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的,终于在2020年元月2日看完了得到罗振宇先生演讲的文字版。本来想要把一些有感觉的点抄在本子上,下笔的时候,发现想要说的话还是蛮多的,于是开写。
1,清空了,才能装得下更大的梦想。
先不说这句有哲理且充满智慧的话。我更喜欢的是深圳大学的这个创意——录取盒子。
一件印有学校名称和Logo的T,被录取的孩子在打开盒子的一瞬间就有了归宿感,当你穿着这件T恤报道的时候,更容易被学长认出来,获得帮助,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更近一步。
一个VR眼镜,不仅可以让被录取的孩子提前了解学校,也代表着“大学”这个是身份,传递出这个学校的先进。
我相信有设计感的录取通知书,也会彰显这个学校的理念。写到这里忽然间想起我家儿子初中的录取通知书,那是校长一笔一画毛笔写成的。收到那一刻,是被关注,觉得自己好重要的感觉。
倒空盒子后印在盒子底部的这句话,也就在这个当下进入了孩子的心。
【这个创意的方式可以用在以后的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小的设计,让对方被看见、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然后你传达的理念才会被接受。沟通前先连接。】「真的没想到,我第一个写下的居然是这个点,接下来按顺序写」
2,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之中。——贝聿铭
罗振宇先生分享的贝聿铭的故事同样打动了我,朋友圈里也经常看到有人自省要改变自己而不是别人。把目光聚集到自己身上。这很对,关注自己,你只能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或者说这个环境做什么。我看到罗振宇先生分享的侧重点是:关注自己做的事情,而不是别人的评价。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有时候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有种自我安慰的无力感?这句话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他信还是自信。我是做家庭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从现在开始,减少他信、增加自信。这需要疗愈,回到你的生命故事中:
拥抱你的“受困故事”,
正视你的“黄金故事”,
创造你的“史诗故事”,
直至你不再依赖任何故事。
这个方法不是我自创的,是我的导师马冉冉女士教我的。
而我能做的就是陪伴你,用对生命的尊重和爱。
2020年,我用陪伴大礼包表达对这个世界贡献的诚意。当然,如果你所在的社区需要一些关于家庭教育和心理支持的讲座,我也很乐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没有罗振宇先生请到人名气大、也有着相同的专业度、热情和爱。更重要的是,我就走在你身边,且愿意成为你的朋友。
3,不是解决想象中的问题,而是回应真实世界的挑战。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自己忍不住嘲笑了自己一分钟。为当下发生的一件事。
我家Leo的成长记录册找不到了,我在网上帮他买了一本,我估算了一下时间,如果正常快递的话,周六收到,万一邮寄丢失的话,会很麻烦,如果周五可以叫闪送、或者周五我去拿一下的话,周五可以拿到,要保险很多。查了一下,闪送要100对块钱、自己去拿来回要5个多小时,10分钟内跟店主来回沟通改变4次主意。最后自己都烦了,想起来先跟老师沟通协调一下,老师同意说可以下周一带过去,于是笃定的跟店主说发快递,叫顺丰。
不知道你的生活中会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在事情还未发生之前,你想了一百种意外的情况,如果哪种情况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话,你就会担心和焦虑?
我是一个家庭教育讲师,我做讲座的时候,很多家长在跟我聊孩子,我就会收到很多“如果.....”,直到我回答不上来,家长似乎松了口气:“看吧,我家孩子就是......”
讲座和工作坊做多了,我就学会了拒绝回答“如果......”,这会让家长更焦虑,后来我会说:先去做,“如果”发生的时候,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可以吗?
4,躬身入局
看到“躬身入局”这四个字,我居然有些热泪盈眶。这源于我自己的经历和坚持。
学心理学的时候,老师说心理咨询师要注意不要被对方投射,学故事疗愈的时候老师也说不要卷入对方的故事漩涡中。这是咨询师的基本素养,帮助我保持理性和中立。有时候,也让我觉得我和我陪伴的对象中间似乎有一堵墙。
在我陪伴生命的过程中,有些时候尝试把自己放入对方的生命故事,陪伴ta的悲伤、痛苦、焦虑、无助。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躬身入局,但是我知道,许多人在这样的陪伴中,生长出了自己的力量。
或许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只是最初的我,被一些固有的经验和担心吓到了而已。
无论如何在这个当下,我敢于并且愿意“躬身入局”,去陪伴那些暂时被卡住的生命。
5,“我辈”
看文字就能感觉到热血沸腾,能想像出罗振宇先生在现场演讲时的激昂顿挫。
现在是个大咖辈出的年代,朋友圈的大咖多如牛毛,想要成为大咖的人更不胜数。这是好事,无论我想要做什么,都有榜样可以学习,都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大咖的帮助;同时,这也增加了我的焦虑和自我怀疑,尤其当我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会觉得“我不够资格”。
举个例子来说,我几乎不做微课,也很少做线上分享,为什么?首先,我不喜欢自说自话,无人回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线上有那么多大咖们的课程可以选择,我不觉得自己会比大咖们做的更好。所以我选择线下沙龙、读书会、工作坊,即使陪伴的人数有限、每一次的活动后,一个个不同的表情、一个个活动中的小故事却能够温暖我很久、滋养我很多,让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感受到支持,而对方,也会在眼泪中看到自己对自己的疼惜、在微笑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在旁边小伙伴的眼睛中看到自己的值得和美丽。
不信,我找来几张最近一次读书会沙龙的活动图来感受一下:
说回到“我辈”,其实我想说的是,“我辈”更多的是普通人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以你喜欢的方式,给这个社会带来温暖和改变。这是我理解和践行的“我辈”,如果你认同,并且想要和我一样,我会全心全意的陪伴和支持你。
6,中国文化
这张图片戳中我的不是罗振宇先生分享的中国人直面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而是唤起了我对另一件事的思考:中国文化。
前段时间看哈克老师的《让爱成为一种能力》,他在文中有两个章节有说:
西方心理学非常强调自我实现,说的是我们有一个理想的我,还有一个现实的我。理想的我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而现实的我,是当下的处境。自我实现,说的是,我怎么从现实的我,走向理想的我。上面这一段短短的话,就出现了7个“我”字,出现这么多我,反映了西方心理学的个人主义哲学基础。东方文化,不怎么讲实现,讲的是“完成”。我们的文化看重这一份“完成”,从五伦里“完成”,也就是从关系里“完成”。
我曾经深受“自我实现”的影响,越深入,在关系中“完成”的比例越高。“自我实现”很好,“完成”也很好,只是不同的阶段,我们需要的比例不同。正如在罗振宇先生的跨年演讲里,如果你认真看的话,会发现,今年的演讲里,人与人的“关系”“连接”的比例增加了。
哈克老师在文中推荐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我买了,还没来的及读。如果你也读过这本书,我们约一个下午茶如何?我们一起来聊聊“自我实现”和关系里“完成”。
7,“请走在我身边,做我的朋友。”——加缪
这个不说,只做。来到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请记得,我走在你身边,且愿意做你的朋友。
8,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到来,创造一切的是现在,所以现在才是希望。
这话我想对自己说,更想多很多家长说。当你追逐焦虑的时候,我期望你能回到当下,哪怕跟我一起学习一个稳定自己情绪的方式、或者学习一个跟孩子沟通的方式,都可以。这才是更接近你未来的期望的方式。
这句话我也想对很多匆匆忙忙,忙于成长、想着自己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和某一位大咖一样牛逼的朋友,期望你可以停下来,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给自己一个用拥抱、陪家人吃顿饭,都可以。这才是你成为大咖的起点和成为大咖后想要的生活状态。
9,“竞争意识损害竞争力”。
这句话总结的如此精辟,忍不住为罗振宇先生叫好。
想分享一件事。
一位同是方糖读书会带领人的小伙伴,发布了一个和我的陪伴计划类似的文案,内容大部分不同,格式,尤其是发布朋友圈时看上去的样子尤其相似,我差点留言感谢她帮我发圈,仔细一看才知道不是我的那篇。看到了很生气,留言表达后,不足以让情绪平静下来,于是发到马冉冉导师的生命故事疗愈师养成高阶群,冉冉导师回应我:创意是抄不走的。觉知到不爽,生气一下,微笑着去维权,告知对方,然后切断能量,Keep going,不为任何人停留。
于是这件事从发生,到我切断能量,愉快的投入到下一件事中,用了10分钟。
分享这件事,是我觉知到自己的竞争意识是如何升起,又如何想要拉扯住我的时间和精力的的。被抄袭维权,看上去你是多么的正义,其实背后的竞争意识,一样拉扯住你的时间和精力,让你陷入这种竞争的故事漩涡中。一样会影响到你的竞争力。
其实我还想说,大概在三年前,我的竞争意识可能更强烈更直接一些,我会介意找我咨询的朋友最后选择了别人的课程或者工作坊,甚至看到别人朋友圈里分享的活动,我会嫉妒ta做的比我好。我保护自己的东西就像老母鸡护着小鸡仔。三年之后,不会了,我会真心真意的分享自己的经验、用我的经验和资源支持初入行的朋友。当然也还会因为别人不打招呼的“模仿”“引用”感到愤怒。
这个变化经历了三年的学习和自我疗愈。学习让我了解很多客观规律,自我疗愈让我拥有了更大的内在空间去接纳自己和容纳别人。
有些东西,尤其是体验这种东西,是说不明白的,需要你亲身去经历和体验。
10,“预测能否实现,取决于人们如何做出反应”。
在罗振宇的年度演讲之前,我刚好听了剽悍一只猫的年度分享,其中他分享到他不帮的几类人,其中有一类是:没有行动力的人,不帮。
这将是我2020年的一个基本准则之一。
为什么写这个,是因为在生活中,自己对以一些事情的不同反应,让事情有了不同的结果;在工作中,看到了同样的预测,因为不同的反应带来的不同结果。
举个例子,2019年年初的时候我的梦想九宫格里有一个梦想是练习kundalini瑜伽,我对这件事的预测是通过一年的练习,我的身体状况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我对身体的感知力会增强好多。这套瑜伽的练习中有一个很关键的是坚持早课,而我在进行这个练习时候却觉得,或者说是担心,我的身体条件是否合适这样练习,然后我停止了练习。结果是一年过去了,我仅仅是在2019年做了个开始。
如何反应,除了你的信念,还有行动。想法或者说信念决定你的感受,感受决定你的行动,而行动决定最终的结果。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虽然我很认可,也发过朋友圈,但践行起来还是会不时的掉进自己信念和行动的坑里。
11,教育就是生命点亮生命
我是个家庭教育讲师,我会设计一些课程,无论是给成人的还是给孩子的,所以我要写这部分。因为这是一个课程设计的核心原则。
不过我还是更习惯用一个词叫:唤醒。
通过一些课程的设计,通过你在课程中的体验,唤醒你内在的智慧和力量、以及你的创造力。
给“渔”而不是给“鱼”。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辈”共同努力。
12,“世界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组织起来的”。
又一条教育的指导原则。
家里有孩子的朋友们,看到这个,就别纠结你们家孩子的语数英成绩是否能为他带来美好的未来了。
其实没有这句话,你和我也都知道,不要说现在的语数英成绩,就是现在的其他成绩也决定不了孩子的未来,可回到现实生活中,你总是不知觉的被这些成绩牵动每一根神经,我也是。
在正面管教中有一个方法叫两列表,你可以试一下,一列写下所有你们家孩子给你带来的挑战(也就是说你眼中的问题行为),另一列写下你对孩子在的期望(为了方便你思考,邀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的孩子25岁时,你期望他身上有的品质和技能),写完后看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及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什么。
我写了,并且把它挂在我卧室的门上,当我陷入孩子挑战带来的焦虑的时候,我就去看看。你愿意的话不妨试试,如果有需要,我愿意协助你,如果你有不同的感受和方式,也欢迎你分享给我。在这里,先行表示感谢。
那些品质和技能才是围绕挑战形成解决问题的资源。
13,五个哲学问题。
这些哲学的问题是自我反省的,说实话,我写的时候有些部分写不出来、有些部分则是写了内心也不能完全相信自己说的话的,所以我不想分享。
这些灵魂的拷问,我们各自去问自己就好了吧。
14,“钱从自己的劳动里来,钱从更多的人和人的连接中来”。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缓解了我的焦虑,尤其是罗振宇先生讲的73%的财富来自于你的劳动。他说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有钱,大家都得下地干活。我是个没有投资概念和知识的人,在这个鼓吹“钱生钱”的年代,每每想到自己这方面的无能为力,还是蛮焦虑的。而这句话让我的焦虑减少了许多。
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对我是方向性的指引。互联网的时代,任何人的连接,尤其是像罗振宇先生分享的保险从业人员与人20年甚至更久的那种紧密连接在目前还是稀缺的。
这或许也是需要“我辈”努力去做的。
15,“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给女性的机会”。
这句话有趣极了。
我没有脱不花的才华,却也想说一句:作为女性,不要放弃引领这个时代的责任。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家庭教育和女性生命教育。
为什么要做女性生命教育,这不用我啰嗦,如果你是女性,我相信你会懂;如果你不是女性,我相信你也会懂。
这里推荐一本书叫做《她力量》。
我不仅喜欢这本书,更喜欢“她力量”这三个字。我曾经借助这本书的读书会,帮助十数位女性跨出了0-1的飞跃。
16,其他
梳理到这里,已经又累又饿了。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毕业的人,我对后面一部分还是很兴奋的,这部分的梳理打算放在一起,只记录一些打动我的词句,这些词句表达的内容可以迁移到不同的领域和事情。
1)经济不是预测出来的,是干出来。如果你觉得好,不错,如果觉得不好,那就努力干。
2)想论证不好,有一堆事实,想论证好,也有一堆的事实。3)不断地寻找抓手,走一步,踩实一步,再寻觅下一个抓手。一步一步的往上走。
4)你是想赢,还是想赢得辩论。
5)苟且红利。意思是虽然看起来所有人都在做事,但是其中有大量的苟且者。你只要稍微比他们往前一点点,就能享受到的那个红利,就是苟且红利。
在某些时刻,你只要比别人稍微认真一丢丢,就足够了。
6)每个星期约一个和工作无关的人,跟ta 吃个饭,聊个天。而且不是为了某件具体的是事情,只为从他身上学到一点点我陌生的东西。
7)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8)那些可以放心让别人干的事,【自己就别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付费使用成果就好。】
定义好你不可以外包的核心能力就好。去做那些洞察用户啊、连接用户、服务用户的事情。
结束语:
今天出门的时候计划了3件事,一次带了3件事需要的资料和工具,实际上只做完了一件事。这样的事情我不是第一次干。
我想说,做事之前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还有总是想要更多,结果累着了自己。
就这样吧,结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