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3梁宁增长思维机会模块之三:机会洞察

机会的发现存在主动与被动,也存在很明显的层次,有大机会和小机会。在没有明确的方向情况下,通过感觉,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通过肉眼和同理心,采取发散和收敛的方法,找到小范围内、小市场内、小场景下的机会发掘。除此之外,梁宁老师在在机会模块,还提供了另外三个机会洞察与把握的方法。

1、大机会:知识结构与精神结构

这一个机会方法,在我看来,就是知识就是力量,智富的典型方法。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一时期,胆子大,敢闯,成就了一大批草莽企业。但这些机会或者缝隙,整体来说都比较小。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分工和专业化的市场演进与进化,知识结构、精神结构和思维模型在创业和机会把握中日益凸显重要,传统的60/70后的思维方式已很难理解现如今的市场规则,把握现如今的市场缝隙和机会。造原子弹的终于可以大展拳脚,而不是就是一个学院派的穷书生了。

大机会不太容易识别,比如安立欣发现的北京二手房的融资担保市场机会。这需要对大的经济周期、产业周期有一个把握,然后通过对照发现其中的市场机会或者缝隙。这种机会,明显不是可以同构发散和收敛轻易就可以筛选出来的,需要良好的知识结构背景和认知思维模型。

谭智打包9个城市框架广告卖给分众传媒的案例,则体现了视野、格局的经验历练,没有白走的路。这个案例实际上说明,要在大城市、大公司、大平台、甚至大社群进行工作、交流和经历,提升格局、视野和世界观,发现大机会。

大机会靠天眼,就是靠你的知识结构,靠你所经历的精神资源。所以,在当今的时代,不要再说知识无用论。向此昂2011年买房时,曾遇到一个问题,因为土地抵押不能公积金贷款,当时想找到一套抵押担保房源,但遍寻市场没有,想来其实那也是一个机会。

通过知识结构和精神结构的累积与进化,形成思考框架,然后通过对比对照,落后城市与先进城市比,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比,东方和西方比,打一个时间差,获得市场缝隙机会。

要多读书、读好书、读社会之书。

2、爆品机会:爆品公式与品牌护城河

爆品,建大理解就是火热爆发的一个产品品类。想想去年,做活动提报时,提提答案茶还觉得新鲜,2019年奶茶的体验感早已销声匿迹。奶茶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爆品。报批金所属的品类,能够爆发,有其必然性,其消失也有其必然性。生也快,消也快。

梁宁老师用了8个字,来总结,始于爆品,终于品牌。通过产品爆发,最终还是要回归于品牌。从功能性或者新奇性需求,在经过品类过度竞争后,终究要大浪淘沙,回归品牌。

那么爆品如何爆发呢?

一个公式:爆品机会=技术/供应链创新X爆发品类X新流量

新流量,就是新的流量指向之处,十几年前,还是pc端线上流量,而后移动端流量,这两年又是渠道下沉,小镇青年等的提法。对于新的流量,这需要一个包容和敏锐的洞察之心。嗅觉敏锐、体感准确、心态开放,少一个环节,新的流量可能不是流量,就是深渊。想想房地产营销永远走在新流量的后面,还在用几年前的流量玩法。

爆发品类,爆品都是基于一个新品类的爆发。这一新品类的出现,往往是过去某一种限制条件或者天花板被打开,然后打开了一个新空间。市场开放、技术进步、消费升级,都出现了爆品机会。比如改革初期的电视、录音机等家庭娱乐品类的升级,90年代通讯工具大哥大、bp机的爆品,21世纪初的电脑、上网的爆品,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品牌产品等。现如今,消费升级的机会爆品机会会越来越多。

技术/供应链创新,技术和供应链的创新是产业的基础,是爆品机会的第一个要素,也是一个最关键的要素。供应链能力是否成熟,直接关系到技术是否领先,是否稳定供应、性价比是否成行。小米手机的成功,离不开对供应链的掌控和品控;锤子手机的落寞少不了供应链的不稳定和产能的束缚。所以说,技术和供应链才是爆品的底层要素。

品牌护城河

有了爆品,为什么还要将品牌?

爆品爆品,就像一个流行元素,开始是流行,时间长了,大家都有了,如何体现自己的优越感?这个时候不是靠产品本身,而是靠品牌了。

就像2000年前后,手机品类刚刚启动,国产手机大量入市,人人以拥有手机为容。那时自己华了999块买了海尔的黑白屏4和弦手机,当时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是200块。当时手机品类爆发,大家只认手机,不认品牌,到现在其实,买手机主要就看品牌了。高端买苹果、三星,如今华为,中端小米、红米等。

品牌为什么是护城河?品牌赋予了产品物理层面之上的精神属性。或者是信任、或者是某种价值观、或者是某种优越感。海尔品牌曾被赋予质量好的信任标签,小米品牌被赋予了性价比的精神标签、苹果赋予了体验和优越感的信任标签,他们的品牌已经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建立了护城河和认知惯性。

因此一个产品拥有了品牌之后,至少获得了三方面的明显好处:

(1)产品溢价,卖得比别人价格高,消费者还任,这是最明显的。就像苹果手机。我最苦恼的是,做地产这么多年,服务了那么多中小开发商,提出最多的买房子策略就是降价、特价,这哪里有品牌的加持,纯粹是在莽冲。

(2)与tuB商家的博弈话语权。这么多年,经历过商业地产,招商为什么招主力店,招的时候人家要求低租金甚至零租金,要求一签很多年,开发商为什么会放血,就是人家品牌有号召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商业培育和商业招商,这就是话语权和主动权。对于个人也是如此。

(3)很多人愿意举着它自拍。这有点网红产品的意思。就是客户愿意将购买的品牌产品成为自己对外场景表现的构成要素。就像商务谈判时,老板一般开奔驰、奥迪或者宝马,自己平时上下班开一个一般的车,这就是品牌背书带来的自发优越感和自信感。说白了,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既然品牌可以作为护城河,但品牌的建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简单注册了商标就是品牌。就像人人都有名字,你出去喊一声,有人借你10万不,如果马云出去喊一声,别说10万,1000万都有人给,这就是品牌的差距。

所以对于品牌,它就是一个借记卡账户,需要先往里存钱,然后将来才可能往外出钱。品牌需要建设的,需要坚守一个价值观或者调性的,变来变去的品牌标签不是品牌,那是推广。品牌即初心,品牌即信仰,品牌即信任。

3、大机会:跨越周期——你的基因,你的机会

为什么会跨越周期,任何发展中的企业都会遇到发展周期,都会遇到发展瓶颈。就像我所在的地产代理行,每一次大的调控,都是一个面临生死考验的周期性节点,遭遇发展瓶颈。个人的行业发展也是会遇到行业、产业、甚至是置业的周期性天花板。

面对周期性天花板,或者说,面临一次增长的尽头或者末端,如何启动二次发展,如何突破瓶颈。这里举自己所经历的代理公司的两个例子。

公司A:大概2014年左右,威海三线市场的低迷行情进入第三个年头,无论多好的地段,房子就是不好卖,这遭遇了发展的瓶颈问题。A公司老总比较勤于思考,开始谋求第二增长曲线,减少对地产行业的依赖,然后开始探索。尝试一:内部重组广告公司,接广告的活。尝试二:进入二手房市场,拓展渠道;尝试三,加盟房多多,以地产电商赋能代理主业。当然这三个尝试都不算成功,先后退出。17年后,退出地产代理行业,换了赛道,进入渔具电商,基本成功,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B:现今所在的公司,仍死守代理行业,采取基本的生存策略,就是精简项目,压缩投入,减少成本,熬过寒冬。熬不过去,就散了。这也是众多小代理公司的生存策略,草莽型企业的生存状态,有大的行情周求就上就活,跨不了周期就守就灭。

如何跨周期,这是一个很严峻的命题?

我举的例子里,明显可以看出一个关键因素,企业的生存基因,也就是企业创始人的生存喜好、价值判断和风险偏好。A公司善于谋,愿意闯,虽有失败,但打开了企业的天花板,进入了另一层空间。公司B依然在原有的天花板下,苦苦生存,老板并没有太好的想法和做法。所以说,跨越周期时,企业基因,尤其是创始人的基因很关键,很核心。想想自己在很多公司的离开,都是因为对老板的价值观、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有不一致的地方而选择离开。

企业的发展表现,还有另外两个影子,就是用户需求和限制性条件。

就像威海的地产代理行业,现在的开发商已经不像20年前那么不专业了,对市场、销售、产品都不甚了了,所以才有了代理公司的存在和生态位。现如今,地产行业规模庞大,人员众多,只要有项目,随时都可以从市场上找到专业团队,自组建或者招募代理公司,都是so easy的事情,代理公司已面临市场、行业的限制性条件。

此时,从限制性条件出发,围绕卖房子就是找客户这一核心诉求出发,做地产客户的资源池才是出路。当然,还是企业基因更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2-23梁宁增长思维机会模块之三:机会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