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哲学的终结

德国古典哲学由康德开始,到集大成者黑格尔这里结束,中间有两位关键的哲学家,费希特和谢林。他们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费希特自命为康德哲学的完善者,谢林在晚年指责黑格尔剽窃了他的思想。形而上学的道路即将终结,他们是在落日的余晖照耀下,一闪而逝的花火,在这终结之路的末端上,还绽放出了一朵最华丽的人类理智之花。

康德哲学始终为人所诟病的就是那个不可知的“物自体”。费希特认为,康德对自己的哲学进行的不够彻底,而且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犯了一个逻辑前提问题。按照康德的观点,我们只能认识到我们经验范围之内的东西,经验之外是不可知的,但恰恰物自体就是这个经验之外的东西,我们不能够在经验的范围内去谈及经验之外的东西,并把它作为假设的前提。费希特认为,根本不需要物自体,也可以解释认识活动发生的过程。

他的哲学被称为“知识学”,知识学三大原理:一,自我设定自我本身。二,自我设定非我。三,自我设定一个有条件的自我与非我相对立。分别是正题,反题,合题。“我是我”,这是一切逻辑的前提,代表了一种“实在性”。我进行反设定,出现非我,代表“否定性”。将自我与非我相关联,代表“根据性”。在费希特这里,“绝对自我”是最高的原则,也就是那个绝对的本源,它不仅提供康德所说的形式,还提供实际的内容,而非我只是意识中的世界,是虚幻的,与实际相反映的存在。他认为哲学应当是一元论的,是为认识提供依据的。而认识的本源只有两条路线,一是唯物主义,由物到心,这条路在费希特看来是不同通的,因为无法解释物质如何演化为意识,人不能够跳出自我意识去外在寻找本源,二是唯心主义,由心到物,这一点是可以用理性说明的,因为意识始终是在主体范围之内,也应当在主体范围之内寻找本源。

费希特之后的谢林哲学被称作是“同一论”,作为黑格尔日后哲学核心的“绝对精神”中的“绝对”概念的来源就出自谢林。他认为现实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是一个有条件的(不完满)世界,而宇宙万物真正的最高依据是“绝对”,这个绝对的含义是“非人格的绝对理智”。“绝对”具有自我发展直到在精神层面达到自身完满性的原始冲动,整个宇宙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绝对自己追求以达成自己的发展过程。在谢林这里,有自然哲学与先验哲学之分。在自然哲学方面,“绝对”为了达成自己的同一性,在源始的“二重性”(超越性和全体性)推动下,从无意识的状态慢慢上升到了“自我意识”,这也是人类主观性不断增长的过程。在先验哲学方面,“自我意识”又要去把握那个“绝对”。同一性的体现,“我是我”:“自我”去意识“自我意识”(主体与对象)。这样,谢林的一元唯心论也得以完成,自然是无意识的理智,而科学就是要将意识从物质中抽取出来。他还认为,由于人类理性与绝对的距离,我们不能够思想到“绝对”,只能借助于艺术直观,在艺术与美中,绝对得以或然显现,他将艺术称为哲学的工具。

古典哲学最后一位登场的人物是大哲学家黑格尔,我在第一次听人称其为“大哲学家”时还颇感好奇,但后来领教到他的哲学体系之时,不禁觉得名副其实。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走出了一条极限之路,以至于后期的思想家们无人再能到达他的深度与广度。他那包罗万象的集大成的哲学,将形而上学画下了完美的句号。之后的哲学都只能在各个领域进行对黑格尔的批判与继承,而再也达不到黑格尔式的高度。黑格尔的哲学是人类理性的一次全面探险,他那种将人类知识做一次全面的总结与分析的伟绩,在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不可逾越的里程碑意义。我认为,作为一个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被批判的程度有多大,给后世与我们带来的影响就有多大。越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对他的崇拜之情就越发高涨。

“辩证法”,由柏拉图始起,但在整个近代哲学,且在牛顿机械自然观兴起后,都将其在否定意义上使用,康德语:“陷入辩证法的幻象”。但辩证法在黑格尔这重新恢复了地位,且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以至于在马克思等人的推动下,成为至今深入我们中心意识的思想方法。“哲学就是哲学史”,黑格尔的历史意识也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对后世的哲学学习模式造成决定性作用。“艺术终结论”,“关于运动的定义”,等等,种种观念对现代性精神的奠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年年轻气盛的叔本华在柏林大学授课,妄图跟黑格尔争锋,但惨遭失败。因为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他的思想抬升到普鲁士官方哲学的地位,那是属于黑格尔的时代。

康德的早年经历不详,且哲学思想成熟较晚,将近六十岁才写出第一部著作《纯批》,他的思想一般分为前批判时期(独断论)与批判时期,由一篇四十多岁写的教授论文为划分。但黑格尔成名较早,三十多岁写出的巨著《精神现象学》就已经奠定了他在思想界的地位。早年黑格尔深受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他在大学期间的两个室友同样是思想史的巨人,谢林与荷尔德林。后者被海德格尔称为“诗人中的诗人”。当时的思想界被康德所统治,无数的哲学家都希望能够解决康德所批判或遗留下来的问题,黑格尔当然也不例外,他要重建被康德瓦解的形而上学。

恩格斯曾经说过,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这个说法来自于黑格尔,但黑格尔所指的是:“过去的形而上学家是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看问题”,而形而上学本身是伟大的。它源于人的最本质冲动,想要去探究这个世界本质的真理,哲学家们相信宇宙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而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它最本源的东西并加以证明。哲学家的思考是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最内核的原则,然后从这个第一原则出发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来解释这个世界的合理。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他的基本哲学体系框架已经蕴含其中。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一切之本质而不是方法,他将自己的思想形容为是一次人类精神的探险旅行,辩证法既是带动着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本身,最终达到了对宇宙万物存在的绝对支持。《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指的是“万事万物,只要超出自身,就是对自身的瓦解,唯有精神,是在它的他物中,依然能保持自身的生命的力量。”现象指的是“人类精神认识宇宙万物的历史过程。”(这里的现象不是与本质所对立的)。

黑格尔所确立的第一原则是:“绝对精神”。在他这里,本体论与认识论具有同一性质。首先来看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他质疑康德考察先天认知能力的合法性,因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需要有主体与对象的区别,而康德用思维来考察思维本身,对象变成了主体自身,那分析的对象也就自然瓦解,也就得不到关于真正对象的认知。在黑格尔看来,知识和对象是一种辩证关系,当我们接触一个对象,同时我们产生了知识,而由于这种知识,我们改变了对对象的认知,导致原来的对象变成了一种新对象,而这种新对象又会为我们带来新的知识,这样知识和对象就反复作用,不断变化,最终构成了我们认识的发展,也就是人类的历史,这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本质,所以不存在什么“物自体”。通过这样的质疑,康德的先天认识分析和产生认识来源的物自体问题就被解决了。

黑格尔认为,“认知活动”就是用思维形式考察思维形式自身,必须由其自身去规定其自身的限度,并揭示其自身的缺陷,这就构成了“思想的矛盾发展”。黑格尔瓦解了主客体对立的思想,他赋予“人的认识以本体论因素”,认为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去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就是使世界达到统一的原因。因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存在,它通过自己发展自己来达到自己,而绝对精神就是通过人类的精神活动来得以实现的。

“实体即主体”,一切都是思想,一切都是绝对精神。人们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主观思想去思想客观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反思,因为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对自己的认识。人类精神活动的发展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由最初萌发意识(普遍的,动物性的),到自我意识的形成(这是认识的基础),再到理性的形成(精神,宗教,绝对知识),直到绝对精神本身。所以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就是意识与意识的关系,最初人对于外界都以对物的认识方式(体现在人对人的征服),后来到自我意识对自我意识(人与人希望获得承认)。黑格尔批判过去哲学家,斯宾诺莎将认识分为两种,一是实体在自身内通过自身认识(自因),二是样式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被认识,缺少了自我意识对他物的能动作用;康德坚持思维就是思维,对象就是对象,无法扬弃现实的外部世界,最终陷入了不可知论;而谢林则陷入了无差别的绝对与有差别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矛盾。

“实体即主体”,实体的运动性构成世界得以展示的方式。它表现为:一,实体自己展开自己;二,自身之中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将自身树立为自身的对立面,扬弃矛盾与对立);三,既是开端又是结果,“潜在(目的),展开,达到现实,直到目的”即自我完成自我的过程。所以,现象也就是本质,绝对精神在发展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了现象,并通过扬弃矛盾对立性保留统一性继续前进,因而,黑格尔的哲学具有宏观的整体性视野和历史哲学的特点。他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史,真正的哲学(黑格尔哲学)是由过去每一位哲学家哲学的合理内核共同综合构成的。

  在对思想的分析上,黑格尔认为,“存在即思维”,从认识的过程来看,是先有感觉经验存在,有表象的出现,再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从逻辑的角度,我们是先有对概念的认知,再有对概念所指称的事物的感知,所以事物的本质是概念(思想)。并且感性活动也包含着普遍性的特质,所以思想活动贯穿了认识活动的始终,正是通过人类精神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绝对得以成为精神成为现实。思想有四个特点,一是能动的普遍性,二是对事物反思的能力(把握本质),三是思想本身就是事物客观的本质,四是思想是自由的(属于“我”自己的思想,可以摆脱感性的限制。世界是无意识的思想,而人类的思想让事物本身成为思想(它自身),也就是思想思想存在于事物中的思想。在这里人的认识活动的本体论性质得到突出,黑格尔认为哲学最高的目的,就是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理性与现实的和解。所以,”存在即合理“,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需要被扬弃的不算现实)。

黑格尔作为著作发表的除去《精神现象学》之外仅剩一部《逻辑学》,另外还有重要的两部书籍《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是作为授课讲义编订而成的。对于黑格尔的后期思想,我所知甚少,也不太理解,只能在这做个简要说明。《逻辑学》不等同于我们所指的形式逻辑,在《逻辑学》的序言之中,黑格尔这样写道:“学习这门科学,在这个阴影的王国中居留和工作,是远离感性直观和目的、远离感情、远离仅仅是意见的观念世界的。”《逻辑学》将《精神现象学》作为前提。《精神现象学》是对万事万物矛盾发展直至绝对精神(概念)的演绎,而《逻辑学》则直接进行对概念演绎进行研究。

《逻辑学》是黑格尔建立世界的逻辑结构,对纯粹本质性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的记载。当人类精神达到了“绝对知识”之后,整个认识过程就会纯化成范畴,它也就成为了《逻辑学》的对象。概念论是逻辑学的灵魂和核心,黑格尔把概念认作存在的本质,把存在看作概念的外化,把真与善统一的世界看作概念扬弃其外化的结果,从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引出解释世界的主客关系模式和主体性原则。首先,存在为前提,存在分为:自在,自为,和自在而自为的。自在是直接性的(在自身内),导向存在论的范畴。自为是间接性的(为他),导向了本质论的范畴。自在而自为是二者结合,导向了概念论的范畴。

“辩证法”,是精神本质性的运动。“密纳发的猫头鹰只在黄昏时起飞。”黑格尔认为哲学是对于过去的真理,而不是未来的预言。辩证法中的“扬弃”就是对现有的保存保持停止终结,然后向着更高阶段的过渡。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后面的阶段,总是在先阶段的真理。他认为现代人已然生活在观念(抽象性,普遍性)之中,难以回到现象本身,而古代人就是生活在现象之中,才获得了对抽象思维的形成。而哲学的探索,向前进就是回溯根据,就像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英雄出征,英雄返乡,黑格尔的思想旅程经过了外部探险,最终又回到了自身(绝对精神)。

在黑格尔之后,古典哲学的道路由此闭合,后世再无思想家妄图构建如此庞大的哲学体系。千年的形而上学开始消解,伴随着19世纪下半叶理性主义的衰弱。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自然选择;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强调人的非理性(本我与超我的平衡)。这三大理论直接动摇了宇宙和谐论,历史目的论,理性至上主义这些支撑过去思想家思考世界的基本范式,直到二十世纪初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出现,更是将我们看待宇宙的基本方式完全颠覆了,世界失去了它的合理性,变得扑朔迷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典哲学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