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缘是:
禅支依禅缘之力,助成禅相应的心、心所法,以及由此产生的色法生起。
禅那
禅那的意思是禅定,一种高层次的定力。禅支有五种:寻(vitakka)、伺(vicāra)、喜(pīti)、乐(sukha)、一境性(ekaggatā)。这五禅支依禅缘之力,成为其相应的心、心所法和心生色的缘。因此,这个缘在本质上也是跟俱生缘一样的。不过,在这里学习怎样培养禅那是不错的。
三种形式的禅修目标(Nimitta)
为了要培养名为禅那的高层次定力,我们必需将心专注在一个禅修目标上,如出入息,或者是禅修业处如地遍(一块圆盘形的土)、水遍(玻璃杯中澄澈的水)、火遍(静止的烛火)等等。起初,当我们刚开始要专注在禅修目标时,我们很难守住那个目标,因为我们的心自然而然地妄念纷飞。但是,我们不应轻易放弃,一旦我们察觉目标又现前时,就要把心导回目标上。照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尝试,最终目标会变得鲜明,足够让我们专注于其上。这叫做目标的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之后,当我们的专注力愈来愈强时,念头(心的障碍)就会愈来愈少。最后目标会变得好像我们直接用肉眼看到那般清晰。那就叫做目标的取得相(uggaha-nimitta)。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目标甚至变得更加细微清晰,并且从最初的形式转化成一种近似三维的影像。那就是目标的近似相(paṭibhāga-nimitta)。
初禅
目标的近似相强大有力。我们将能够全神贯注,并且轻而易举地长时间系心在这样一种禅修目标的近似相上。接着我们的心便会全然专注在目标上,其结果是喜(pīti)和乐(sukha)自然地生起。这个阶段就是初禅,包含五禅支:寻(vitakka)、伺(vicāra)、喜(pīti)、乐(sukha)与一境性(ekaggatā)。
烦恼(译按:即五盖的障碍nīvaraṇa)与喜乐(pīti-sukha)恰恰相反,如光明之与黑暗。例如,当我们生气时,我们心中便没有容纳喜乐的余地。同理,当我们感到嫉妒或满心贪欲时,喜乐便不可能存在。反之,幸好由于强大的定力,而没有这类烦恼障时,喜(pīti)与乐(sukha)自然而然生起。
二禅
在第二阶段,专注力强盛到心可以自发地安住在目标上,不需费很大的力气去注意它。如是,二禅阶段并不需要寻(vitakka)与伺(vicāra),只由三禅支构成:喜(pīti)、乐(sukha)与一境性(ekaggatā)。
三禅
到了第三阶段,专注力比初禅二禅要强得多,而且更加成熟。此时只有微细的乐受而喜受不再。因此,三禅只包含二个禅支:乐(sukha)与一境性(ekaggatā)。
四禅
在第四也是最高的阶段,专注力十足成熟,不需藉助寻与伺,也不再有喜与乐伴随。在此阶段,唯有舍受(upekkhā)遍满。如是,这种最高层次的定力,或者第四禅,只有二种禅支:舍受(upekkhā)和一境性(ekaggatā)。在这阶段,心无比纯净,因此只要再进一步修习便能开发神通。关于能腾空的神通,佛陀在答覆阿难的问话时,解释他如何腾身入空中:
「然后 (在证得禅那时),阿难,我身入于(禅)心中,心入于身中,并令身体吸收(禅那所生的)悦乐和轻盈。彼时,阿难,如铁棒加热后变轻、变细、变亮并多有弹性,我身亦变轻、变细、变亮并多有弹性。然后,阿难,我身不费吹灰之力举离地面入于空中,如风吹棉絮飘然向上。」(《相应部》 3,页246)
如是,禅支依禅缘之力,成为禅相应的心、心所和心生色法的助缘,如
下:
a. 缘法: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禅支。
b. 缘所生法:与之并存的心、心所法。
c. 缘力:a项依禅缘之力助成b项的生起。
观禅的经验
修习之初,当我们观照身体目标如上下,脚步等的时后,最可能现起于心的是我们肢体的形态或形状(saṇṭhāna),或者是移动(ākāra)时肢体的姿态。当我们观照受和心时,它们在我们的四肢或身体上变得鲜明,我们很可能就将它们跟我们的四肢或身体划上等号。如是,刚开始时我们只能观到我们身体的形态或形状。但是,当专注力和觉知力够强的时候,我们就能超越移动的形态与姿势,经验到名法和色法的本质(sabhāva),以及它们的〔汇聚〕之流:
1. 当我们观照身体目标,如上下的动作和脚步时,我们主要经验到四种色法〔的自相〕:代表地大的硬和重;代表火大的冷、暖或热;代表风大的紧绷、振动或压力等等。
2. 观苦乐受时,我们会发现觉受与四肢或身体是分离的。通常我们是这样想的:我感受到苦。现在,本着强大的觉知力,我们观苦为苦,而不会将之与我们的身体或四肢,或「我」以及「我的」划上等号。
3. 观照如贪、瞋、忧相关的心念、妄想杂念等等时,我们会看见念头与身体是分离的。我们会了解念头是剎那变化的心法,如同河川奔流的水。并没有「我」或「我的」包含于其中。
4. 当我们观所缘,如看见、听见、嗅到、尝到和碰触到时,我们可以认知到它们单纯只是心理过程,不会认为是「我」〔在看〕或「我的」〔眼睛在看〕。
为了要觉知到上文所述,身心现象的自相,我们必须在它们现起时就进行观照,这好比观看闪电,我们只能在打雷的瞬间才能看得到。这种觉知力是修观禅的根本,因为所有其余的观智无不是完全以此为基础。虽然都是修观,但在某些阶段我们会有一些特殊的经验。例如,在第四观智时我们可能身体很轻,彷彿飘浮在空中。或者,我们也许看到明亮的、熠熠生辉或闪烁着的光。或者我们的心可能变得喜悦且高昂。在第十一观智时,我们会感觉到极度的平静,很少或几乎没有情感反应。
除了这些特别的经验外,在整个观禅的修习过程中,我们所经验到的无非是精神与物质的元素,而这些我们大多数人都视为理所当然,所以,我们可能会认为我们观禅的修习,没有什麽特殊的经验。
预备道的成素
如是〔修习〕,观智产生了,超越常、乐、我的缪见,看见了身与心—就它们的自相而言。这些观智由五种「作业道支」所构成。当我们努力专注在当下身心现象的本质,且对它们有所觉知时,正精进、正定、正念就生起了。当我们注意禅修目标时,我们就有了正思惟。正见是如实地了解身与心。这五种要素称为「作业道支」(kāraka-maggaṅga),因为它们联合作用以开发观智,一直到八支圣道成熟时,它们的功用达到极致。通常在起修之前,或者也可以在修习的期间,要圆满三个戒组的成素(正语、正业和正命)。有这三要素,每次我们如实照见身与心时,可以说是在培育所有八个道支。如此,预备道的八道支依道缘之力,助成伴随它们的心、心所法,以及由是而生的色法之生起。
圣道
如是,观智逐步进展,直到最终成就道的觉悟(悟入圣道),那是由八种要素组成的,称为八支圣道。马哈希禅师曾经将预备道(观智)和圣道(圣道的悟入),分别比喻成跳跃过运河以及降落在对岸。有四件事在开悟的时刻完成:首先,见身心不断遭受无常的折磨;第二,根除对它们的执着,那是造成生死流转的因;第三,经验身心的止—涅槃nibbāna;最后,圣道八支的培养,到此时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如此,这圣道的八支依道缘之力,成为伴随它们的心、心所法,以及由是而生的色法之缘。
道的三阶段
这个缘属于「俱生缘组」,但它特别处理上述的道支。对于代表证道开悟的八支圣道(ariya-magga),我们应该多加学习,这点是重要的。为了成就圣道,我们需要培养名为预备道(pubba-bhāga-magga)的观智,此由五种作业道支组成(因此又叫做作用道kāraka-magga)。又,为了开展观智,我们需要满足由八支构成的根本道(mūla-magga)。
根本道
「根本道」以「正见」为前导;正见是指自业正见:视业为自己的所有物。无论我们如何有权有势,有朝一日我们都将死亡,抛下一切的东西,一切的人。我们出生来到这世上时,除了业,什麽也没带来。所以,我们真正拥有的是业,别无其他。认清此一事实,就是我们在这个阶段所谓的「正见」(sammā-diṭṭhi)。我们本着此一正见,将三恶念 减至最低的程度,培养三种善念 (sammā-saṅkappa);我们远离四种口恶业 ,讲真实语、善语(sammā-vācā);我们避免了身体方面的三不善业 ,并做一些对的、善的业(sammā-kammanta);我们以善的方式谋生,没有涉入三种身邪行和四种口恶业(samma-ājīva);我们对于善的事情精进而为(samā-vāyāma);我们系心持念高尚之事(sammā-sati); 我们的心专注在道德的事物上(sammā-samādhi)。大体上这就是如何培养根本道之八种成素的方法。
然而,根据内心净化的过程(visuddhi),观智的先决条件包括五要素。第一是自业正见;这是见清净(diṭṭhi-visuddhi)。接着就是戒清净(sīla-visuddhi)的三种道德上的成素:正语、正业和正命。最后—同样重要的—是定力,这是获得心清净(citta-visuddhi)所必需的。因此,要满足第五种要素,我们必须修习止禅以培养可以净化内心,消除烦恼障的定力。
例如,我们可以藉修习慈心禅,以平息烦恼障如怒气、憎恶、恶意、嫉妒、慢心等等。修习其他的止禅如观32身分或死随念等,我们可以弱化自我意识、偏狭、自私、贪婪等等。观出入息可以使我们的心远离担忧、焦虑、沮丧、妄念等。因此,止禅所培养的定力称为心清净。尤有甚者,修习止禅证得禅那或者近行定是受到鼓励的。然而,如果我们只修观禅,我们可以培养观定取代止禅,方法是正念安住在当下的现象上剎那不离。总此五种要素是开发观智的先决条件。
预备道(Vipassanā)
满足了根本要素的要求之后,我们可以开始培养称为预备道的观智,方法是如实觉知我们的身与心。此处,如实觉知我们的身与心,意思是视它们为剎那变化的名法与色法。如同之前一再讲述的,我们出生时只有几磅重,但现在却重得多。从任何角度看,我们都与出生之时截然不同。这巨大的变化既非突然亦非立即发生,而是逐渐地,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周复一周,日复一日,时复一时,分复一分,秒复一秒。是以,不可否认地我们的身心是剎那变化着的,而我们每一剎那都是不同的人。如此,把某人或某物看作是坚实持久的,是美的或是丑的,这无非是错误的观念罢了。超越这样的假象,看到了身心〔汇聚〕之流,即是如实照见身与心。这就是所谓的「观智」。
如何开展预备道
要开发这样的观智,我们必需根据《念住经》观照四种所缘:身、受、心、法。为培养身念住,我们必须对所有身体的行为举止,如行住坐卧,前瞻或旁顾,
开门关门,乃至如厕的种种动作都保持觉知。受念住方面,我们对三种感受保持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心念住方面,我们得对多种关系着贪、瞋、忧虑等的心念保持觉知。至于法念住,我们必需对我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作用保持觉知。
关于这方面,缅甸已故的马哈希禅师教导我们,坐禅时观腹部的上下动作,行禅时观脚步的移动,以这种方式来培养身念住。这是因为要符合修观智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需培养定力,方法是专注在一种稳定的所缘上,如腹部的上下以及脚步,而不是在任何随意的目标上。事实上,禅师教导我们去观身受心法任何一种所缘中,最明显突出的目标。就如同守在网中央的蜘蛛,轻易地捕捉到从任何部位进入网中的昆虫,我们也同样地守住主要的目标,然后,其他任何目标变得比较显着时,我们都能觉知到。然而,刚开始修习时,多种心念不断地造成干扰。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一旦它们明显起来便即刻观照。如此,我们培育心念住,同时降低心念起动的频率。所以,当没有其他更显着的所缘时,我们应专注在主要目标上。于是,当我们的专注力愈来愈强时,念头的干扰就愈来愈少。此时,我们的心更加纯净,没有了叫做烦恼障(译按:即五盖的障碍nīvaraṇa)的不善且有害的心念。
微信公众号;mmm201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