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章法——舒明月写作训练营第七节课

作文的章法——舒明月写作训练营第七节课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文的章法分三个层面:句句之间的连接, 段与段之间的连接,文章的体型。

句与句的连接

如果一个篇文章出现了不通畅的情况。首先,要检查语感方面的问题,是“的”字乱用还是字音重复。
如果语感修复好了,仍然读起来不通畅,那就要检查是否是句句之间的连接出现问题了。

举例:《变形记》
一天早晨,当格里高·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格里高·萨姆沙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那时他刚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
因为语序的改变,读者对下一句的期待就改变了。上一句的连接是对甲虫的描述,下一句的连接是对梦的描述。

举例:鲁迅《秋园》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台湾作家张大春对这段话这句话的评价是,如果改成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读者将无法体会,站在后园慢慢观察两株枣树的感觉。同样按照认知,读者对后面句子连接的期待就应该是枣树的描述。如果跟上后面要展开的天空,读者的认知习惯就凌乱了。原句,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制造了一种缓慢的观察情景,以便于进入接下来的句子:
鲁迅《秋园》这(按:指枣树)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ps:这里要区分一下上节课讲的和新鲜感之间的区别,写文章是平中有奇,不是奇中有平。是在大的框架结构内容上符合人类主流的认知,可以在表达方式上出奇。

段与段的连接

文章是平面的,比学术论文有趣的阅读就在于过渡段、过渡句的运用。

举例:刘瑜《从经典到经验》
我至今仍然记得1998年左右的一次阅读噩梦。当时我在读希腊学者波朗查斯的《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译本。我至今也不知道是因为翻译得不好还是作者本人文笔极晦涩,总之阅读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寸步难行。大多时候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偶尔似懂非懂又觉得作者基本上是在胡说八道。有时候枯坐俩小时只能翻四页,速度相当于从沼泽里往外拽一辆马车。等读到第三个小时的时候,就杀人的心都有了。
类似的读书经历,我有过很多,从福柯到哈贝马斯,从亨利·詹姆斯到奥克塔维奥·帕斯,读着读着就有把作者从坟墓里拖出来揪住其衣领大喊“Why? Why? Why?!”的冲动。
后来我想,与其问别人,不如问自己:既然读得这么痛苦,为什么要读呢?
开头放大招:第一句话“至今记得一个XXX噩梦”。 说一个特别的最为严重的个例。
再使用过渡句过渡到对整体情况的概述。
“类似的经历我有很多……”比普通的、拘谨的、平庸的套路:“我有过很多的经历……记得有一次……”要抓人心很多。
“类似的经历我有很多……”这句话风淡云轻,却包含很多。
“后来我想……”纯粹是造出来的句子,但是没有人觉得怪,因为它很麻溜的把接下来的句子引出来了。作者是在我和因之间、现象和原理之间的空处,嵌进去这句话。有它并不显,缺它却不行。

文章的体型

文章的主体部分有数层,并列的意思要表达的时候,最好写成梨的形状。

梨——头和尾比较小。
头部略微长一点,从节奏上略放缓一点,让读者渐入情境。
最丰腴的部分,是在中段偏下的位置。
苹果——最丰腴的部分是偏上,有段虎头蛇尾的感觉。
苹果状头重脚轻的文章修改方式是把删减前部分,打磨成梨状。
删减文章要有断舍离的觉悟。要匀称、要协调、要舍得删减。
举例:张爱玲《琉璃瓦》
389    开头-简述姚先生的美丽女儿及姚先生对她们婚配的规划
1657  大女儿琤琤
1841  二女儿曲曲
2030  三女儿心心
747    插曲-姚先生气病了,期间大女儿回家哭诉
190    结尾- 交待心心的结局,以姚先生心灰意冷收尾
由此可见,张爱玲这篇文章,不管用何种方式、公式去丈量它,它都是面面俱到、都是完美的。
PS:最后推荐两本关于作文的章法方面的书——《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风格的要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文的章法——舒明月写作训练营第七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