的一生!郑钢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3000+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