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妓院》——生活在加尔各答红灯区的孩子们

《生于妓院》——生活在加尔各答红灯区的孩子们_第1张图片

什么叫龌龊?


什么叫污秽?

什么又叫身不由己……

每个人有着每个人的无奈

有些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生

没有办法选择未来。

——观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生于妓院》

第一次看一部电影让我觉得特别感人,没有流眼泪,当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定住的的时候——我怔住了。

故事简单讲——

2000年,一个名叫泽娜·布里斯基的美国女摄影师来到了亚洲最大红灯区加尔各答,她准备拍摄一部纪录片。

历时几天的走访,泽娜发现,拍摄红灯区几乎不可能,发生在这里的每件事都不合法,镜头会摧毁一切,每一个想要在这里赖以生存的人都会上前阻挠,甚至毁坏拍摄设备。反而是一群孩子对她的出现,对她的相机表现出了巨大的兴趣。孩子们在这里嬉戏打闹,畅通无阻。那么,为什么不让这些孩子来完成这项任务,用他们的眼睛去探索妓院的生活?

泽娜在当地找来了8个孩子,分给她们每人一台相机,然后教她们怎么使用和拍摄。孩子们拿着相机就像得到了一件新玩具那么兴奋,任何一个发生在妓院的细节都逃不过她们的眼睛,被迅速记录在镜头里。

影片中的几个孩子试图通过泽娜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其中极有天分的阿吉甚至去了阿姆斯特朗的世界新闻摄影展,而电影结束后,三个男孩里只有他得到家庭的允许去了一所只接问题儿童的学校上学,而另外五个女孩子只有两个可以上学。女孩子是红灯区老人们的摇钱树,女孩子的眼泪是她们的污秽得以正常化的圣河。在这种环境下,不能接触更多更深刻的思想来洗脑,自救和他救都太难了,因为每个人要面对的都不仅仅是掏出钱包后的金钱资助以及上下学的热情问候,而是要面临一整个红灯区文化洗礼和环境压力。

电影结局的留白,或许只限于观影者自己的想象。但这是一部纪录片,情景真实存在,故事不会因为影片的结局而终止。

影片之外——后续

看到一篇报道《她在亚洲最大的红灯区做头牌,早就忘了曾经获得的奥斯卡大奖》大概内容如下:

2005年,《生于妓院》获得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大奖。

影片的记录者、主角普瑞蒂突然接到了泽娜的越洋电话。

此时,普瑞蒂已经15岁,泽娜告诉她,她们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就这样,普瑞蒂第一次有机会离开加尔各答,来到了美国柯达剧场的奥斯卡颁奖现场。

随着影片的获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群孩子。于是,这群孩子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她们的去留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善良的人们都希望她们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教育,脱离妓院的生活。

泽娜于是多方协调,使这些孩子都能在美国接受教育。当所有孩子跟父母商量后决定留在美国读书时,主演普瑞蒂却做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决定——返回印度。

回到加尔各答,普瑞蒂进了当地的一所高中读书,“奥斯卡大奖女主角”的身份让她倍感困扰。外界对她产生各种骚扰,最终只坚持了两个月,普瑞蒂就选择辍学回家。

后来——

普瑞蒂遇到了一位富家公子,被花言巧语迷惑,被抛弃。

普瑞蒂的母亲在迷上了赌博,身负巨债,赌场老板设局让她成为加尔各答最豪华的妓院的头牌。

当时,普瑞蒂才16岁,印度的法律不允许有童妓存在。她被母亲带回了家。

一个月后,普瑞蒂又回到了妓院。

她成了曾经泽娜采访过的那群警惕与麻木的性工作者。

她终究成为她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

2008年,18岁的普瑞蒂靠卖淫有了很多钱,她对现状十分满意。

犹然记得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一双眼睛,一个孩子的眼睛,没有什么情绪在其中,她或许也爱着自己生活的这个区域,但她知道继续生活下去就会成为自己恐惧甚至憎恨的那种人。

去网上搜了这八个孩子的近况,只知道从小有画画天分的阿吉在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求学——那是2012年的时候。

看到这些片段的消息,不禁有一个想法,这些快乐的孩子们虽然有着无数的烦恼却依然不减童年的快乐,那他们长大之后的命运是否还会纠缠在一起?每一个男孩都知道在这里长大的女孩子的命运,他们同样渴望着有力量可以改变着一切。而长大之后,会不会某日再相逢,一个是嫖客,另一个则以此为生。相视沉默,不如宽衣。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于妓院》——生活在加尔各答红灯区的孩子们)