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消费行为】之--鸡鱼蟹虾,也比不过的馍馍蘸菜汁

我出生在河南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名叫大营镇,名字极其普通而无趣,也没有什么历史内涵,记得很小的时候翻过一本族谱,说大营镇原本名称为“鸡鸭鹅村”,心理暗想,看似这样的土味名称倒还有点趣味,最起码被人提起来,特别能感受到丰衣足食,大快朵颐。

这里像中原大地千千万万个小镇一样,没有什么特色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祖辈父辈常年在这里农耕,两亩四分地,春种秋收,施肥除草,经年累月,日子清苦却也过得去。镇上大部分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熄,生活规律而节俭。

后来,我父亲考上师范,成为一名老师,但老师收入低,家境也未能变化多少,小时候父母管教严,雪糕油饼面包之类的零食很少吃到,却也无意间培养了我不吃零嘴的习惯,长大后,在为食品类写创意文案时,总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似乎再美味的食物在我嘴中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最喜欢的依然是小时候匆忙从地里赶回来的妈妈做的馍菜一汤,那种经年累月的一日三餐,似乎才是我寻常味蕾的最终归宿。

记忆中冬季里饭桌上的白萝卜炖粉条,小学三年级的我就着能吃一整个馍馍,最好吃的不是馍馍夹菜,而是馍馍蘸菜汁,条件好的时候加几片肉,肉香浓汁蘸馍那叫一个香。长大后的餐桌上各种精瘦肉、鱼、虾,想吃什么都不必拘束,但只要有馍馍蘸汁,我还是比平时多吃一块馍。

小时候家里的馍馍都是自家种小麦碾压出的面粉,经过妈妈费时费力和面擀面发酵,用地里捡来的树枝当柴火蒸出来的,没有现在市面上卖那样的白而松软,但却实在,馒头色泽微暗,麦香味十足,且极具饱腹感。长大后在大城市里,生活节奏快,蒸馒头费时费力,岂有楼下小超市里买来的方便,但是味道却大不一样,满嘴机器加工之感,再后来每次老妈来我这里,就带一袋子自家蒸熟的馒头,我都开心的多吃几口。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公司有一次招待一位从北京来的老学者,领导和我陪了整整两天,为了突显诚意,这两天均在有名气有排场的饭店设宴招待,黄河鲤鱼,菌菇红烧肉,鸡汁笋尖……吃的时候也挺开心,毕竟这些菜式不是我这个刚毕业的小姑娘能常吃的起,但是整整两天后,明显感觉胃里开始闹腾,先是肚子难受,后又咽不下饭,整整一周,脾胃里的抗议才慢慢缓下来,方才苦笑感觉自己清贫小女生一枚,吃不惯大鱼大肉,这辈子都不是富贵命,果然,嫁人生子许多年,生活状况虽较父母辈好上许多倍,但依旧为家庭经济状况担忧发愁,车贷、房贷、工作压力一样不少。

从初入职场到现在十余年,更换了四五份工作,幸运的是每每午饭,我都能在单位旁边找到食堂,第一份工作单位旁边有一家邮局员工食堂,第二份工作老板很nice,虽只有十几个人,但却自己聘请厨师,一荤一素一汤一饭,味道好极,后来辗转在郑州农业大学教师食堂等等几处,不仅价格便宜,主要是食堂饭菜甚和我口味,真真吃的舒坦。

结婚后,我对吃依然没有过多要求,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对外出吃饭的消费心理,比如,在外吃省时省力也未尝不可,只是价格要控制在四五十元以内,记得刚结婚那会儿,老公带我去吃了一家烤鱼,花费三百,说是麻辣香味俱全,我却只吃出了一般一般,回家还埋怨老公了许久,说:我们房贷还未还完,吃这么贵的鱼,干嘛?!不就是一条鱼嘛,三十块钱买回来清蒸都比这强,还三百,真难吃!以后,规定一下,我们出去吃饭一百以上的,都不考虑,我可吃不起!老公对我无可奈何,只得答应,果然我数了数,在以后的日子里,即时结婚纪念日,我们在吃上的花费每顿也不过百元。

父母辈是经历过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的时期的人,对食物更是加倍珍惜,吃不完的必定下顿当剩菜来吃,我们辈不同,从小虽不富裕,但不至于饿着,对食物的无欲无望,虽没有做到加倍珍惜,却也不铺张浪费。看着女儿从出生便有几十种奶粉选择,每日只要她在饭桌上多吃一口,我和姥姥便能欢呼雀跃许久,想想他们未来,不知对食物又是何种理解。

对吃的无欲无求,也建立了我在吃上面的消费节俭克制,更铸就了我在饭局上的透明表现,最后发现自己对成人社会里的你来我往也渐渐不自然,礼数、品味、交友圈逐一黯然,唯一能支撑起生活的是对文字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执著,对事物的敏锐感触,对家人朋友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期许,朋友不多,话不多,品味一般,能力寥寥,人挺好,耐回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消费行为】之--鸡鱼蟹虾,也比不过的馍馍蘸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